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反應實戰故事《掌控者》連載 2 邊兜風邊吐槽
原創文章歡迎點贊、討論、分享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開篇語:學過微反應的人就會知道
對方說什麼不重要,對方為什麼會說這些話才最重要。
戴猛不由得把頭側過來,盯著薇總的眼睛,微微皺了一下眉毛①。
薇總也盯著戴猛,微微揚了揚眉。
立刻,戴猛就明白了薇總的意思。一般來講,自己說了肯定算,但畢竟還有組織流程,最終結果還需要報大老闆簽字。無論如何,在面試的過程中當眾表達了自己的肯定並對應聘者表示祝賀,是越界的。
薇總也許是善意的提醒吧。
既然有了這個提醒,戴猛與張華生握手的時候,並沒有用力搖晃,而是點到即止的禮節性握過之後即刻分開②。
戴猛說:「我們公司早晨9點鐘上班,下午5點鐘下班。干到我這個級別的時候,通常會加班2個小時。當然,初級員工會稍好一些,但加班也是常事,不過好在公司會支付足夠的加班補償。地下停車場也是公司專屬的,員工可以到後勤部辦理免費停車證。能不能錄用你,還需要領導審批,所以請你安心的等待結果。我們人力資源部在所有員工聘用面試結束後,會依次通知你們。再次感謝你來參加本次面試。再見。」
很顯然,張華生一開始的時候,對戴猛的態度轉變有點不適應,尤其是那個官方感十足的握手之後。不過後面的這段話,倒是似乎讓他安心不少③。
晚上7點鐘,華生出現在地下車庫裡。他找了一個不太引人注意的地方,等在哪裡。
沒一會兒,腳步聲響起。華生循著腳步聲的來源看過去,果然是戴猛。於是,他確認了一下周圍沒有人,就走出來站到戴猛能看到他的地方。戴猛微微一笑,指了指自己的車,兩人握手上車後,緩緩駛離。
打破沉默的是張華生:「謝謝老闆!」
戴猛哈哈一笑,滿意的看了他一眼,問道:「你居然都猜到了?」
華生點點頭,也不由得笑起來。
戴猛一邊開車,一邊道:「說說看,怎麼破譯的?」
華生花了幾秒鐘整理思路,然後說道:「我覺得您一開始是確定想聘用我的,因為在您考核我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我逐漸確定要跟著您乾的過程。我對您的提問方式非常感興趣,當然更感興趣的是您背後隱藏的深深的專業知識。我一直留意您的情緒變化。」說道這裡,他還是不由自主的輕咳了兩聲,表示一下歉意。
「哦?什麼結論?」戴猛問。
「兩點。一是您是性情中人;二是您是有意在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尤其是後者。」張華生答道。
戴猛大笑起來,道:「這個排序有意思,還要用了狀語從句『尤其是後者』做個強調,不愧是研究過文字表意的。」
張華生繼續解釋道:「當我回答完同性戀傾向的問題之後,您的表達非常真性情,幾乎沒有遮攔。」
戴猛輕輕點了下頭,表示認可。他自己可能不知道的是,點頭的同時,他的下嘴唇微微向上,頂住上嘴唇的同時,嘴角有少許向下彎④。雖然是在笑,但還是有些不悅,因為被別人看出了自己的真實情緒。
張華生繼續道:「但後來,我不知道那位女士和您之間發生了什麼,我能感覺到您的表達方式瞬間回到了應該有的規矩體系內,不能說是冷漠,但是就是很規矩。按照我的理解,這些規矩的表達,包括語言和動作,都是對自己之前的表現進行了修正。前一次的表態是給我的,後面的這一套,是給當時在場所有人看的。」
戴猛插嘴道:「前面的是情緒表達⑤,後面的是社交表達⑥。」
華生微微皺眉思考了一下,問道:「Social-expressions?⑦」
戴猛點點頭。
華生說:「我明白了。那就是我剛才說的『規矩地表達』。尤其是那個握手,非常禮節化,說實話,那一刻還真讓我心裡冷了一小下。」
戴猛問道:「為什麼只有一小下?你就這麼自信我沒有改變主意,或者說我之前不是衝動?」
華生回答道:「我還是更相信之前真性情的表達。就算有什麼意外不能聘用我,問題也不會出在您身上,也許是公司里的其他人,或者制度之類的。因為,後面的社交表達,顯然是在精準控制之下所做出的行為,都是有特定意圖而為之的,不能代表真實想法。」
戴猛內心的滿意程度不斷加分,問道:「那你怎麼猜到7點車庫見面的?恰好看了西遊記里悟空三更學藝那段嗎?」
華生的臉上流露出了淺淺的得意,聲音也微微提高,答道:「您後面所說的內容,相對於當時的面試情境而言,還是有明顯的暗示意圖的。當然,也許只有我這個剛剛被承諾可能錄用又隨即被潑冷水的求職者才能感受到,我不太確定其他同事會不會覺得話裡有話。因為,當時最後的定論是還不能確定我是否能被錄用。在這種語境前提下,您大可不必把細緻如加班時間和地庫分配政策這樣的信息說出來。無心者會覺得說說也沒什麼,有心的人當然就會覺得這些信息很特別啦。」
語言要經過皮層處理,是典型的社交表達工具,俗話說就是「話是說給人聽的」。所以,戴猛後來的話之所以規規矩矩,是說給周圍人聽的,一些看似不必講的信息流露,意圖是給華生聽的。
華生猜對了。
戴猛說道:「知道我為什麼覺得你不錯嗎?」
同樣一句話,戴猛本來想說的是「知道我為什麼特別看中你嗎?」,但出口之前,他覺得那樣肯定的意思太強烈了,所以迅速進行了弱化和修正。
華生當然明白,這個問題只是設問,如果自己進行認真的總結和陳述就太傻了,那會讓對話變得完全無趣。
這就是華生聰明的地方,雖然沒有經過訓練,但他本能的會知道,要搞清楚「別人為什麼要說這些話」,而不是「他說了什麼」。
戴猛自己回答道:「你算踏實的。踏實就是既有本事,又不高調。」
華生畢竟是年輕人,被老闆這麼直接誇獎,一時間不知道該做什麼反應,只好矜持著笑笑,右手握住自己的左手手背,小幅度的摩挲著⑧。
戴猛也不知道什麼時間看到的,淡淡說了一句:「別做那個動作,那樣會顯得你很惶恐。」
華生立即停止了手的動作,卻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辦而更加彆扭的坐在那裡,身體也不敢向後靠⑨。
戴猛見他的樣子可笑,就問道:「你知道別人誇你的時候,應該怎麼應對比較得體嗎?」
華生聞到了專業的味道,立刻從「不知該如何表現」的尷尬中脫離出來,認真問道:「這還有通用的公式?」
戴猛微微一笑,道:「當然。我問你,如果你是在演戲,導演明確告訴你說,『現在你的對手角色只是禮節上的表達一下讚賞,他其實並不關心你的優點和長處,僅僅是為了讓氣氛變得更加融洽和熱鬧』,你認為接下來該怎麼演?」
華生答:「既然是客套,那麼我當然是配合一下客套了,一方面謙恭有禮的表示謝意,一方面也對對方表達一下恭維。不能當真。」
戴猛點點頭,繼續問:「不錯。那如果導演改戲了,你是大人物,對方是為了取悅你才恭維的呢?」
華生答:「那就冷艷高貴,不必理會即可。或者,輕輕點點頭,視線保持在對方頭頂以上也行。」
戴猛繼續問:「如果再改,導演告訴你現在你是後輩後生,前輩、高官、巨賈們談笑間說起你不錯,但不是專門在誇你有多好。你要取悅他們的話,該如何表現?」
華生說:「謙恭有禮,低調謹慎,裝作受之有愧的樣子。」
戴猛最後問:「那麼,如果導演告訴你說,『現在你的對手角色想要表達認真的讚賞,他就是對你很欣賞,並不是要誇獎你而取悅你』,你應該應對?」
華生其實已經明白了,他說:「既然不是為了取悅,又是認真的讚賞,我就認真聽著。這個讚賞僅僅是個開始,正文還在後面。我不會著急瞎客氣,讓他把真正要說的內容接著說完,因為那才是對方的主要目的。」
戴猛看了一眼華生,笑道:「孺子可教也!」
他繼續說:「這就是公式。你說難不難?每一個應對策略,如果有導演在旁邊告訴你對方的意圖,甚至告訴你需要表現什麼,那麼一切應答都在情理之中,笨蛋也不會犯錯誤。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並沒有導演在旁邊幫忙,一句簡單的誇獎要分出這麼多可能性來進行一一應對,絕對算是難題。」
在接受別人誇獎的時候應該做出什麼反饋?普通人會感到局促不安,因為他們會覺得,表現的過於得意和過於卑微肯定是不合時宜的;如果沒有什麼反應的平靜的接受,怕對方會認為自己不夠謙虛;謙虛的感謝著接受,又怕對方覺得自己故作姿態、不夠真誠。
還是那句話,別人說什麼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他們為什麼要說這些話。只有明白了對方誇獎你的真實意圖,才能做出最恰當的回應。
難點在於,人家不會明說意圖。真實的意圖,需要自己用專業的方法來判斷和分析。既然不會明說,所以說的東西就沒什麼價值了,那麼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從非語言信息入手。
微反應正是這樣的利器。
華生說完,見戴猛沒說話,只好找個其他話題打破一下自己的尷尬:「老闆,您的專業研究主要集中在哪個領域?」
戴猛也想聊聊這個話題。事實上,這也是他暗示華生下班見面的主要話題。
戴猛說:「我和你一樣,也研究人的情緒。」
華生不由得驚訝了一下:「哦?」
戴猛接著說:「不過,我側重研究人受什麼刺激才會有情緒,還有情緒表達形態。在人腦中產生情緒的過程,我沒有能力研究,也不感興趣。」
華生接了一句:「產生機制國際上也剛起步。」
戴猛說:「最開始,我是從研究表情開始的,從達爾文到Paul Ekman,從心理學到表演學再到藝術學,我逐漸相信了情緒表情的價值⑩。我知道在目前的心理學界,表情識別?是更常見的研究課題,但表情分析?卻不多,而且也做得不好,從論文數量和質量來看,堪憂。我覺得那是研究方法的粗笨導致的。」
華生聽到「粗笨」兩個字,心裡一樂。因為他自己也常常吐槽那些幼稚的表情研究實驗設計,但卻從未想到過要用「粗笨」二字來概括。
這個未來的老闆挺有意思!
戴猛點點頭,道:「其實,這就是我研究的全部內容。前面的對話過程,也是我最欣賞你的地方。踏實之類的歸屬人品,不算核心優勢,因為人品好的人雖不好找但也不缺。你的專業基礎和思維跟進能力,是我非常欣賞之處。如果兩者只能二選其一,我寧可選擇後者,哪怕他是個大奸大惡之徒,習得絕藝也只會讓世間更多幾分波瀾壯闊。更何況,大奸大惡之徒最初時就未必能入我法眼。」
「口氣好大!」華生想。
剛剛對華生的誇獎的確是認真的,但的確也只是開始,能把自己研究的內容講給後輩聽,並將優秀的人才吸納進來一起做,才是戴猛的核心訴求。因此,他說:「微表情聽說過嗎?」
華生只點頭「嗯」了一聲。他知道自己現在不該多說話,等著聽戴猛繼續說。
戴猛繼續講道:「微表情被老Ekman的電視劇 LIE TO ME 弄得全世界都知道了,然後人人都覺得有希望能窺得一星半點的神技,好用來看透別人。再加上網路的傳播,網友們互通有無、協同作戰,把電視劇里的台詞扒得一乾二淨,整理成一條一條的標準,用這些列表試圖找到秘方。」
說到這裡,戴猛竟然嘆了口氣?。然後,才繼續道:「大眾坊間流傳著這些不靠譜的「神技」不算,另一方面,專業研究領域也進展緩慢。
全球範圍內的相關科研項目,大多數也在用著學院派的方法,找尋著『神奇』的微表情痕迹。研究生們組織學生做被試,在實驗室里通過讓孩子們看視頻刺激,然後拍攝長達十幾分鐘或者幾十分鐘的面部變化,試圖獲得『xx表情形態是謊言特徵』這樣的直白公式。為了符合論文發表的要求,還要加上主流的特徵數據,比如用毫秒作單位的時間值,用像素作單位的位移值等等。中國國內也有機構研究,也不乏這種路數。」說到這裡,戴猛用鼻子笑了笑?。
戴猛停在那裡沒有繼續說話,而是沉默著開車。這是希望聽聽華生的觀點。華生懂他的意思。
華生想了一會兒,娓娓道來:「據我所知,現在的關於微表情的實驗設計,大多是給學生看錄像,要求學生在看錄像的時候不要有表情,然後通過監控找一不小心泄露出來的「微表情」。我覺得這種實驗方法漏洞百出!」
「哦?」戴猛有點吃驚。
華生知道,自己的觀點取得了戴猛的認同,繼續說:「學生有沒有放水配合?學生看錄像能有多少情緒波動?學生對自己的情緒表現能做多強的剋制?剋制的心理動因又在哪裡?這些都是漏洞。」
戴猛輕輕「嗯」了一下,不做聲。
華生判斷了一下,應該可以繼續說,於是就開始吐槽:「國際上也經常出些混亂不堪的文章搶佔「微表情」這個山頭。瑞士學者有個研究宣稱『表情與文化差異有關』。不但如此,還口出狂言把之前學界普遍認同的觀點——『人類具有相同的六種基本情緒,驚訝、厭惡、憤怒、恐懼、悲傷和愉悅』——無恥的稱作是『天大的謊言』?。連基本的邏輯都沒有建立,他就敢說別人是笑話!」
戴猛點點頭,說道:「我看過這篇文章,嘩眾取寵而已。」雖然嘴上這麼說,但眉頭皺得更緊了些。
華生沒有看到這個細微的變化,繼續道:「還有一位舊金山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號稱「微表情專家」,曾認真的試圖從基因的角度探討「為什麼日本人的表情比歐洲人更難以識別」這個問題。我看完文章就特別想勸勸他,咱得先搞清楚研究對象到底是什麼,是社交表情還是情緒表情?日本人的哪一類表情比歐洲人更難以識別,是那些真實的喜怒哀樂嗎?要討論社交表情的話,那我還想提醒他,紅毯上的明星表情最好識別,是真的嗎?官員們開會時的表情才最難識別,因為就沒有表情。都裝在殼裡戴著面具,差別當然大了。居然還往基因上扯!也許,這些問題就是您說的『粗笨』!又粗又笨,得出的成果也只能達到Ekman和Vrij所說的一半左右?。不做研究的人瞎猜,也是一半一半。現實中,輸入信息多複雜,背景情境多複雜,利益訴求多複雜,當事人的價值觀、知識量、行為模式又有多複雜?誰在跟別人說話的時候,會出現那些看錄像才可能引發的『微表情』啊?!我當初看他們寫的論文,就覺得不靠譜,完全的功利研究,但自己又想不明白怎麼破解、怎麼完善,所以就擱置放棄了。」
戴猛一直在聽,聽到這裡擺了擺手,側頭看了一眼小夥子,笑呵呵的問道:「激動了?到底還是年輕人呀!身體真好!」
這句話一下子讓車裡面本來很難拐彎的嚴肅氛圍化解無蹤,張華生也摸摸自己的手腕,道:「還真是,脈搏都快了,說明我的交感神經興奮了?,這是要跟誰打架的反應啊!」
其實,他這句玩笑話還真說對了。華生的激動,源自於對那些自吹自擂的所謂「研究成果」的不滿,這些憤怒的力量,如果放在遠古時代,就是戰勝對手的力量源泉。
戴猛的感覺是遇到了知音,他高興的繼續說:「我的研究,也還是從前輩的研究成果那裡開始,Ekman的FACS是不可逾越的門檻。但是,我認為,從微小的表情形態開始,我們可以建立一條分析通道。微表情形態,表達了兩種互相對抗的力量——真實的情緒,和抑制它的動作。絕大多數時候,抑制真實情緒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敢怒而不敢言,比如竊喜,每個當事人和旁觀者都明白為什麼要抑制。但是,真實的情緒表現因為被抑制而破壞,不夠完整速度又快,所以普通人很難看懂,甚至很難注意到,這就是微表情,同時也包括那些肢體動作和語言的變化。因此,通道的第一環節,是通過微表情,找到真實的情緒。」
戴猛的一席話對於華生而言,啟發很大。這個思路無異於做了一個最基本的減法,只保留最簡單的邏輯步驟——「微表情=情緒」,這就清爽太多了!
戴猛說得興奮了,車的速度也快了起來?。
戴猛接著說:「大多數人認為,情緒是很原始的、很粗糙的、很不理性的東西,甚至因為情緒帶來的很多衝動,而覺得情緒是壞的。但其實,情緒是最直接的信息處理程序,是人類作為動物的時候,最有用的生存程序。現在人們嫌棄情緒,是因為社交規則變得越來越複雜,複雜的程度可能需要3層邏輯甚至更多,所以情緒這種僅有一層簡單邏輯的信息處理程序,就總會犯錯。比如,你辱罵我,我就打你,在現代社會中,這就是錯的。」
讓華生興奮起來的,不是車速,而是這種在論文中很少會涉及到的新觀點,他情不自禁的補充道:「就像開會時,相反的意見會直接引起憤怒。如果按照動物的法則,敢挑釁我甚至侵犯我的利益,直接開打就好。但在人類社會,別說動手,就是爭吵幾句,都有可能會讓事情變得麻煩起來,甚至還可能造成自己的損失。會議級別越高,意味著牽涉到的規則越複雜,邏輯的疊加層數就越多。所以高層的會議中,更多的是勾心鬥角和笑裡藏刀,而少有出現急赤白臉的謾罵和拳腳相加。」
戴猛問:「哦,那國外議會裡的扔鞋和毆鬥呢?」
華生笑笑,道:「做秀唄。不讓新聞報道,或者報道出來之後一定導致支持率下跌,你看看他們還打不打。」
戴猛哈哈大笑,點頭認同道:「對啊!情緒並不是野蠻無理的,不是混亂的或者粗野的,它們是正確的程序,是人類作為動物進化出來的最符合自己利益的演算法。當然,情緒僅有一層邏輯,好的就喜歡,壞的就警惕,不像想法那樣存在更多層相互制約的邏輯。
在情緒進化出來的時候,還沒有複雜的人類社會,更沒有比結構複雜數倍的社交規則。但也正因為此,情緒是人類最真實的意圖表意。一切情緒化表達,都是由人內心最真實的感受、想法和判斷驅動做出的。」
華生覺得豁然開朗,他變得雙眼放光,屁股從座椅上跳起來,側過身對戴猛說:「所以,不論是表情、語音還是動作,只要能確定是真實的情緒表達,就可以逆向分析出當事人的感受、心態和判斷。那麼,怎麼判斷是演戲還是真情緒呢?」
就在兩個人沉浸在關於學術的興奮中時,身後突然想起警笛聲,由遠及近越來越刺耳。戴猛和華生面面相覷,兩人同時心想:「靠!不會吧。難道是超速了?」
硬插一段:科學研究方法
實際上,用科學的實驗方法搞研究,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必要手段。
針對物質的研究,比如物理學研究、化學研究、生物學研究等等,要儘可能排除干擾因素,也就是英文論文中所說的noise。因為只有排凈干擾因素,才能確切的獲得某一種物質的特性。
例如,研發一種新葯成分,怎麼才能確定這種成分對某種疾病真的有效呢?
第一種實驗方法,直接給大批病人吃藥,好的很多就證明有效。
這種方法是不對的,因為病人痊癒的原因有可能是藥效,有可能是自愈,有可能是因為覺得自己吃藥了,強大的積極心理起到了作用。
第二種實驗方法,設法排除干擾。把病人分成兩組,一組給吃藥,另一組給吃貌似一樣的「葯」,但其實那東西沒有任何功效(通常稱為安慰劑)。這兩組的「藥物」分配,病人們並不知道。然後,如果給真葯的那組病人痊癒了,而給安慰劑的那組沒有痊癒,就認為葯是有效的。
這種方法叫做單盲實驗,因為病人們不知道自己吃的什麼,所以排除了心理因素的干擾。再加上,沒有服藥的那一組沒有痊癒,又排除了自愈的干擾。這種比對方法,已經接近真相了。
但是,仍然會有個問題,那就是實驗人員的主觀誤差。做實驗的當然都盼著新葯數據好看啦,所以他們知道哪一組吃的真葯,哪一組吃的安慰劑,就會不由自主的去湊證據,不知不覺中傾向於找到真葯有效的證據。
所以,人們又開發了更為嚴謹的實驗方法三,進一步排除這種主觀因素的干擾,稱為雙盲實驗。把病人依舊分成兩組,一組給真葯,一組給安慰劑,病人仍然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麼,就都盼著快點好。然而,這次連實驗人員也不知道哪組吃的是什麼,這項工作由第三方來控制。實驗人員只能客觀觀察病人的變化,記錄各種數據。最終,第三方揭開謎底,如果服藥組痊癒數據高,另一組痊癒數據低,則證明有效;兩組無差別,則證明無效。
用這樣逐漸排除干擾的方法來逐步確定物質特性,做出來的葯才能有確定的藥效,研究出來的材料才能有確定的性能,製造出來的武器才能穩定可靠。
針對人心理狀態的研究也應該遵循這樣的方法和原則。
人的神經系統要處理外界的各種信息輸入,再整合認知做出判斷,然後下達指令,讓肌體協同完成信息輸出和物理移動。在逐一排除各種干擾後,所得的因果關係才過硬。可惜的是,目前行為科學實驗室里的實驗方法很難把干擾因素排除乾淨。
比如關於表情的研究實驗,研究對象絕大多數都使用的是社交表情,也就是請些模特或者學生來表演表情,或者使用表演的錄像、照片作為素材。有些論文連情緒表情還是社交表情都不做區分,就直接統計數據得出結論了。
如何在實驗室里捕捉到真實的情緒表情是難點和關鍵點所在。在實驗室里能不能真的刺激到人,從而引發相應的情緒?
微表情則更加複雜。因為它除了真實情緒的引發外,還多了一層行為人的自我抑制,甚至是偽裝。情緒機制根據樸素的【趨利避害】原則,產生行為驅動,比如面臨威脅時激發憤怒,面臨收益時激發喜悅,面臨損失時激發悲傷;但是邏輯思維則會根據更複雜的社會規則,也尋求【趨利避害】的解決方案,比如被老闆罵了還得堅持著面不改色,被老闆表揚了得表現得不驕不躁,被對手挑釁了得表現得風輕雲淡、不疾不徐。在社交面具出現前的短暫瞬間,情緒也許會露出微小的痕迹,但那才是行為人真實的感受。
這樣的數據,實驗室里幾乎沒有可能獲得模擬。沒有參與實驗的人員可以先產生真實情緒,然後又迅速【趨利避害】的壓制住。
因為,實驗室里沒有像樣的刺激源,也沒有趨利避害的複雜規則。
註解:
①戴猛的皺眉,表達了一個詢問,大概可以翻譯成:「什麼意思?」之所以會皺眉,是因為對自己遇到的阻礙產生了厭煩情緒,同時還有質疑。而薇總的輕輕揚眉,則可以翻譯成「你懂的」。揚眉的動作在雙方不說話的時候,通常用來表達默契。如果是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頻繁配合語言揚眉,則說明他有意強調或炫耀。
②握手是純粹的社交禮節,行為人是在100%控制的情況下來做出握手的動作。所以通過分析握手,可以推導出行為人希望表達的態度。據傳,最早的時候,握手表示手中沒有武器,雙方互相進行檢驗,以確認對方沒有敵意。
簡單講,用力力度大,搖晃幅度大,動作頻率高,可以判斷出行為人想要表達的積極和熱情;相反,不怎麼用力,不怎麼搖晃,也不怎麼動,沾沾就分開的,則可以判斷出行為人的「不熱情」。「不熱情」不一定是壞事,也許是矜持,也許是不屑,也許是不好意思。
分析握手的時候,重點並不在於他握成什麼樣,而在於他為什麼要這樣握。
③與分析握手的動機相同,分析語言的時候,重點也不在於他說了什麼,而是他為什麼要說這些話。因為,人類的語言,同樣是純粹的社交行為。理論上講,每一句話都是在行為人100%控制的情況下說出來的,都有特定的動機。所以,「為什麼說」比「說了什麼」更應該值得注意。
④俗稱撇嘴,這個動作表達否定。
⑤情緒表達,是指在情緒驅動下出現的種種反應,更多通過非語義的因素進行,常見的包括表情、動作、呼吸、心跳、音量和音調的變化。傳統測謊儀正是根據這一原理,以皮膚表面電阻值的變化作為重要指標。
⑥區分社交表達和情緒表達非常簡單,也非常重要。社交表達是講給別人聽,做給別人看的;情緒表達是自己的感受表達。所以,情緒表達能夠更加準確的體現當事人的主觀感受和認知。
⑦Expressions一詞的詞典釋義有很多條中文對應的意思,最能囊括所有對應意思的中文是「表達」。語言是表達,表情也是一種表達,肢體動作也是一種表達。
⑧安慰反應:在沒有語言表達的時候,如果搓手的動作沒有任何錶意,那就極有可能表達了行為人內心的不安。這樣沒有表意功能的自我安慰動作,我們統稱為安慰反應。做出安慰反應的當事人自己可能根本就意識不到自己的動作,但這些動作卻能出賣自己的不安。
⑨當戴猛指出這個小動作是破綻之後,華生感到更加局促,他本能的出現了「凍結反應」。凍結反應的兩個特徵是,減少甚至停止動作,同時肢體會出現收縮的姿態,絕不會擴張和伸展。所有動物在感受到危機的第一瞬間,都會採取不動的策略來迅速判斷更多信息。如果感受到無法逃避的威脅來臨,都會採取收縮的姿態。人也是一種動物。安慰反應,是典型的弱勢心態體現。
⑩情緒的管理中樞,不在大腦皮層,很多主管情緒的大腦原件集中在皮層以下的區域,通常統稱為邊緣系統,包括有:杏仁核、海馬體、下丘腦等等。這些部件沒有思考的能力,完全是原始法則的忠實執行者。所以,情緒的產生不是由「想法」決定的,情緒則更能表現一個人的真實感受與判斷。這也是為什麼分析情緒行為比分析語言能更加準確的把握人心的原因。當然,行為分析的對象,只能是情緒表達,這樣才不會被表演所誤導,結果更準確。
?表情識別:現在常見的研究方法,是讓模特表演出一些明顯的表情,有的簡單,有的複雜,然後組織大量被試,根據表情判斷種類,比如,悲傷、疼痛、憤怒、高興、吃驚等等。
?表情分析:根據不太明顯的表情進行情緒分析,甚至進行認知分析,再進一步推導行為人的想法或感受。
?無奈的表現。
?用鼻子笑是經典的輕蔑笑容。鼻子快速短促的呼氣,發出「哼」的聲音同時伴有淺笑,是輕蔑的表情。這與用嘴發出「切」的本質完全相同。
?瑞士弗里堡大學心理學系(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of the University of Fribourg)教授Roberto Caldara,用東西方兩組被試,做了個【表情識別】的實驗。然後,根據眼動儀數據統計,得出結論說東西方被試對同一表情關注的器官不同,再然後得出結論說「表情與文化差異有關」。
?華生說的是David Matsumoto。
?很多已經發表的研究表明,人們通過觀察行為對謊言的識別準確率主要落在45%~60%的氛圍內,而平均準確率是56.6%。觀察者在識別實話方面,正確率可以達到67%,但識別謊言方面則只有44%的正確率,還不如瞎猜的50%概率。詳見《說謊心理學》,英,Aldert Vrij著,鄭紅麗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年第1版,P81-p82。
?人類在興奮、激動的時候,交感神經會被激活,因而產生連鎖反應,包括呼吸加劇、血液循環加快、心跳加速、出汗增多、瞳孔放大,同時消化系統減弱或暫停工作。這些變化都有利於人類進行劇烈運動,包括戰鬥或快速逃跑。
人類在平靜的時候,副交感神經神經被激活,因而產生連鎖反應,包括呼吸平靜、血液循環變緩、心跳恢復平靜、汗液分泌減少、瞳孔縮小,消化系統被激活,所以會分泌口水、食慾大增,腸胃蠕動增加、排便意願增強。
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神經系統在一起,調節人的緊張和鬆弛,統稱為自主神經系統,也就是不被想法和意志控制和干擾,因此又叫「植物神經系統」。
?人的神經系統一旦興奮起來,會導致所有行為統一變得具有更大的力度、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幅度。因此,開車的時候,不要做什麼興奮的事情,比如聽特別興奮的音樂,又或者像戴猛這樣講得興奮,因為這也會讓駕駛行為變得興奮,容易發生危險。
推薦閱讀:
※微反應實戰故事《掌控者》連載 11 解救大齡未婚男青年
※#解剖LIE TO ME# 第 8 篇
※微反應實戰故事《掌控者》連載 6 生活里的六種基本情緒表現
※#解剖LIE TO ME# 第 17 篇
TAG:應激微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