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走過的彎路,都是必經之路

希望自己能夠在新年或者生日的時候寫下一些總結,不是為了做計劃或者說強迫自己非得做成什麼事,為了記錄我所解開或又重新產生的困惑,為了確定一段時間內生活的主題,為了能夠看見信念的力量在無涯的時間中緩慢地推動著歷史的車輪。

因為生活需要一些儀式感,能夠讓活著這件事顯得很「鄭重」,藉由價值觀念的強化,從而尋找自我的歸屬感以及自我心理上的安慰。

25歲,開始培養一種習慣,建立一種儀式感,應該不算太遲。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我在此寫下過去一年裡那些我似懂非懂的困惑,能夠理解並放下其中的一些,又能夠持續求索並深究其中的另外一些,更希望能夠有內力或外力引導我在困惑的迷宮中打開一條康庄大道。我深信站在更高的維度下,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混沌系統的一部分,哪怕一個細微的變數,都能形成截然不同的人生函數;從歷史的高度來看,這一切又如同串起珍珠的絲線,那樣毫無規律又渾然天成——所有走過的彎路,都是必經之路。

因此,我寫下這些已結或未解的困惑,記錄著以往那些必經的彎路。

  1. 人生的主題是「進取」,更詳細一些,是「成為高手」,再詳細一些,就是「在某個領域內,能夠成為前5%,甚至1%的人」。這也應該是五到十年之內的人生主題吧。
  2. 並不知道會在哪個領域紮根。理想的進取型人生應該是十字形的,一橫代表所經歷的廣度,向上的一豎代表能力的高度,向下的一豎代表積澱的深度。懂得很多道理,卻無法切身踐行,拔劍四顧心茫然;有時候會意識到自己還處於攀登人生高峰的山腳下,頓感焦慮。
  3. 現在乾的這一行是沒什麼太大出息的,起點太低,自己的臉皮不夠厚,向外拓展資源的能力極差,只能說慢慢感覺這是錯誤的方向。但也不能拍拍屁股就走人了,連點皮毛都沒學到,好歹也要沉下心來學一些功夫,我相信萬物都是相通的:方法論與元認知,情緒、壓力、時間管理,為人處世,都大有學問,先謹小慎微,再大步向前。
  4. 財富與社會地位是衡量「進取」最為直接的量化指標,雖然片面卻不無道理。獲得財富我所了解最好的方式是,積累第一桶金,尋找一個風口,放槓桿。耐心、決斷、勇氣缺一不可,成為高手,路途漫漫且艱辛。
  5. 以往過於重視心法的修為,忽略了外在資源的培養,內外兼濟,均衡前行。
  6. 過去總有寬於律己嚴於待人的毛病,源於對自我和他人都保持一貫的高標準,但總是對自己有所懈怠,對他人缺乏同理心。今後需要更加審慎,每日三省吾身,少對他人做價值觀判斷;對輕浮而淺薄的,一笑而過沉默待之,對淵博而睿智的,虛心求教勉而行之。
  7. 過去雖然保持了開放性的心態,但是怯於自我邊界的拓展,有些畏首畏尾不知道在害怕什麼的感覺,臉皮太薄,步子太小,今後要主動尋求挑戰,機會總是隱藏在冒險之路上。
  8. 懶癌很難治,但是也不是沒法,疏於寫作變得感官遲鈍,語言貧瘠,缺乏鍛煉變得四肢麻木,渾身贅肉,真的不能忍;好在把寫日記的習慣保持下來。思維和身體是一切的基礎,天道酬勤,銘記於心。
  9. 目前的工作做得還算順心,沒什麼挑戰性,比較安逸,能學到的東西較少,而且與未來的規劃有所出入,因此更要求下班後在業務水平和專業能力上能夠有所加強,這個問題現階段有些難以解決,主要得靠向外的邊界拓展,突破自我舒適區,該想想辦法。
  10. 回國後明顯感覺到打球的水平不如之前,一方面沒去健身房,在家的鍛煉強度不夠,而且打法比較依賴身體,加上打球的頻率越來越低,技術退步嚴重;想要保持技術的精進,必須在較高水平的層次進行刻意練習,稍有懈怠便不進則退。
  11. 開始感覺自己並不適合金融這一行,作為資源密集型行業,必須要進行大量的人際交往與資源交換,自己更擅長於提高認知與理論水平,而且對於資源的積累與人脈的拓展並沒有什麼概念,終將成為未來發展的瓶頸。
  12. 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開始有些焦慮,好像結婚生子,成家立業,如何賺到第一桶金等等,不論生活中的重大命題還是瑣碎細節,都不可避免而且無法掌控。儘管覺得自己在心態管理上做的還不錯,但周邊的許多故事難免讓人慢慢變得浮躁。
  13. 取勢,明道,優術。學著研判當下的ZZ與經濟趨勢,培養在各行各業中對機會的嗅覺,在基礎認知的層面不斷拓展思維,學習實用技術。相信時間的力量,在更為宏大的尺度上,實現能力與層級的躍遷。
  14. 開始學著做基金定投,非常簡單但是又考驗人的意志與耐力的策略,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投資思維。在實踐中求真知,又可以不斷地打磨對資本市場的認識,投資是未來漫長的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主題,價值與意義非凡。
  15. 過去一年閱讀量有所下降,但內容上基本都是非虛構類和科幻小說,還輔助以XMIND做思維筆記,對文本內容進行結構化理解,經常反覆琢磨某些章節,深挖其內涵與價值。以後要保持閱讀的習慣,能抽出一段時間進行系統化閱讀,更好的是能夠找到一些興趣閱讀小組,共同交流。
  16. 儘管現在還是剛入行的小兵,每天寫寫報告做做研究,但是不能只局限於執行層面能力的提高,需要鍛煉管理者與決策者的思維,慢慢觀察,學習,積累,等到有一天機會降臨的時候,得保證至少做了準備。
  17. 新的一年得多認識一些朋友,不求志同道合,有想法不壞就行。要更關心身邊的人,特別是親人和女朋友,更耐心一點,培養共情心和同理心,對他人更寬容一些,不要吝惜鼓勵和讚美。
  18. 自己是一個很寡淡的人,幾乎沒有什麼刻骨銘心的執念或是狂喜,也沒有痛徹心扉的絕望與空虛,這樣挺好,今後會刻意培養一種鈍感力,少糾結於瑣屑的得失,用沉默與行動去面對苛責。當然這與自我邊界的拓展似乎有所矛盾,如何平衡也大有學問。
  19. 生活沒有必然變好與變壞,讀了一些歷史發現歷史的必然與個體的偶然之間的辯證關係塑造了宏觀的背景與個人的命運,兩者相互作用又相互抗拒,儘管自我的力量大概率被挾裹在時代的洪流之中,但也要努力地去發聲,去掙扎,去創造。
  20. 我始終相信「價值回歸」理論,對於經濟體來說,科技與生產力決定經濟發展的中樞,而需求與債務周期圍繞著此中樞波動;對優質企業而言,產品力,管理能力是內在價值的中樞(企業運營的認知水平還不行),會隨著周期與題材而波動;對個人而言,思維、眼界、認知水平決定了自我價值的中樞,技藝、境遇和機會的不同會讓當下的價值體現有所波動。然而從更長遠的時間尺度來看,它們終將向內在價值回歸,所以當下要做的,就是讓價值中樞沿著陡峭的攀升曲線,慢慢成長。
  21. 立個小Flag,2018能每周寫一篇文章,內容不限,或長或短,但是要保持寫作的節奏,思維的流暢與表達的提升,第一周硬是拖著磨著寫出了這篇,但願能夠延續下去……

推薦閱讀:

也談「認知迭代」
三體後感——本我|自我|他我|超我
1.31少華工作現場分享|筆記整理
關於工作的深度思考
為什麼我們會害怕做不好事情(一)

TAG:自我認知 | 個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