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理財教育,能讓你的孩子成為下一個巴菲特!

不少父母忌諱跟子女談錢,害怕太早對孩子灌輸金錢觀會令子女一切向錢看。這種擔憂合理嗎?孩子的情商,財商的培養對孩子的未來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地強調改變理念,有創新思維,明確的理財觀念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這些你注意到了嗎?

上世紀70年代,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裡一場簡單而迷人的棉花糖實驗,風靡全球。

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募集了643名四歲兒童進行一場實驗。他告訴孩子們他需要離開房間15分鐘,如果回來時棉花糖還在桌上,他會再給孩子1塊棉花糖作為獎勵。然而若孩子們吃了棉花糖,實驗就此結束!

這是個只需15分鐘、報酬率100%的投資,對1個四歲孩子來說是個很不錯的交易,但15分鐘的等待過程卻異常煎熬。

所以結果如何?

每三名兒童就有兩位吃了棉花糖。只有三分之一的兒童沒有吃掉棉花糖。

隨後的20年,研究人員持續跟進,針對當年參與實驗的孩童展開後續研究。

結果顯示,那些四歲時沒吃棉花糖的孩子,長大後順利就讀大學,且入學測驗平均成績比那些吃了棉花糖的孩子高了213分。相較之下,許多吃下棉花糖的孩子沒能上大學,且從事薪資微薄的低階工作,入不敷出,真正成功的只佔少數。

投資理財的本質,也就是「延遲享受」。

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投資理財的困難與矛盾正是來自於這樣一個窘境:很難很早開始,等開始的時候已經太晚。

經濟社會日益繁榮的現代,財商對一個人的影響越來越大,家長希望從小培養孩子的財商,讓其以後能夠更快獨立、對金錢有個正確概念和分配,兒童財商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但我國自身理財意識並不強,在教育孩子理財上面也不到位。

究其根本,由於國情不同,金錢的觀念上或許沒有可比性,今天禧寶就帶你來學習,國外教育孩子的理財方式。

01 日本:主張自力更生

日本人主張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隨便向別人借錢,主張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錢。

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家長都鼓勵孩子利用課餘時間在外打工掙錢。

在日本,很多家庭在給孩子買玩具時,都會告訴孩子,玩具只能買一個,如果想要另一個的話就要等到下個月。

02 德國:講述理財童話故事

一向以嚴謹著稱的德國,面對孩子卻有生動的一面,向孩子講述理財童話故事的《小狗錢錢》風靡一時。

讓我們看看這本書講些什麼:「如果你只是帶著試試看的心態,那麼你最後只會以失敗告終,你會一事無成。嘗試是一種借口,你還沒有做,就已經給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試驗,你只有兩種選擇,做或者不做。」

「你能否掙到錢,最關鍵的因素並不在於你是不是有個好點子。你有多聰明也不是主要原因,決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這些生動有趣的話語,相信孩子們會從中學到很多人生道理。

03 法國:發放零用錢

法國的家長們認為應該給自己的孩子發放零用錢,他們認定,即便是小學生,都會有各自特殊的消費需要,同樣需要一筆開銷,對此家長理應予以尊重和支持。

法國的父母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對他們進行「家庭理財課程」的教育,讓他們學會區分不同金額的錢幣,明白金錢與購買之間的「有機關係」,不知不覺讓他們建立理財的意識。

他們還鼓勵孩子將這筆看似不起眼的小錢消費掉,然後和孩子交流感受,幫他們分析消費是否合理,讓孩子從中獲取經驗,汲取教訓。

法國家長大多在孩子10歲左右時,就給他們設立一個個人的獨立銀行帳戶,並劃入一筆錢,而且這筆錢是不少的,有的會有上千甚至數千法郎。

之所以這樣做,他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學會明智、科學,而不是機械、盲目地理財。

04 英國: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

提起英國人,給人們的印象是過於保守,這種作風體現在理財教育方面則表現為,英國人更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所以,英國人善於在各種規定里尋找最合適的生活方式。

在英國,從中小學起就開始了理財教育,並針對不同的階段提出不同的要求:

5歲至7歲的兒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

7歲至11歲的兒童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

11歲至14歲的學生要懂得人們的花費和儲蓄受哪些因素影響,懂得如何提高個人理財能力;

14歲至16歲的學生要學習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務,包括如何進行預算和儲蓄。

英國人的理財教育方針是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並且把他們這種理財觀念傳授給下一代。在英國,兒童儲蓄賬戶越來越流行,大多數銀行都為16歲以下的孩子開設了特別賬戶,有1/3的英國兒童將他們的零用錢和打工收入存入銀行和儲蓄借貸的金融機構。

英國政府新的教學改革計劃從2011年秋季開始,儲蓄和理財將成為英國中小學學生的必修課。

英國兒童從5歲開始就要接受理財教育,搞清楚硬幣和紙幣的區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7歲到11歲的學生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學習如何管理銀行和儲蓄賬戶,如何做預算。

05 美國:要花錢,打工去

美國曾經發生多起因為信用卡債而釀成的悲劇,為了不想因為錯誤的理財方式而遺憾終生,理財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

在美國,父母對於孩子的早期教育,往往把「理財」與「道德」和「人性」教育的重要性等同。

在美國,有70%以上的父母更注重教子女如何投資。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係,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對於兒童理財教育的要求是:3歲能辨認硬幣和紙幣,6歲具有「自己的錢」的意識。

同時也得到了美國政府的重視。由美國教育部資助,全國34個州的3000所中小學生參加了一項儲蓄計劃——「為美國而儲蓄」計劃。

不過,美國兒童理財教育最主要還是來自家庭和學校。從孩子踏進幼兒園起,孩子們就會接受有關理財概念。他們會知道錢是什麼以及錢在生活中是何等重要。

在美國,他們有一句口頭禪:「要花錢打工去!」。鼓勵孩子打工是教會孩子處理財務的重要手段之一,每年大約有300萬中小學生在外打工。另外美國人常常將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拿出來拍賣或者捐贈,而小孩也會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擺在家門口出售,以獲得一點收入,剩餘物品全部捐給慈善機構。

這能使孩子認識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應該有工作的慾望和社會責任感。

每年4月,是美國人報稅的季節,也是美國孩子們最忙的時候。他們忙著學習如何運用銀行賬號,學習儲蓄和計算利率。4月,是美國政府制定的「青少年理財教育月」

美國證券業及金融市場協會SIFMA,每年都會舉辦股票市場遊戲,自1977年投入使用以來,先後有1000萬學生參與其中。2016年面向紐約小學生的比賽中,獲獎者是兩名年僅10歲的五年級學生 。

06 以色列:更重視智慧與責任

猶太人並沒有明確地按年齡段劃分為小孩子專門開設的理財課程,但是在猶太家庭教育中關於錢的教育有幾大基本原則是要遵循的:

首先是每個人都有明確的物權概念,要保護自己的財產,同時要尊重別人的財產,損害要賠償,侵佔要付出代價。

第二,對於錢或者個人財產要知道珍惜,不可以浪費。猶太人的理財教育最為重要的還是教授孩子們關於錢的最核心的理念,那就是責任。孩子知道錢是怎麼來的,也就更進一步地知道了節儉。不光要節儉,還要懂得付出,懂得慈善。不光是為個人,也是為社會。

很多猶太父母會將股票,作為孩子的周歲禮物,並已成為猶太家庭的慣例。而從三四歲開始,設立家庭理財課,讓孩子從有「數」的概念,就開始學習理財並貫穿整個少年時代。

在美國流傳著一個笑話:「世界的錢在美國人的口袋裡, 而美國人的錢卻在猶太人的口袋裡」。根據美國媒體的數據,佔美國人口僅為3%的猶太人操縱著美國70%以上的財富。

提到猶太商人, 人們會想到一連串巨額財富的代表, 商界有巴菲特、索羅斯,IT界有Google創始人拉里·佩奇、Intel創建人格魯夫,媒體界有默多克、路透、普力茲、華納兄弟等。而猶太岳父特朗普,當選之路也處處可見猶太財團的支持。

根據針對全球144個國家金融知識普及度的調查,被譽為「全球經濟火車頭」的美國僅列第14位。雖然全美有45個州將個人理財納入其K-12教育標準,但只有5個州在金融教育方面達到了A的水平。

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排在全球第98位。普及程度最高的五個國家依次是:挪威,丹麥,瑞典、以色列和加拿大。

與國外的理財教育不同,國內父母多抱持著昔日傳統的保守觀念,認為「應攢錢」、「要儲蓄」。

根據德國的一項調查,父母沒有很好的理財理念,子女成為百萬富翁的概率只有1/500。相反,父母善於理財,子女成為百萬富翁的概率高達1/5,整整高出100倍,非常驚人。

根據英國金融監督廳(FSA)的調查,孩子們的金融知識,很多時候並非來自於書本,而多發生日常生活中,通過父母的談話,耳濡目染地了解到證券、股票,以及利用各種金融機構的方法。

未來會成為「富人」還是「窮人」,並不取決於父母留下多少的財產,而在於孩子自身能夠掌握多少理財知識。

對比國外的金錢教育方式,禧寶跟大家分享三條建議:

1、控制慾望。

面對子女提出的物質要求,父母心存「又不貴,買就買吧」的想法十分正常。然而,用更長遠的眼光來看,這種想法潛在很大的隱憂:父母讓孩子產生「資源無限,慾望有限」的錯覺。

孩子的物慾,2歲時是一包飲品,6歲時是一個名牌書包,10歲時是一雙名牌球鞋,到14歲時是一台時尚手機,到18歲時是一台最新款手提電腦... ...

這些都是父母能力範圍以內,予以滿足看似沒什麼大不了。

但從小就養成一種習慣,任何物慾也能得到滿足,慾望持續增大終有一天會超出父母能力範圍,到時孩子才驚覺物慾得到滿足並非必然,這樣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

2、慎防超前消費。

很多父母都會為寶寶「未雨綢繆」,很早就為孩子買好未來一兩個月甚至一年後要用的東西。

在提供物質生活的層面上,作為家長的不妨遲鈍一點及「斤斤計較」。例如,孩子有購物需求,要讓孩子表述清楚,家長再考慮要不要滿足孩子。若孩子想要物品價值較高,父母可以採取鼓勵方法,讓孩子以零用錢儲蓄的方法來實現。這種方式稱為「延遲滿足」具有壓抑衝動消費的作用。

延遲滿足是兒童財商教育中第一個關鍵詞,而另一個關鍵詞是感恩,能做到這兩大關鍵詞,嬰幼期的財商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由於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裕加上財商教育的缺失,缺乏感恩心這問題在85後這一代已經是十分普遍和突出的問題。

3、勿以金錢替代心思。

在選擇與孩子如何共度周末及假日的方式上,不宜大手大腳。如果家庭日都是選擇出外旅遊、下館子、公園遊玩、購物等方式來度過,子女就會將快樂和消費等同起來,形成「消費主義」理念。

建議父母舉辦一些不花錢或花錢少的家庭聚會,讓孩子意識到家人共度開心時光比花多少錢更重要。

看完了國外家長對從小培養孩子理財觀的不同方式和建議,你是否從中學習到一些精髓呢?

不想讓孩子輸在「理財」的起跑線上,我們要當好孩子的第一位「金錢」啟蒙導師。不要讓資金閑置,合理投資、科學理財,實現財富的積累和增值。

眾籌融通,禧福天下,眾禧貸歡迎您~!

客服熱線:400-009-9594

官方網址:zxidai.com

推薦閱讀:

餘額寶限購背後有原因
弄個菜鳥驛站掙錢嗎,如何掙錢的?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經濟學家來掐架
李嘉誠的理財名言?
近來最後悔的事:理財只知存銀行定期

TAG:理財 | 財商教育 | 沃倫·巴菲特WarrenBuffe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