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語文特級教師步根海評課指導 | 整本書閱讀《童年》教學課例

3月28日,「步根海閱讀教學實驗基地」本學期第二次教學研討活動在上海市民辦莘庄初級中學舉行。該基地由原市教委研究室語文教研員、語文特級教師步根海老師領銜,步老師定期來校指導並進行公開課示範教學。

課堂再現

本次公開課環節由莘庄鎮教育聯合體莘光學校孫重陽老師帶領莘庄初中六(二)班學生進行《童年》的整本書閱讀學習。

首先,孫老師請同學朗讀了《童年》一書扉頁中關於作者高爾基的部分。學生再讀過之後會發現主人公阿列克塞的童年就是根據作者本人的親身經歷而寫的,且《童年》即為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之一;但是,書中所寫也並非全部呈現作者本人完整的真實經歷,因此這是一本自傳體小說

(公開課)

在引導學生領悟到「自傳體小說」這一概念後,孫老師拋出「你最喜歡的人物及其人物特點」的問題,將課堂以主人公阿列克塞為核心,將思路聚焦到書中人物關係圖的梳理。

學生普遍最喜歡書中的「外祖母」——兩個舅舅為了分家產自相殘殺,外祖父把舅舅們的錯歸咎於外祖母,甚至對她拳腳相加,而外祖母卻始終不抱怨生活,寬容、樂觀;所有人為了利益爭得頭破血流,唯有她仍然保持「聖徒一樣的胸懷」;從小貓嘴裡救下一隻八哥的外祖母又是博愛的……

外祖父則不同,他經常會生氣,會在「我」犯錯的時候用枝條抽打懲罰,後來「我」被打昏甚至生病,通過這些細節描寫,學生們感受外祖父的殘暴。

講到這裡,孫老師講到作者在第七章以「兩個上帝」為小標題用大量筆墨描寫了外祖父與外祖母。這裡的「兩個上帝」如何理解?通過對比,學生會發現外祖母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即使有罪也是值得寬容、寬恕的,而外祖父的「上帝」主張懲罰一切有罪的人,是令人恐懼的。

分析完書中在主人公阿列克塞童年中出現最多的外祖父外祖母,孫老師又提出疑問「聯繫生活實際,孩子最親近的人一般是誰?」是父母。那麼本書中關於阿列克塞父母的描寫又是怎樣的?

全文開篇就呈現了父親的去世,因此關於父親的描寫並不多,但在回憶中,「父親會跳舞,活潑、熱情」,周圍的人對父親的評價也大多是正面的、稱讚的。

結尾又寫了母親的去世,母親曾外出謀生,後改嫁給繼父,生活仍然苦不堪言,最後的細節描寫聚焦在母親一雙「像枯樹枝一樣」的手,她餓死了。

除此之外,還有爭家產的舅舅們、殘暴的繼父,在雙親的先後離世中間的這段時間構成的整個童年中,「我」在這個家庭中更多感受到的是紛爭、痛苦。而這樣的痛苦背後,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麼?

「醜陋、卑鄙和健康、善良一同長在這塊廣闊而又肥沃的土地上,後者點燃了我們的希望,幸福離我們不會永遠遙不可及。」

最後,孫老師向學生介紹了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的關聯性,並建議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主拓展閱讀。

評課說課

課後,閔行區語文教研員殷秀德老師帶領「步根海閱讀教學實驗基地」學員老師們進行了關於本次公開課的評課活動。

進行公開課教學的孫重陽老師首先對自己的教學思路進行了簡單說明——基於對步根海老師公開課《草房子》的體會,孫老師充分贊同步老師講到的「整本書閱讀要對篇章閱讀產生方法啟示」,而在小說的閱讀教學中,三要素就是二者相通的。因此,孫老師選擇了三要素中的人物為切入點,梳理由主人公阿列克塞為中心與周圍的人建立起的人物關係圖及其各自的命運走向,最後提煉中心主旨。

對於這堂《童年》整本書閱讀教學公開課,聽課老師們紛紛表示受到很多啟發。孫老師在教學設計中將整體的泛讀與局部的精讀結合得很好,整體的概括、人物關係圖的呈現包括最後主旨的提煉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整本書閱讀整體的把握;而部分環境描寫、情節設置的剖析又讓學生能夠形成對人物特點的理解。

另外,孫老師設計的預習單也讓老師們討論了許久,有的老師認為幾個問題涉及非常全面,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地把握,同時也有老師提出有些問題的描述略顯空泛,可能讓學生的回答顯得空洞。

(步老師評課)

對此,步老師給出了系統的點評及建議——預習單中幾個問題的指向是非常明確的,內容、語言形式、結構和主旨。但仍然有可以完善的空間,一方面,問題的表述可以再細化,另一方面,幾個問題應當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首先,作者的創作意圖是可以通過人物關係和故事情節來體會的;結構也往往蘊含著作者的創作意圖,比如《童年》這本書中的首尾設置,從父親之死到母親之死構成了「我」悲慘的童年,此外還可以關注章節與章節、標題之間的關係等等;另外,作者在書中描寫的環境是怎樣的,情感基調就往往是怎樣的;還要關注語言形式,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圖有的是直接通過文本語言表達出來的,有的是蘊含其中的。這樣,四個問題就可以形成聯繫而不是獨立開來的,這是一個基本的閱讀路徑,能對學生產生更多的方法指導。

教學研討

在最後的教學研討環節,學員教師們就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向步老師提出了一些問題,步老師也一一做了解答,並對教學基地之後的活動進行了方向指導。

整本書閱讀教學中讀完一本後續的書目怎樣確定?具體參考的依據是什麼?

考慮的維度可以是多方面的,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操作方式。

第一類,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比如這堂課後可以建議讀作者高爾基其他的作品;第二類,主題趨同的。比如同樣表達童年苦難的《草房子》和《童年》,但處在不同的時代和國別,仔細品讀可能還能不同的創作意圖,讓學生對比後產生感覺;第三類,恰恰相反的。讀表達歡樂的和表達苦難的,學生的體會就是不同的。

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對學生讀書進度及程度的把控很難,如何解決?

對學生閱讀進度、程度的監控要有不同層級的目標規劃。

第一,痕迹。可以不用摘抄,但要留下痕迹。比如對《青銅葵花》這個書名的感受,從未讀時的猜測到進入文本後最初的感受,再到深入探索後形成的感覺。

第二,梳理。隨著閱讀順序逐步深入,梳理人物關係圖、主要人物的命運軌跡圖中的重要節點等。

第三,交流展示。小組交流的形式,既是個體的閱讀又是合作的閱讀,問題的產生與碰撞就是一種監控。

第四,專題交流。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歸納總結,作為小組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初的小組交流可以無主題,以表現情節、人物關係、語言感受或者結構為主都可以,從完全自主到解決核心問題。

第五,測試。到了一定階段,應該是有測試的,但我們這裡說的測試是以鼓勵為主的,甚至可以不要分數,而以評級的結果呈現

整本書閱讀能不能考核?怎樣考核?

整本書閱讀的考核應該是要多方面的,主要人物與人物關係、情節與結構、表現環境或人物的語言形式、閱讀過程中的思考與問題等。

通過這樣的考核,我們既能知道學生是怎麼讀的,又能指導學生接下倆應該怎樣讀,因此這既是一種考核,又是一種導向。形成規模以後,每一種類型下面要有一定量的題目儲備,比如說主旨方面怎樣命題、結構方面怎樣命題,從這個方面幫助學生讀得更加深入。

文| 張楠 編輯| 堂堂

推薦閱讀:

花一個億建設大學博物館,值嗎?
十歲的小朋友讀金庸小說,第一本應該推薦哪本?
美國人的數學有多差?
孩子嫌任課老師長得太丑不願意去上學,怎麼辦?
成為人才必須具備的四要素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