我是個以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師嗎?

原文標題:Am I a Person-Centered Therapist?

原作者:Barbara J. Thompson, PhD and Barbara L. Vivino, PhD

翻譯:陀檸瑜

編輯:胡姝婧

最近,我受邀加入一個心理治療師小組,這個小組成員們在實踐中都運用了卡爾羅傑斯的以人為中心療法。這個邀請讓我不得不花上幾分鐘去好好思考一下:「我是個以人為中心的治療師嗎?」。經過思考,我認識到從我作為治療師的一些方式上來看,我的確是個以人為中心的治療師。

大學時期的第一堂諮詢技能課上,羅傑斯曾說過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共鳴,這句話是這樣說的:「有個奇怪的悖論,當我接受了我自己,我就會發生改變。」過了這麼多年,這句話仍在我腦海里不斷迴響。羅傑斯的以人為中心理論影響了我方方面面,它能解釋我全部的治療方法;提醒我倫理的界限,防止我將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於人;為治療中工作同盟的發展提供基本的框架。

作為一種方法也好,態度也好,羅傑斯理論中的真誠一致、積極關注、人性本善、人有自我成長的內在能力等觀點指導著我對待來訪者的方式。

真誠一致

對我來說,真誠一致意味著在專家和普通人這兩者身份中找到平衡,意味著當我犯錯時要勇於承認而不是以僵化的治療立場為擋箭牌逃避責任。這與Gelso(2009)提出的「真正的關係」概念十分相似,「真正的關係」即二人之間真實的、非移情性的關係。羅傑斯認為真誠一致是一種能如實覺察自己的感覺且不帶面具示人的能力,他進一步將它描述為一種表裡一致的意願,個體樂意將體驗的各種情感和所持的態度如實的表達、表現出來

大多數時候,我能夠保持真誠地去分享我的感受,包括關心來訪者流露出的孤獨、為他們的成就而高興、為事情的不順利而沮喪。感受和反應並不總是積極的,但仍去分享它們也是真誠的表現。雖然有時很難,但真誠的分享始終能引導我們對關係和潛在的情結做更深入的探索。

積極關注、人性本善

除了努力保持真誠的品質,我也注重培養對來訪者積極關注的意識。對我來說,積極關注不僅僅是只看到來訪者表面的癥狀和當前的衝突,更要看到每個人內在的價值和自我成長的能力。對於有些來訪者,我很容易做到積極關注,因為可以輕鬆的與他們的衝突和人格產生聯結。但對於那些或對自己不公平或傷害他人或通過表達憤怒和痛苦將諮詢師和生活中的其他人推開的來訪者,我比較難以做到積極關注。我需要提醒自己,他們一定經歷了什麼,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最終我相信,人性本善,如果我能看到來訪者面具、防禦和痛苦之後的積極性,那麼他可能也會開始看到自身的優勢。這個觀點有助於我對來訪者甚至是那些比較難接近的來訪者保持著共情理解。

無條件自我價值感

羅傑斯認為每個來訪者都有價值,並談到了「無條件自我價值感」,即無論環境、行為或情感如何變化,個體總能堅信自己的價值。這讓我認識到我和來訪者的價值觀可能存在差異,對我而言重要的東西,他卻不一定看重。不管我有多麼希望推動來訪者發生改變,但我知道來訪者會以適合自己的步伐前進。來訪者才是那個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擁有最終選擇權的人,他可能會因為暫時的獲益寧願選擇繼續維持一種不健康的關係或者不敢冒險改變。這雖然有時候會讓我感到失望,但我也只能接受,這畢竟是來訪者做的選擇。

人為中心理論對我治療工作的直接影響體現在它能推動良好工作同盟的發展和維持。以人為中心的溫暖、不批判、積極關注的態度對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產生情感聯結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根據來訪者的偏好靈活調整匹配他的治療風格和方法,對於咨訪雙方任務和目標達成一致是非常重要的。比起由我來主導治療,讓來訪者的需求主導治療會更有利於我們達成一致。

以人為中心理論中頗有爭議之處是治療師能否指導來訪者使用具體的技術。例如,一個患有驚恐發作的來訪者希望能學到具體的策略和操作技能去減輕癥狀,治療師若是指導他具體的策略和技能,那治療師還能算是「以人為中心」的治療師嗎?我覺得答案是,當然是啦!在以人為中心的理論框架下指導來訪者,治療師能夠維持良好的工作同盟,更貼近來訪者的體驗。這樣的組合,治療效力會很強大!

在治療工作中,我會回應來訪者想要探尋新的思考方式或是想要改變的要求,我認為這是在以以人為中心的方式去表達對來訪者訴求的尊重。對於那些迫切尋求幫助的來訪者,不去使用干預措施才是「非以人為中心」的。

我們來舉個例子:

Jackie(化名),因為不堪焦慮的折磨前來治療,焦慮讓她難以忍受現在的生活。她和相愛的人結婚、干著喜歡的工作、還有個喜愛的一歲大的女兒。這樣的生活本應讓她感到幸福,但她卻煩擾於不斷擔心家裡夠不夠乾淨、衣服有沒有洗完、還有女兒如果沒有按時睡覺就會發生不好的事情。

我該如何用以人為中心方式去幫助Jackie呢?

首要的是我不會去評判她,尤其不會去評判她的行為,這能幫助她降低強烈的自我批判感並試著去接納此時此刻的自己。我們還一起探討了焦慮帶給她的痛苦程度。我教導她一些「對別人」有用的方法,但也鼓勵她探索適合自己的方法。她選擇了漸進式放鬆和正念兩種技術加以練習。

Jackie還想知道焦慮情緒的來源,於是我們一起探討了她的成長經歷。她在一個有酗酒問題的單親家庭中長大,作為老大,她覺得自己必須保護好弟弟妹妹。當我們開始共情並理解她內心深處那個7歲的不知所措的小孩,就明白了她為何這麼拚命的想要掌控生活中的一些事務,當事情不能如她所願的時候,她就會十分恐懼。

Jackie屬於那種在治療期間主動改變的來訪者。來訪者的這種主動性挖掘了他們自愈的潛能,強化了個體具有能力作出對自己最為有益選擇的信念。Jackie主動做了許多事:她寫信告訴母親,她的酗酒行為對自己的影響;與女兒在一起的時候,她練習去變得更專註當下,尤其在我鼓勵她投入和享受這些特別的時刻後,她的體驗更強化了這個行為;她制定任務,不再那麼頻繁的去收拾房間,她有目的改變常規工作計劃,讓生活變得更靈活。Jackie珍視家庭,但焦慮讓她無法靠近,她希望能擺脫焦慮的控制。為了做到這一點,她需要接納全部的自己,認識到對自己最為重要的東西,掌握能帶來不同體驗的基本方法。

有些時候,以人為中心的模式對治療特別有效。動機式訪談法的提出者發現,以人為中心療法有助於首次會談的治療師與來訪者順利建立治療關係(Hettema, Steele, & Miller, 2005)。還有什麼比積極傾聽、對來訪者表示真誠的興趣、表現出對其深刻的理解更好的辦法去發展來訪者信任感並激發其改變動機嗎?動機式訪談是一種以人為中心式的全程聚焦於來訪者的技術——如果來訪者對是否改變感到矛盾,協助他反思和探索矛盾心理;如果來訪者害怕改變,喚起他的內在動機。

以人為中心療法有助於處理來訪者複雜的情緒。以羞恥感為例,處理羞恥感需要一個不評判的、平靜接納的氛圍,而以人為中心療法有利於營造這樣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下,來訪者能坦誠的面對羞恥帶來的各種無力感,然後接受它、最後釋懷。

正如心理學通訊雜誌曾刊登的文章( (Vivino & Thompson, 2013) )論述的那樣:以人為中心療法與目前湧入的東方思想很好的融合,形成主流的心理治療技術,例如正念療法。正念的定義為「對當下體驗接納地覺知」,這與羅傑斯的觀點「機能充分發揮的人對體驗越加開放(Rogers, 1961, p. 187),並有日益增強的傾向要求每一刻都生活的充實完滿(p. 188)」非常相近。

我將幾種心理治療方法整合形成自己的治療方式,包括正念療法還有Linehan的辯證行為療法(DBT)(1993)和海因斯的接納與承諾療法(ACT)(Luoma, Hayes,& Walser, 2007)等。這些治療理論的發展均基於以人為中心療法——不加評判的接納來訪者,促進其增強此時此地的體驗。例如,辯證行為療法認為最重要的是治療師能夠接納來訪者的體驗,理解其情緒和心理上的痛苦。接納與承諾療法的其中兩個核心治療過程分別是接納個人事件和關注當下,關注當下過程鼓勵來訪者有意識地注意此時此刻所處的環境及心理活動,不做評價,完全接受,目的就是提升來訪者「即刻意識」。

感謝Neff (2011), Germer (2008)和其他人的工作,又一個「新」的概念融入主流心理治療理論中,這個對心理治療十分有效且與以人為中心療法一致的概念就是自我同情。自我同情包含三個基本成分,自我寬容(不帶自我批判的理解)、普遍人性(我所體驗的是大家都會體驗到的)、正念(不評判)。

治療師對來訪者的積極關注、共情和接納營造出的治療性氛圍會促進來訪者同樣以積極關注、共情、接納的方式對待自己。這與Neff提出的自我同情的理論是一致的。另外我發現自我同情的練習有助於自我成長,使人變得更加真誠。

在我的實踐中,也有不那麼以人為中心、不那麼羅傑斯式的一面。受保險公司支付治療費用的影響,我會進行受理面談和診斷。雖然在面談中,我會引導提問(開放式問題),但這能幫助我更好的理解我的來訪者和他們的世界。當我需要詢問一些關於癥狀的問題時,我還會儘可能去了解來訪者的優勢和資源。

正如我之前提到過的那樣,在合適的時候我會對來訪者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並分享心理調適技能。我相信這同樣可以採用以人為中心的方式進行,例如,回應來訪者的具體要求或是探討來訪者在練習心理調適技能中的體驗。雖然我很渴望完全的做到以人為中心,但事實上我並不能總是保持不評判的態度看待來訪者,不能時時以積極關注和真誠一致的方式對待來訪者。

總而言之,做到以人為中心是我接近來訪者或是渴求接近來訪者的方式。它就是我與來訪者相處時的狀態,它體現在我所表達的內容和我表達的方式中。我想,如果你回顧自己所做的治療,你會驚訝地發現,以人為中心療法是你所有治療技術的根本。

插圖來自於網路

本文最初發佈於東方明見心理,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版權合作:dfmjxl@126.com

微信搜索公眾號dfmjxl,關注並獲取更多幫助諮詢師成長的內容與信息。

往期回顧

三招提高諮詢效力:知乎專欄

20年當事人心理治療進展研究的10大啟示: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揭開迷霧1——關於人格解體症的臨床研究
173心理治療四步法則——從解除交互作用開始
知識不能治癒心理問題
殺人犯殺人時是怎樣的一種心理?
怕老闆是怎樣的一種心態?

TAG:心理諮詢 | 心理治療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