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大學:不是錢不夠用,是賺錢的能力不夠用
小時候調皮,愛揪女生辮子。有次揪樓下小靜的辮子把她弄哭了,回去被母親大人狠打了一頓,打得我想離家出走,當時還煞有介事地算了算離家出走的所需資金,也沒算住宿水電煤,只算了一日三餐,最後想著一個月有 300 塊的話我就能脫離母親大人的 「魔掌」,獨自生活,愛揪辮子就揪辮子了。但一來壓歲錢都上交了,二來捨不得家裡的飯菜,最後還是沒走成。
這樣看來我很早就有了實現財富自由的想法,我十分同意笑來老師對財富自由的定義:不需要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那時剛被打完的我就無比渴望有 300 塊,才不至於為了晚上可口的飯菜又花了 1 個小時的時間抄 「我再也不揪樓下小靜辮子了」 100 遍。
如今樓下小靜已嫁做人婦,我一個月也能賺許多個 300 塊,但我還是沒能達到我小時候所期盼的,生活樂悠悠的財富自由狀態。而且不僅是我,我身邊許多人都是這樣的,絕大多數人哪怕賺到了比自己之前定的目標還要多的錢,還是會覺得錢不夠用,或者說,賺的錢越多,越覺得錢不夠用。
對於錢不夠用這個問題,我特別認真地審視了一下自身的狀況。我發現嚴格地說,錢並不是真的不夠用了,我的錢完全足以負擔起我的現在,但是,我的錢卻不足以負擔我的未來,所以我才覺得錢不夠用。
我的未來說得有點太過籠統了,說得具體一點,應該是我的錢只夠我現在的衣食住行再加上一點玩樂,但是不夠我用來應付將來可能遇到的意外,也不夠我用來增值自己,提高我自身的價值。
衣食住行這個還是很好理解的吧,這是我們基礎的物質條件,馬斯洛需求的第一層 —— 生理需要。想要達成衣食住行的保障還是很簡單的,我這樣說並不是小瞧了生活,相反,我是覺得生活神奇才這樣覺得。畢竟人有很多種活法,最粗暴的分類方法就是分為多少錢的活法,比如說 1000 塊的活法,5000 塊的活法等等。衣食住行再加上自己需要的玩樂構成了自己的現在。
本來只是衣食住行的話我們很少會覺得錢不夠用,不過加上玩樂之後錢就很容易不夠用了,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享樂適應,是指當環境的改變給人帶來快樂時,人們通常會很快習慣環境的改變,恢復到平常的快樂程度。舉個常見的例子就是換了個新手機可能玩個一周就不再有當初那種興奮的感覺了。
如果是想追求這方面的快樂的話,錢的確是很不耐用的。不過追求這方面的快樂並沒有錯,想要換新手機,所以要賺更多的錢,所以要努力工作,這是動力的一種,也是我們自身的合理慾望,並沒有什麼不對。只不過,假如我們每個月賺一萬,但是卻把 9000 塊都花在了現在的自己身上,這樣對未來的自己就未免太小氣了一點。
我們會覺得錢不夠花,主要還是覺得給未來的錢不夠。未來有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自己不可預知的意外,應對這部分,我們都會採取一個策略 —— 存錢。根據西南財經大學綜合其它高校的數據做的世界儲蓄率調查,我國的儲蓄率可是世界第一,有備無患、未雨綢繆的傳統意識的確是對國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有存款自然是比沒存款要好的,畢竟有一筆存款可以讓自己從容地應對突髮狀況,也更有安全感,有存款這個強大的後盾,追起夢來也不會感到束手束腳。當然存錢也是有各種不同的方式的,現在最被大眾接受的方式不是存銀行,而是買房。
買房這件事很特殊,它一方面可以視作為未來做保障的存款,一方面也可以視為增長財富的投資。但視作存款時,它的作用是不變的,給我們提供一定的安全感。大部分人的不安源自跌落自己所處的階級,而房子成為了許多人所處階級的一個依仗。這種想法其實是錯誤的,誤以為自己的階級是由有多少錢而不是有賺多少錢的能力決定。
許多彩票大獎的得獎者在一段時間過後都破產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過上了自己能力不足以支撐的生活,最後在混亂中迷失了自我。所以我並不贊同買房獲得安全感的做法,我認為存款只需要能保證自己一段時間的生活開銷就可以了,我個人心比較寬,我給自己設的期限是三個月,我覺得三個月的時間足夠讓我從任何低谷中爬出來,重新出發。
未來的另一部分,則是對自己的投資以及其它各種投資。由於我還處於對自己進行投資的狀態,所以其它類型的投資我並沒有什麼想法,一是時機未到,二則還是那個問題,沒錢。迫切地想獲得成長也會讓我們覺得錢不夠用,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好的培訓往往價格不菲,而且有些培訓還會影響工作,還附帶了一些生活上的支出。但是不對自己進行投資,不想辦法增值自身的話,只會讓自己的未來更加窘迫。
如果我們不在能力上成長,單純利用資歷來增長自己的月薪,那麼我們月薪的增長肯定是微乎其微的,可因為享樂適應,我們想要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但是月薪跟不上我們野心的增長,快樂的感覺越來越少,最後應了網上那句話:二十多歲就死了,八十多歲才埋。
況且很多時候我們覺得錢不夠用,根本上不是因為錢真的不夠用了,而是覺得自己賺錢的能力不夠,手上的錢一旦失去就沒辦法短時間內再賺回來,所以才會變得焦慮。而且對自己進行投資,至少能保證自己穩賺不虧嘛,世界上最安全的投資就是投資自身,學進腦子裡的東西誰也搶不走,帶給你的影響還是一輩子的。
在這裡並不是反對大家進行其它方面的投資,我認為要進一步擴大自己的財富,投資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們最優先投資的產品,應該是我們自身。
斯坦福大學的 WalterMischel 博士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在這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一樣獎勵(有時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餅、巧克力等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直到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 15 分鐘),得到相同的兩個獎勵。這個實驗常常被作為講述自制力的例子,實驗發現,那些從小就表現出強大自制力的小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更加成功。我們也可以這樣看,小孩子將那 15 分鐘的等待投資給了未來,於是他們在未來獲得了更多的獎賞。
我覺得棉花糖實驗很殘酷,它最後的實驗結果證實了那場實驗就是那些孩子們人生的一個縮影。成功與否,居然從選擇是否等待那一刻起便有了答案。我們現在覺得錢不夠用是好事,不夠用就自我增值,讓自己有賺更多錢的能力,而為了自我增值,你可能需要重新分配一下你每個月投資在現在與未來之間的金錢比例。說來很殘酷,也許這個比例也將決定你成功與否。
雖然最後錢可能還是不夠用,不過祝願大家不必再為錢那麼憂愁,反正下個月就賺回來了。
推薦閱讀:
※第一課:快手主播昵稱設定,選自《門老師:快手賺錢基礎教程》
※學生黨怎麼在網上賺錢?
※年前一大波流量(RMB)來襲,請做好準備!
※阿里樂買寶,能邊消費邊賺錢的理財產品?
TAG:賺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