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對「空心病」的感悟

我並不是想在這裡談論什麼是「意義」,怎樣度過一生才算是「有意義」。就算我想擺開架勢,一本正經地談論「人生的意義」,囿於我的閱歷不足,思想淺薄,我也達不到「舌戰群雄「的效果,我只是想以一位剛剛進入大學的新生視角,談一談我的看法。

前些年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是「幸福感」,小到市井,大到中央政府都圍繞這個話題展開了討論。

無論是農民工還是白領,無論是學生還是一家之長,無論是商人還是政府官員,不管我們處在哪個社會階層,我們每個人窮盡一生追求的,都可以說是「快樂與滿足」;就算是哲學家和思想家,無論他們有什麼樣的思想主張,無論他們提倡「人生的意義」還是提倡「虛無主義」,他們都是為了在自己思想主張的引導下,給自己找到永恆的快樂源泉。

無論怎樣選擇人生的態度,只要自己能獲得快樂,獲得滿足,不就很好嗎?

「幸福感是一種長久的、內在的、堅定的心理狀態,並非短暫的情緒體驗。」 當代社會,人們對名利的過度追求造成了幸福感缺失,這是否也是大學生們喪失「生命的意義」的原因之一呢?許多進入清華北大的學生會發現,當自己從中國最高學府畢業後,工資待遇並不是最優的,甚至不足以讓自己在北京買一間房;面臨這樣的窘境,他們能沒有挫敗感嗎?他們抱著滿腔熱血進入校園,一年之後卻被現實撞得頭破血流,他們選擇「放棄希望」難道不是有情可原嗎?

假設社會對金錢的態度並沒有現在這麼狂熱,那麼大學生的壓力會不會小很多?但是我並不想做這種假設,因為想要改變人們對金錢的態度是非常困難的。那麼在尊重現實的前提下,我們除了選擇在接踵而至的打擊之後放棄生活的意義,就別無選擇了嗎?我們改變不了世界,就一定改變不了自己的處境嗎?換個角度講,當有人公開宣布「我認為人生沒有意義」時,我們就一定要對他進行反駁嗎?「人生沒有意義」的生活態度,就一定是不可取的嗎?

羋十四發表文章說「我就是那四成認為人生沒有意義的北大新生之一」,其實我並沒有覺得這種人生態度是陰暗消極的,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我們早就應該學會包容差異性。如果我們坦然接受了同性戀、單身主義等新事物,我們為何不能給這種新的人生思想多一點包容呢?每個人對「人生的意義」都有不同的定義,每個人都有自己追求快樂的方法。

羋十四說:「這個社會最苛刻的一點,莫過於對正常的標準定義實在太狹隘。」其實我們的社會並沒有這麼差。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舉世矚目,但是我們作為本國國民,也應該感受到我國社會思想越來越自由、開放,人們對待艾滋病、同性戀等較為另類的事物越來越包容。

社會上從來沒有絕對的標準,「對」與「錯」之間也沒有嚴格地界限;,「五四運動」時期傳統被強烈排斥和否定;抗日戰爭到新中國成立這段時期傳統文化得到較為理性的評價;「文化大革命」時期,以儒學為主體的傳統文化遭到「橫掃」,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改革開放後,隨著中國社會的巨變,中國共產黨、專家學者、普通群眾等不同主體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逐步歸於理性與客觀。連我們的傳統文化在不同時期都被貼上不同的標籤,其他事情也是一樣,並沒有絕對的正誤界限。每個人所處的立場不同,後天形成的價值觀也不同,所以對不同的事物就有不同的看法;而且世界這麼複雜,又怎麼能輕易斷定一件事的影響是好是壞呢?

我無法評價羋十四的思想正確與否,我也無法判斷「人生無意義」的態度給人造成的影響是好是壞,但是她的文章促使我關注一個「一直存在我身邊,但是一直被我忽視的社會問題」,我想這也是羋十四對於社會做出的貢獻吧。

人生是否有意義,需要自我評價,也需要社會評價。一個認為「人生毫無意義」的人,卻用一篇隨筆引起了社會對一個群體(或者說大學生群體被忽視的思想問題)的關注;她引發了我們的思考,這本身就是對社會做出了貢獻,她的人生很有意義;相反,恐怖分子和極端宗教主義者或許有「崇高的」信仰,他們自認為他們是為了完成某個神聖使命,但是社會是否認可他們生命的意義呢?

許多人抱怨生活意義,不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未發現絲毫值得留戀之處,而是因為他們面臨過大的競爭壓力,他們有過高的慾望和追求,但是他們自身的能力卻相對較小,所以他們長期處於饑渴的狀態;更嚴重的是,當他們遭遇太多打擊後,心中不太堅定的信念崩塌,信心缺失,他們自暴自棄,放棄人生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確實可以把這類人稱為「空心人」,因為他們需要找到支撐他們的精神支柱。

我尊重自殺者的選擇,但並不代表我支持「自殺」這種做法,更不代表看到自殺輕生者我會冷眼旁觀或者是在一旁添油加醋。生命中有太多的美好和新事物值得我們去嘗試,即便是自己對現狀再不滿意,選擇「自殺」這種方式提前退出人生遊戲未免太過可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痛苦。我們這一代人,沒有經歷過立國的艱辛,沒有經歷過生死考驗,對生命的感悟不深刻,心理素質也不夠強,遇到小風小浪就驚慌失措,遭受一點小挫折就選擇自暴自棄……這些都成為老一輩人批評我們的理由。但是,長者們僅僅靠批評後輩「矯情」也不能讓我們變得堅強啊,長輩們得了一時口頭之快,但是我們年輕人還是這樣脆弱;我們也想變得堅強,但是從小生活在「溫室」里,近二十年像「過家家」一樣經歷考試失敗,情感受挫,卻很少有機會去體驗真正的苦難,又怎麼能發自靈魂地珍惜生命呢?

每一個放棄希望的人,在做出這種決定之前,一定都希望自己能再堅強一點。但是僅僅有這種希望又有多大作用呢?或許這個希望多給了他一天的正常生活,但是他再次遭受打擊後呢?僅僅靠喝雞湯,能填飽肚子嗎?

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損失。「時代造英雄」,但是我們沒有趕上建國和改革開放的時代。我們處在一個各項機制較為完善,社會穩步前進的時代,因此我們的生活難免少了很多挑戰,少了很多機遇。在這樣一個安穩的時代,社會高度有序,我們選擇的空間都是既定的,標準也是既定的,我們或許終其一生都要在這種體制中生活,百年時光,或許只能用來修補社會的漏洞,而不是像祖輩那樣,轟轟烈烈的去創立一個新社會。

「穩定也意味著平淡」,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穩定的社會,大部分人難免要過安穩平淡的生活。所以我能理解為什麼北大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認為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且不論這個數據的可信度有多高,哪怕調查對像只是一時情緒低落,我們也應該藉此契機,好好思考一下,我們是否真的應該做一些改變?

在相對平淡的生活中,我們是否可以改變心態,多去發現生命中的美好?當我們消極失望時,這個社會對我們這一代人,或者是對所有人,是不是可以更寬容一些?我們對不同的生活態度是不是可以多一些理解?當老一輩人批評我們年輕人「矯情」的時候,是不是能換位考慮一下我們特殊的成長經歷?當我們年輕人抱怨社會的不公時,可否多問一句「自己做的夠好嗎?」當我們選擇放棄人生的意義時,能不能多看一看身邊的人,他們是怎樣堅持下來的?當我們爭論社會熱點問題時,可否多一點心平氣和,不要抱緊自己立場死不鬆口?


推薦閱讀:

看完《摔跤吧!爸爸》,哪些問題引發你的深思?
江歌,不是所有的善良都被溫柔以待。
未來新零售的走向就看這10條!
她只是個媽媽,請你不要尖酸刻薄的說話

TAG:社會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