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中國經濟發展軌跡、現狀、趨勢及可能路線的風景、陷阱與前景之分析

TO:Z.C

題外話:對於活過的和活著的人來說,他所處的時代,都既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正文

看問題切忌以當前種種思想認識、經濟條件設想前人,要站在前人的角度看他們的困難與抉擇;同樣的,也不能以前人所處的環境來設想當下的環境。時移世易,時移勢易,當今世界面臨著美國的衰弱不足以維持自己當世界憲兵、不折騰著其他國家打仗則自己更加衰敗、西歐與日本貶值本幣以維持經濟、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與重要發展中國家的債務促發展的經濟模式存在的問題日趨明顯化、一些國家不打局域化戰爭不足以解決國內矛盾積聚的形勢,中國要想應對現實危機,在發展道路岔路口上認清幾條路的風景、陷阱與前景,有必要回顧下新中國建國以來的經濟發展軌跡。回顧不意味著回頭,因為環境整個都不一樣;回顧也不意味著捨棄,因為牢記成長過程中摔的跟頭有助於以後少摔跟頭。當然,更重要的是分析以後可能之路線。分析不是批判現實之路線,因為過不去現實就沒有以後之可言;分析也不是遷就現實,因為不大膽的壯士斷腕、割棄現實中不好的部分,就不能實現偉大的中華民族的復興,不能踐行偉大的中國夢。

一、新中國經濟發展軌跡

(一)頭30年

1、戰時經濟。新中國建國後,就趕上抗美援朝,所以到1953年都實行的是以戰時經濟為主的經濟。但與解放前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相比,日子好過多了:一是掌握了政權、全面的話語權;二是在新解放區推廣土地改革已經有老解放區的成功經驗;三是人多了;四是稅的來源多了;五是蘇聯全面支持。所以,雖然戰爭打成了相持,但中國政府的日子比美國好過,中國的經濟穩步發展,人民支持抗美援朝,建設國家的熱情高漲。

2、過渡經濟。1953年至1956年。本來計劃18年完成的過渡,由於抗美援朝勝利對各方面的心理及物質的影響、「三反」「五反」後國內對立派的相應蟄伏、群眾特別是年輕農民對黨政策的擁護力量大於保守的中老年農民對政策的觀望力量,所以四大社會主義改造得以短短的3年完成。

3、反覆經濟。1956年至1966年。稱其反覆,主要指農業。因為其他的走合作之路是產業的自發趨勢(例如工業就是創新、發展、競爭、壟斷的軌跡),國家一號召,一給扶持政策、相對的公平待遇,發展是很快的。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作為打基礎的改造,費力最多,反覆性最大,這是由階級力量對比和此階級在黨內代表的鬥爭決定的,是客觀存在的反覆,不是能靠人為就能提速或壓制的,為此,毛主席等一班子一直強調要靠農民的自我認識來判斷到底是單幹好還是合作社好,不要上級幫他們做決定;這也是一種大民主的體現。但現實操作中有偏差,這是因為:一者解放區通過土改後得到土地的農民,有自發上升為中農的階級本能。這裡面二三成的升成了,又向著富農上奔;二三成的沒升成,並且由於各種原因(生病、嫁喪)等賣掉了生產工具、土地,向著解放前的貧農路上滑。這裡面與農民個人勤奮程度無關,農民對待自己的土地就像待自己的孩子,全心全意。為此,滑向貧困的農民有走合作化道路的動力;年輕一輩的農民有聽黨話走合作社道路的定力;已經走上中農的原革命時期的農村中的積極分子在觀望(不明裡反對合作社,也不出真力於合作社);年齡大的、上過封建時代當而保守的農民,自由自在慣了(他們這種自由是有把地壓給張家還是李家的自由,是今天當褲子還是當被子的自由,而不是現在很多人所謂的思想上的自由),不適應合作社的紀律性和組織性;富農鑒於合作化道路成功後,自己無法通過佔有的生產資料來剝削貧農而堅定的詆毀合作社,後見詆毀無望而期加入社的領導層或找代理人加入領導層,以從事破壞。同時,工業發展也對農村建設產生了影響,因為使一些農村中的骨幹變成了工人,使得農村內力量對比發生量的變化。這裡的貧農、中農、富農的選擇與其本人的品質無關,而是由其經濟物質條件決定的其認識論之後的必然選擇。這裡的反覆還由於黨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經驗少有關,一是為了國家利益,而在一定時期對農業的索取重了些,有時對基層的合作社、公社的日常生產干涉的多了些,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二是詆毀者以上述之口實,冠之以悲觀論,一定時間內迷惑了一些群眾;三是資本積累的時間性、全民就業的政治選擇、李斯特經濟理論的特點,使得人們不能及時的得到反哺;四是複雜的國際外部環境使得經濟重心不斷調整;五是各級的個別領導幹部的急躁性、恐慌性、地方主義等機會主義表現,給經濟政策的延續性在基層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難;六是也是最重要的,當時的合作社事業與蘇聯的不同,在儘快建成社會主義工業國的方針下,不是施行的官僚命令主義,而是與民商議的民主形式,合作社試驗、建立、發展,遇到許多現實的問題,而由於是新生事物,領導幹部和群眾都沒有會上哪發展的經驗,有點害怕,就像列寧說過的「我們已經爬上了前人從未爬到的山的高度,但前面沒有腳印,我們一些同志害怕了,認為我們走錯了,要回頭找別人已經踩好的路」,為此,一遇糧食減產、緊張,不考慮當時水利落後、化肥沒有的現狀,就先想是不是合作社路線錯了。當然,這樣反覆的檢驗也是事物發展的必然階段,也是工業體系剛建立而不發達無法實現對大部分人的整體改造的結果。總的來看,黨的正確領導,農業打基礎、工業優先、重工業突出的經濟發展基調,加上人民群眾向上的信心,國家各方面建設雖有波折,自然災害、友邦變臉,但整體上飛速發展,系統的工業布局在鋪開,擴大了分工,創造了新的就業,並帶動著教育、科研、技術工人等人的教育素質的提高。

4、超前經濟。1966年至1976年。「反覆經濟」時期的不斷反覆、爭論、較量、思考,導致了在60年代中期,當時各種國內人民內部矛盾在黨內匯成了圍繞馬克思的「人們不能人為地跳過經濟發展的客觀階段,但是可以縮短陣痛期」的論戰。

(1)兩派都認為馬克思理論是對的。分歧可以歸納為「如何看待買租造的關係」。

(2)一派認為我們已經經歷過了清末半封建半殖民地、大革命、土地革命、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工農經濟發展,並借鑒著蘇聯經濟建設的經驗和教訓,農村合作社也是一步步通過人民內部矛盾鬥爭著推廣開來的,各個經濟發展階段我們都經歷過,現在是在向全世界展現一種全所未有的全新的有別於蘇聯的中國式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責任,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具體落實到經濟方針上就是,買、租不如造:你買或者租人家的,是方便,並且根據做生意的原則,會一直方便下去;但你買(租)人家的東西,要拿錢(根本上來說是拿自己的勞動創造)來和人家交換;這樣的話,你這方面的勞動可以說是給別人打工,而這份支出卻是一定要列入經常性開支的,在沒有財政赤字的情況下就使其他的支出相應減少。而如果你選擇造,那麼開始時會很難,因為同樣的需求,買時花100元,現在自己造要200元,一部分繼續買對方的一點,以保障最基本供應,大部分就是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教育、科研、交通等等上;但10年後的效果就是,你造的東西和對方有同樣的競爭能力,甚至更好,這方面的需求以後自己能完全滿足,並且還能出口以創造交換,而基礎設施建設、人才隊伍、就業崗位、新的產業鏈、完善的交通網路等等都成功了。屬於為後人忍耐住10年植樹枯燥期的行為。並且堅持全民就業,工業中沒有那麼多崗位,就上山下鄉:一者向農民學習,二是向農民傳授知識,三者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開闢新的崗位。

(3)另一派認為我們群眾的知識水平不夠、積累沒有達到邁向社會主義的厚度、在原始積累大部分靠農業(當時沒有石油化工產業帶來的輕工業原材料的革命)的情況下,到處需要發展,資金(本質上是已有的勞動量)捉襟見肘。尖端軍事要保障,這是挺直脊樑的拳頭,輕工發展回錢快、與民關係密切,重工發展回錢慢、國家利益需要,這幾對客觀存在的國內矛盾(毛主席闡發的「十大矛盾」中的前幾種)考驗著共產黨人,使他們得出了的必須回頭補課、增加積累的結論。具體的方針就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用來指導農業,就是不要合作社,讓農民自己自由經營;用來指導工業,就是集中力量發展我們現在有優勢的產業與別國交換我國缺少的產業,當以後有了資本積累後,再發展自己想發展的產業。最初的設想是這樣的。

(4)這種最高層的對社會主義建設方式的認識差異,以及基層的客觀存在的人民內部矛盾中的各階層的力量對比,最終演變為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這是中國的悲劇,也是歷史的悲劇,也存在著人為拔高人們認識的事實。由於是涉及人的思想層次的文化革命,屬於上層建築,最終是看經濟基礎穩不穩定來決定成敗的。所以,毛主席晚年說「那(天安門廣場)裡面鼓掌的人,三分之一支持,三分之一反對,三分之一隨大流」,這也是由於新中國經濟發展的起步情況、2000年封建歷史的強大精神遺留、新老人員關於世界觀形成與改變的人性共同決定的。這裡面已經有了「撥亂返正」的伏筆,這也再一次的說明了馬克思的正確性、社會主義建設的複雜性和重要歷史事件第一次發生時的歷史悲劇性。

小結:不管怎麼樣的反覆與鬥爭、困難與抗爭、挫折與奮爭,經過了迷茫與堅持,在火紅的歲月里,翻身的中國人譜寫了他們那個時代的新篇章,使中國由農業國變成了工業系統基本完備的、掌握兩彈一星的社會主義工業國。那個時代,留給世界的遺產是「既無外債、又無內債的全新發展模式」。而大三線建設是較早的以國家大規模投資來實現交通網路建設、工業產業建設、國家戰略安全的大布局,可惜的是未堅持下去;前幾年的「西部大開放」,現在的「一路一帶」,是新形勢下的大三線建設的創新發展,當然曲折與困難少不了,但這是中華民族突圍與中國夢騰飛的主線,後面還將著重分析。

(二)改開30年

1、一包一衝。包是包產到戶,沖是鄉鎮企業一飛衝天。由於合作社必須有堅定的領路人、有認識自己權力與義務的有組織性和紀律性的社員,而三個「三分之一」(支持、反對、隨大流)的客觀存在,使得中國設計出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定程度的釋放了農民的積極性,湧現出了一批「萬元戶」,又促進了鄉鎮企業的發展。鄉鎮企業的靈活性、游擊隊性質,又導致了中小國企這樣的正規軍在運動戰式的競爭中處於劣勢,導致了下面馬上要說到的中小國企改制。同期,由於資本積累快速化的需要,認為人口是負擔,國家開始實行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並確定為國策。

2、一放一抓。放就是中小國企改制,抓就是分稅制。由於鄉鎮企業在運動戰中與中小國企的交鋒,在貸款沒有傾斜、市場規則還未形成系統的情況下,中小國企毫無還手之力,則中小國企改制提上議事日程。壯大的鄉鎮企業已經不再是游擊隊,而是正規軍了,游擊戰法不適合,這時一些壯大的鄉鎮企業嘗到了當初正規軍式的中小國企的苦果,倒閉了。隨之而來的是農民創業期的邊際效益的減弱,激情慢慢衰退,化肥、機耕又面臨著強勢的對手,包產到戶的自由與束縛的甜辣開始品嘗,反過來制約著機械化廠的發展,拉低了食品安全,進一步導致了稅收的徵收難。由於有人勞動就會有價值,有價值就會有稅收,所有基層的日子還可以過,而國家的稅收分成少,導致國家層面的大事辦不了。這樣,分稅制改革就提上了議事日程。分稅制之後,國家有錢了,可以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但地方上資金捉襟見肘,發展乏力。為尋求新的經濟拉動點,找到了從外面進口原材料、國內加工以解決就業、出口到國外的發展模式,即下面所說的加入WTO。

3、一入兩頭。入就是加入WTO,兩頭就是原料來源和產品出路的兩頭在外。加入WTO,解決了中國當時經濟的現實困境,解決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就業,現實意義十分重大。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就是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開始時是外包的打工仔;產業升級自己說了不算,沒有系統的產業鏈;市場規則沒有制定完善,競爭成本大;處理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時,犧牲了環境;兩頭在外的經濟制約性大,上游可以制約,下游也可以制約,原料來源提價你沒有話語權,產品銷售地抵制你也沒有什麼反制力,如果雙方共同作用,則中間加工的利潤更加壓縮。對於經濟發展的血液——貨幣來說,一入兩頭還帶來了大量外匯這個雙刃劍,形成了盛世下的危機的落腳點和誘發點。同時,地方上的財政困境找到了經濟發展之後自然而然形成的土地這個新的增長突破口,鑄就了房地產的繁榮。

4、盛世下的危機。所謂盛世下的危機,就是當一個經濟體一直以來被高速的發展來掩蓋的社會矛盾,當發展速度回落時,就會顯現出來,如果核心產業、金融、基建這幾個5年、10年、30年的周期再重合的話,危機就會呈現出社會、經濟、金融、銀行、貨幣的大危機,屬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顛覆性」危機中的一種,要十分費心費力、大膽小心的解決好。比較明顯的就是外匯儲備,斯密所說的「超過交換所需的金銀不是財富」有一定的道理,當然,在現在這個全球化、美元是國際儲備貨幣的背景下,留足一定量的美元儲備很有必要,但太多了就是麻煩;為應對前幾年的美元貶值,我國搞外匯儲備多元化,但又成為誘發歐日的貨幣超發和貶值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句話,主動權不全在我手上;但沒有絕對的壞事,主要看怎麼轉化,第四部分將講到。

小結:為儘快地實現資本積累,補上所缺的經濟發展的課,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後,之後的發展階段就已經確定了,這種模式使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日千里,解決了勞動力轉移問題,提高了群眾收入,提升了國家的國際地位;但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群眾滿意度邊際下降、國家間利益矛盾糾結化、債務存量等問題,需要現代人解決。

二、十八大以來的經濟現狀

(一)調整與陣痛。這裡的調整主要是包括一大一小、一少一多。簡政放權之後的群眾經濟活力,屬於小而多;大型國有企業的活力打造屬於大而少。陣痛主要是此輪改革期間的經濟發展速度的「新常態」下的一些新的壓力。

(二)時間與空間。為使投資拉動型經濟(有一部分債務驅動)向內需自我發展型經濟轉變,以前積累的一些矛盾需要時間化解,在此時間內,要形成新的增量以補足以前的欠賬並有盈餘;空間上既是要有國家戰略向西發展的改變,也有形成以國內市場循環為主的國內市場的改變。

(三)陸權與海權。主要是我國通過「一路一帶」,完成亞歐大陸的路上交通線建設,使得亞歐大陸的能源、技術、市場、人才形成互通式整合,打破500年海權時代形成的幾個要點的束縛,從而使國際市場交換更加便捷,使得市場要素價格下降,使得美國等海權國家回到互惠互利的正確市場交換模式的路上來。當然,陸權建立起來了,長期來看,更有利於海權的平衡發展,兩條腿走路讓世界變的更好。當然,這個裡面涉及宗教衝突、地緣政治、世仇、既得利益國家的放權難、發展中國家的趕超能力不足、敵對國家的蓄意挑撥等事情,不可能一帆風順,會是矛盾不斷、衝突不息的波浪式向前發展的模式,主要的是交通網線上的群眾的通過切身認識,來明白自己的權益,有能力選擇有利於自己的發展道路。如果在20世紀完成這項工作,時間要以百年計;但在21世紀,在互聯網時代,在西方的債務式經濟發展模式陷入死胡同的時代,只要不出原則錯誤,建成速度應當驚人。至於宗教衝突之類的,套用19世紀時歐洲打得熱火朝天、同盟與敵對分分合合似過家家時,「只要經濟一有好轉,關於戰爭是在一個星期之後還是在一天之後發生的預測,都會煙消雲散。」宗教、地緣、世仇等等,都是在掩蓋剝削、不平等的事實,將民眾為自身解放而鬥爭這一根本任務扯遠。

(四)規則與樊籠。WTO、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等,都是西方主導下的規則,一味的信守別人主導下的規則,會慢慢演變成樊籠。而我國現在提出的亞投行是在希望自己主導遊戲規則。當然,和上面所說的「一路一帶」一樣,此規則的提出和建立,必將困難重重,難題處處,德法英澳的申請、美日韓的鬆口,都得兩方面的來看。核心原則要確定並堅守,如果是立足亞洲,輻射歐洲,就要確定中心和重心,不要被忽悠。同時,要高度重視網路上的話語權。

小結:改開30年,中國已完成了資本積累,現在面臨的是過去30年形成的經濟慣性,如何實現經濟騰飛之初設定的「有錢再出發」的目標,打破慣性中與經濟轉型不適應的事情,儘力將轉型的代價壓到最低,如何在國際風雲變幻中堅持住中國共產黨的原則,向既定目標曲折前進,都是需要時間和資本的,而時間有限,資本在消耗。

三、過渡、調整期的經濟發展總趨勢

有鑒於此,目前時期是個過渡、調整期,此時期內的經濟發展總趨勢應當是:在維護社會總體穩定的基礎上,

(一)糧食安全戰略。「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無論是斯密、還是李斯特,基本上所有的經濟學家都強調主糧的自我保障,這是一種國家戰略,是國家保障自我主動權的最基本的保障。目前,大城市病對應的是鄉村的人員流失,導致大城市撐死、農村餓死,而馬克思指出的共產主義的第一任務是「消除城鄉對立」。為此,在實施糧食安全戰略時,藉助互聯網、普法維權意識的深入,農民可以自發的選擇各種合作之路;同時,按相同時間的單位面積勞動量,合法確定糧食與住房的價格比例關係,確定糧食價格漲價的時間表,可以解決農民致富、工農合理配置、農村勞動力就業等多重問題。

(二)污染防控產業化。污染防控靠對企業加壓、罰款是不現實的,效果是不太可能好的。這是因為:一是企業沒有投入的意願(治污對企業沒有效益產出);二是硬壓著投入,則在國內的產品價格上漲,在國外產品失去競爭力或者利潤下降;三是行政成本太高。按照「效益歸誰,誰投入」的原則,治污的效益歸全民共享,則屬於公益事業,應由政府組織、經營和管理。在此,政府不應將其看做增加了一個開支的項目,而是增加了產業升級、人才培養、擴大就業的整個新的產業鏈。至於資金是由地方出、還是由中央財政補助地方並讓地方有工作積極性,則是具體的技術問題。

(三)金融、實業共存。目前,整個西方發達國家所有的經濟問題的根源在於債務驅動導致的寅吃卯糧,使得金融的目的在於錢生錢、來快錢,而不是促進實業的腳踏實地的發展、細水長流。中國也存在的一定程度上的貨幣血液主要流向房地產和股市兩部位、使這部位血壓增高,而導致其他地方供血不足的現象。解決之道在於定義好國家命脈型大型國企、促進國計民生的小企業與金融部門的關係,使得貨幣血液在各器官之間有序循環、製作、代謝,而不是人為的導致各種浮腫病和貧血症。金融上求穩,確定好自己的能量輻射帶,實現集中力量;同時,附帶作用是配合著消耗掉鋼鐵、水泥等過剩產業,既打造起中國西部乃至中亞的基礎設施,又實現了過剩產業的合理布局。

(四)防止外部向我國輸出經濟危機。西方發達國家現在的經濟問題是其經濟發展模式選擇的自發性的不可避免的經濟危機,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要著力防止他們通過金融、貨幣貶值等輸出危機,也要做好應對極端條件下,個別國家主動或被當槍使的挑起局部地區戰爭的風險,確保我方打則必勝,打則打對方打殘。

四、今後可能的幾種發展路線的風景、陷阱與前景之分析

可能有很多,其他的略過不分析。最大的最有前途的可能是抓住「一路一帶」、特別是「一路」這個綱,綱舉目張,實現整體的系統的調結構。

堅持住「一路一帶」,特別是「一路」,這是陽謀,是整個中國騰飛的方向,作用將是多方面的。將我國的過剩、短缺與中亞的短缺、過剩相補充,並促進我國新農村建設,不是農村社區樓房式建設,而是合作式建設,嚴格限定外來資本下鄉,鼓勵農民工通過自己的資本積累來提供農村合作式的啟動資金,一舉解決城市脹和農村癟並存,產業過剩和求而不可得並存的多重矛盾。以此帶動著金融向實體經濟轉移,使血液慢慢的回復到正常血管中,不至於以前過飽的房地產、股市因突然血量減少而突發性衰竭,又能使其合理複位。解決我國外匯儲備過多與中亞外匯短缺的矛盾。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實現東中亞、進而東中西亞地區間經濟整合,使在經濟一體化上的地緣政治極其穩固。「一帶」的主要作用在於維繫東亞和東南亞的關係,但鑒於東南亞方面的地理因素決定著他們更傾向于海權,起「輔」的作用。中國在此方嚮應明確「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大國威嚴。

國內糧食市場的穩定、國內市場循環的建立是上述騰飛的基礎。

陷阱是被外部誘使著我方將主要力量放在遠方,而不是近處、腳下。

至於各地因宗教衝突、歷史遺留問題引發的衝突,不靠事發地自己民眾的覺醒,外來勢力的介入只會拖後事情的解決。

後記: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關鍵在於看得是否遠,站得是否穩,腳下有沒有根。

寫於2015年3月27日 夜

推薦閱讀:

從這些公司的股權情況來看 中美貿易戰打不起來了?
「雙十一」告訴我們:向時間要利潤而不是獨立的商品
【有趣有料:每周經濟熱點1.29-2.4】2017年稅收增長你怎麼看?
4· 時事新聞|G20:美國《紐約時報》竟這樣評論中國,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深思!
央行:中國11月末央行口徑外匯占款22.3萬億元

TAG:中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