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ham Slee SOLO 耳機放大器的發展史
這篇文章最早於2011年發布在耳機俱樂部,名稱是:「SOLO電路變遷史」,原帖現在仍然可見,那時SOLO剛剛發布了超線性版,這個版本將運放模塊黑盒子化,用黑色塑膠材料密封了機器,激起了我非常濃厚的研究興趣。現在電路已經更新到了鑽石版,這是一次重大的改版,SOLO終於對於低阻耳機有了良好的支持。我跟蹤研究SOLO的電路版本演進已經有近十年,也是時候應該更新一下這篇文章。
SOLO採用的是運放做電壓放大級,分立元器件做輸出級電流放大,這是種教科書式的經典電路,許多出名的耳放如Lehmann Audio Black Cube Linear,Bayerdynamic A1都是這樣的設計。SOLO的獨特之處在於電路有很多獨到的細節和高超的調音技巧, 研究Graham Slee為什麼這麼做變成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對電路設計水平的提升大有助益。
讀懂這篇文章需要紮實的電路和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相關材料請翻閱教科書,模擬電路確實有門檻,我無心也無力讓所有人都看懂。
文章一邊陳列一些SOLO歷年以來的產品內部圖,以及逆向出來的電路圖。同時分析SOLO的改進思路和電路設計中具體的技巧。做工和聲音這些都不評價了,重點在於電路設計,電路設計對於聲音的影響,和為什麼要這麼設計的哲學。
- SOLO的版本
根據我自己拆機的研究和Graham Slee老先生在官網論壇的言論,如果以電路設計來區分,SOLO主要有3個時期,07版之前,07版到超線性版之間,和超線性版。
除了輸出級還有很多細節值得深究:
1. 濾波:信號輸入運放前的阻容網路組成了一個帶通濾波器,高頻和低頻的干擾的進入放大網路前已經過濾。
2. 電源:電源經過了3級過濾(運放的供電),功率級經過了2級供電。
3. 元器件選擇:SOLO對於元器件的選擇妙到癲毫,全機所有信號、反饋通路電容全部選擇松下AM系列,這是松下的HIFI音頻系列,但仍然使用鐵腳(而不是銅腳),如此看來並不頂級,薄膜使用法國湯姆遜的產品,這個兩個關鍵點是不能動,我經過實驗,即便換高檔的電容也不行,一動聲音就變,多半是變差,其他各家的頂級電容,尼康的KZ系列,生硬威武雄壯,但失之原機的靈動,ELNA的SILMIC系列,細膩,但是沒有原機透明。至於為什麼選這樣的搭配,我猜測大概是在不斷的嘗試中試出來的。
除了電容的作用外,設計中的許多細節取捨也有待探究:R7和R14的作用是什麼我至今沒有弄明白,也許是為了減弱開機的衝擊或者是為了防止輸出三極體熱失控?有機會可以試驗一下。運放為什麼選擇AD823AN而不是許多常見的高性能音頻運放也不清楚,也許有一定的隨機性?輸出電容電阻為什麼取470uf和120R的組合?
07版之前的SOLO線路相對簡單,這一階段SOLO的調整主要集中在元器件上,主要是電容,並且最終定型為07版。下圖是我找到的最早的一張SOLO照片,時間可能早至2003年,可以看出設計做工相當粗糙。但是從圖片上已經大致可以看出電路和07版基本一致。
這一版的電容主要是ELNA的普通系列,藍色應該是RE2,紅色可能是TONEX。下圖是04版,SOLO的外觀設計已經定型。
下圖是最終定型的07版,第二張圖相當清晰,電阻阻值已經可以數出來,根據這張圖基本已經可以把SOLO的圖紙復原出來
千萬不能遺忘了背面,背面有玄機。
07版之後SOLO進入了SRG版本,這段時間SOLO進入了大調整時期,輸出級,反饋迴路變化非常大而且非常頻繁,難以追蹤。SOLO的這一階段調整的原因據我推斷有2個,第一,根據耳機俱樂部小白透露,Graham Slee老先生這一時期的音源從黑膠切換成了CD,因為音源音色的差異,合理的推斷是黑膠唱片遠比CD醇厚耐聽,因此耳放需要變得更醇厚更溫潤才能搭配。第二,據說這一時期法國的飛利浦5532運放工廠失火,並且飛利浦不打算重建,得知這個消息老先生迅速收藏了世面上能買到的所有飛利浦5532運放,因此他要圍繞5532這個運放的特性打造SOLO,至於為什麼老先生謎之迷戀5532,這又是一個很長的故事,有興趣可以去官網blog看。因為SRG版本在前,5532版本在後,SRG的運放反覆變化最終定型在了5532,因此估計是因為第一個原因SOLO開始了SRG的改版,幾經變化,最終因為第二個原因定型在了SRG ll 搭配5532運放這個版本。
以下版本部分均為SRG系列:
這一版是應該是SRGI,使用了雙運放型號不明的雙運放,SRG系列保持了輸出級不變,雖然中間有一個版本輸出管有了變化,但最終還是停留在了最初的輸出級,SOLO使用的是印度UTC生產的BC337/327對管。最大的變化出現在反饋迴路
推薦閱讀:
※模擬集成電路讀書筆記-為寬禁帶功率器件柵驅動提出的電壓控制功率電阻電路
※電子工程師面試手記 2 - 一個簡單的DC轉換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