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層級是怎麼回事

昨天有人找我聊一個話題,突然間我意識到對於這個話題我有種駕輕就熟的感覺,我知道這是因為之前在這個知識範圍我有過長時間的閱讀和思考,對方提出的觀點我能很容易指出一堆漏洞,我認為是常識的東西,對對方來說還是一個新的東西。這讓我對這句話又感嘆一番

「認知層級比我高的人覺得這是常識,認知層級比我低的人聽懂了道理也沒啥用。一個人在認知模式上的升級比學習具體的知識重要的多。世界有那麼多維度,如果我們的認知格局沒有修鍊到那個緯度,知識和信息再多也沒有用。這就好像一個好的軟體是裝不進一個低檔的系統是一樣的。」

品質時間,進入大腦世界。

我們來創建一些模型。

我們會有某些擅長的知識包,比如對科技產品很有研究,或者能對美食進行專業化的評論等,我們把這些知識包虛擬化成一個像人一樣的智慧生命個體,這是第一個模型。

我們把知識想像成能量,把書及任何記錄知識的載體想像成宇宙中的各種形式的資源,這是第二個模型。

再引用《三體》這本書里的一個規則

「不同生命性質的文明間需佔有不同的資源,所以宇宙文明的資源分配可能分成相互平行的很多層次,從碳基生命、硅基生命直至恆星生命和電磁生命,所需的資源基本包括了宇宙間所有的物質形態,各層所涉及的資源大部分互不干擾,但也有重疊。」

兩個模型加一個規則我們可以構建一個虛擬化的宇宙模型了,暫且叫做知識宇宙。

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相似且水準相當的「知識包」生命體聚集在一個知識星球生存,他們有相通的交流系統(就像都會C語言的程序員,有共同熟悉的專業知識,在這個領域,可以自如交流,而不懂C語言的就聽不懂),需要的資源相同(學習C語言需要關於這個領域的書籍、教程等知識載體),整個知識宇宙無遠弗屆,存在數以億萬計的知識星球。

啰嗦出這樣一個模型來,是為了讓自己可以更清晰的知道我們大腦里的知識是處於怎樣一個空間位置里。

我大腦里有一個「創業」的知識包生活在地球上,而馬雲、馬化騰腦子裡的「創業」知識包生存在另一個星球上,那是一個更高維度的智慧文明,我們都共同存在於知識宇宙中,但就像地球文明利用到的太陽能只是它發出能量的億萬分之一一樣,我們地球文明的科技水平還處於低層級。而智慧星球的科技水平已經可以創造出戴森球來吸收全部的恆星能量,更大的能量讓智慧文明可以施展出讓我們匪夷所思的奇觀。

所以與一些擅長某方面知識的牛人相比,我們的認知可能就處於兩個維度,同樣一本書,我能吸收到裡面的知識可能只有它知識量的百分之一(假設存在一個知識量的量度),但即使我吸收到80%的知識能量,我所生存的空間狹小,能驅動的資源有限,所以知識能量轉化不出很大的成果。而牛人不同,他的認知系統就高於我一個維度,就像電子計算機和算盤的差距一樣,他能吸收90%的知識能量,而且他有更多的資源和更大的施展空間,差距就在這裡。我聽牛人講課就像經受一次「降維打擊」一樣,他輕鬆的滔滔不絕,我傻X的不斷愣神,因為吸收不了多少知識,吸收了也用不出去。

推薦閱讀:

TAG:認知 | 羅輯思維社群 | 李笑來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