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這些年我老婆賺的錢為什麼一直比我多

我跟太太結婚的時候,就對我們家的股權結構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討,我的提議是我們家的錢都歸太太統一管理。她斷然拒絕了這個提議,理由有三個:一是這樣不利於分散風險;二是身為一個女權主義者,她無法接受這種包養的感覺;三是如果財務統一由她管理,情人節生日之類的節日我給她買完禮物,事後她還要幫我還信用卡,感覺是自己在給自己買禮物,心理上不爽。

於是我們家就確定了三權分立的原則:自己賺的錢自己管理,遇到大的支出比如買房之類的每人出一半,彼此都有隨時查對方賬戶的權力。

我自認為每天在財經圈裡混,天天接觸各路投資大佬,學的又是財經專業,賺錢能力肯定比太太強多了,過不了多久她就會哭著喊著要求兩岸統一。

但結婚十幾年來,越來越不對勁,每次我查她賬戶都比我錢多,而且差距愈演愈烈,這就引起了我的警惕,到底是為什麼,她賺錢的能力比我強呢?我回顧了結婚以來我卧底的經歷,我覺得在這麼幾個方面她明顯比我做得好。

首先是我們對賺錢的意識差距甚大。我始終迷信一個觀點,提升自己就是最好的投資,然後用自己不斷地去賺錢。比如我做演講,那就是名氣越大,出場費越高,但這是典型的「窮人思維」,用時間來換錢。而一旦生病體力不支,收入也就斷了。

但她卻一直在用別人賺錢,也就是我一直在挑水,她一直在造水渠。她的淘寶店已經四個皇冠了,還雇了十幾個人為她工作,她每天只需要看看今天又賺了多少錢。

所以一個人靠自己來賺錢,始終有個上限,因為方法無非就兩個:要麼增加工作的時間,要麼提高單位時間的價格。如今是一個合作的時代,互聯網讓人與人的合作變得越來越簡單,利用合作彌補自己能力的缺陷,去實現價值的倍增,而不應該只是單槍匹馬地去拼殺,這樣最終只會: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這種意識非常難改變,這幾天我跟太太說,為了更好地研究經濟,我想去斯坦福讀一個經濟學的博士。她哈哈大笑了一番說:你想要幾個斯坦福的博士,我給你招聘,你何必把自己的時間投入到這件事情上,你要去整合資源,而不是僅僅把自己當做一個資源。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其次我們看問題的角度完全不同,這可能得益於女人查崗的天賦。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一起去美國看房,我想的是如何儘快挑到一套心滿意足的房子,然後儘快簽約。

她想的是,為什麼他們可以在美國賣房?他們是怎麼銷售房子?如何在美國拿到地開發房地產?等我簽完協議,她基本上把這事也摸得門清,等回國沒出一個月,她已經開始談地建房子要開發美國房地產了。

我只專註一件事,她專註的是每件事背後的邏輯。

再比如我們春節前去英國逛商場,我買得不亦樂乎,她逛完後跑去跟商場的公關經理聊如何幫他們在網上做推廣,聊得對方雲山霧罩崇拜不已,覺得她是來自東方的一股神秘力量。

這幾天我去買了一個Playstation重溫《古墓麗影》,我太太跟在旁邊跟我聊的是:這行業是怎麼賺錢的?他們一天租多少張碟出去?一個月的利潤大約是多少?

一個人看問題有多少角度,她做事情就會有多少可能。一個人看問題有多深入,她的收益就會有多大。

我跟太太的最後一個差異是,對風險的定義不同。我認為超出我現在承受能力的事情就是風險,比如買房如果首付湊不齊,我是絕對不會買的。我太太對風險的定義是超出未來支付能力,才是風險。

比如買房,我覺得美國房子買完自己已經掏空了,她覺得還有支付寶可以借款啊,我說那怎麼還呢?她說可以用微信借款還支付寶借款啊,我只需要接下來賺出需要付的利息就可以了。

眼瞅著她在合肥買的房子翻了三倍,我買的股票被腰斬。

我這麼一路想起來,我跟太太最大的三個差異分別是:賺錢的意識、看問題的角度和對風險的承受能力。

當然我並不覺得懊惱,因為女人進化得就是比男人要完善。就像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她在旁邊一直嘮叨:如果房子和老公只能留一個,到底該留什麼?

作者:琢磨先生


推薦閱讀:

互聯網金融圈裡不讓鬚眉的巾幗
深扒裝逼利器:敞篷車
「90後單身女性需要買房嗎?」
借唄和花唄給了你「買買買」的底氣,也正在毀了你。
告別窮人思維,走上富爸爸之路

TAG:個人理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