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史教科書如何描寫八年抗戰?抗日名將李宗仁等隻字不提
2015年是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然而,台灣卻出現了不少奇怪的雜音,認為台灣當時是日本殖民地,「紀念抗戰是破壞台灣族群和諧」。有人甚至認為紀念對日抗戰70周年是「該吃藥了」。柯文哲主政的台北市政府更是傳出「抗日有什麼好慶祝的」說法。
在這種背景之下,台灣軍方將7月4日舉行的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國防」戰力展示改名為「漢光31號」演習,原來的「紀念抗戰」字眼都沒有了。
這種異議雜音屢屢不絕,原因當然很複雜。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日本的歷史教科書里,一直視「抗日」為敏感話題。特別是在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時期,台灣的歷史教科書被施以「去中國化」修改,並加入大量美化日本侵略和殖民的內容。當歷史被清洗、被修改後,台灣對八年抗戰的歷史逐漸遺忘,很多人對自身的定位發生偏移。
我們且來看看,台灣歷史教科書是如何描寫八年抗戰的。
在網上找到一本《高中歷史(革新版)》,由許雪姬、劉妮玲編著,三民書局出版,分上、下兩冊,供高中一年級使用。關於抗戰部分的描寫收錄於下冊,僅以第十七章一個章節進行描述(第十五章有九一八事變與一二八事變部分內容)。
此前,經常有很多網友津津樂道地提到國軍在正面戰場進行的二十二次會戰,如何壯懷激烈,如何慷慨悲歌。那麼,台灣歷史教科書是如何描寫這二十二次會戰呢?看完這個章節,在「抗日戰爭」一節發現了「凇滬會戰」、「湘西會戰」兩次會戰,在「國共勢力消長」一節中發現了豫湘桂戰役,都是點到為止,幾乎到了惜墨如金的地步。至於中國遠征軍,則是隻字未提。
那麼,許多網友頻繁提到的張靈甫、孫立人等國軍十大抗日名將呢?在這本歷史教科書里,除了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外,再無其他將領名字。至於張靈甫等抗日名將,根本就不曾提及,好似從未存在。倒是「偉大的蔣委員長」頻繁出現。
反觀大陸歷史教科書,在認為國民政府消極抗戰的同時,對於廣大國民黨將士的英勇抗戰給予充分肯定。
以上海教育學院組織編寫,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級第二學期(初中二年級下)課本《歷史》為例,書中不但對「一·二八」事變、長城之戰、盧溝橋事變、「八·一三凇滬抗戰」、 南京保衛戰、台兒庄戰役(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長沙會戰、遠征軍入緬作戰、豫湘桂戰役等都有著濃墨重彩的描寫,還提到了國民黨高級將領如蔣光鼐、蔡廷鍇、張治中、佟麟閣、李宗仁、孫連仲、張自忠、戴安瀾,還提到了中級和中下級軍官姚子青、蔡丙炎、謝晉元。其中對於佟麟閣將軍、張自忠將軍、戴安瀾將軍的為國捐軀都有特別詳細的描寫。前些年版本的歷史書中還放了李宗仁在台兒庄車站的照片。
而對於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的犧牲卻只有一句帶過:「在反『掃蕩』鬥爭中,湧現了許多像 『狼牙山五壯士』那樣的英雄,也犧牲了不少優秀將士,如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等。」
看到這裡,我們心裡就有底了:台灣歷史教科書對國軍抗戰都是如此輕描淡寫,就別指望對共產黨抗戰有什麼描寫了。事實也是如此。在這本歷史教課里,沒有平型關大捷,沒有百團大戰,沒有游擊戰,也沒有反「掃蕩」。共產黨的敵後抗戰完全抹殺,唯一提到共產黨的就是:中共擾亂抗戰。
推薦閱讀:
※八國聯軍侵華,清軍為何全軍覆沒?
※能否推薦一些西方魔幻小說?
※為什麼瑪雅人的預言只有第五個實現了,他們是怎麼消失的?
※「中國單兵VS美國單兵」,為什麼男女對男性肌肉的審美差異這麼大?都有哪些作品?
※「四大名著」一詞的歷史起源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