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兵」系列為何經久不衰?
從2011年央視一套開年大戲《我是特種兵》到2016年的江蘇衛視開年大戲《特種兵之霹靂火》,「特種兵」系列已經拍到第四部。無論是系列的綿延時間,還是作品的實際影響力,稱「特種兵」系列電視劇為當代軍旅劇一個響亮品牌,並非溢美之詞。
從第一部到第四部,有幾個元素從未變: 種兵題材不變,原南京軍區政治部電視藝術中心出品不變,製作總監嵇道青和編劇兼導演劉猛不變。
當然,有幾個演員也是常客,比如任天野、徐佳、徐洪浩、程愫、劉曉潔等人。盛名在外,在「特種兵」第三部和第四部之間,這個團隊還為公安部打造過一部《特警力量》。
相近甚至相同的題材連做五部,說沒有模式是不可能的。大致的起承轉合是這樣的:一群各有軟肋的奇葩新兵聚集到某個特種兵番號之下,交由魔鬼教頭進行地獄式訓練。那真叫上刀山、下油鍋,不死也得掉層皮。那不只是體力上的極限挑戰,
更是心理上的重磅折磨。「青春集訓」模塊通常佔到整部劇的一半篇幅,剩下的一半篇幅是「升級打怪」。放心,光天化日之下沒有妖魔鬼怪,特種兵們打的要麼是販毒分子,要麼是恐怖分子,要麼是僱傭軍,反正是武裝到牙齒,足以對一座城市的安全造成威脅。「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特種兵坐擁強力武裝和戰鬥技術,總得拿這些武裝歹徒練練手,電視劇才能順利收尾。
我們都知道,當代軍旅劇的尷尬是:內鬥沒有壞人,外戰沒有敵人。現實中,內部沒有壞人倒不見得,外部沒有敵人是真的,和平年代嘛。沒有壞人也沒有敵人的劇是難寫的,等於是抽掉了戰爭戲和警匪片最現成的矛盾衝突。
不過我們的巧手編導不會被這點困難所難倒:軍隊內部用不上善惡之爭,便把教官和學員的崗位衝突上升為主要矛盾,教官的形象總與黑臉和不近人情分不開,士兵的意志力總是經受非人的考驗;集訓完畢後,外部的壞蛋還是要有幾個的,他們不能太猛,猛了則給人以生活在危機四伏的時代的心理暗示,他們也不能太面,面了則給人以我特種兵牛刀殺雞和勝之不武的感覺……經過連續四部的錘鍊,「特種兵」系列已經能夠非常嫻熟地拿捏分寸。
形成了模式便形成了類型,特種兵系列歷四部而不衰證明了觀眾對這類劇有需求。當然,要想抓住心思千變萬化的觀眾的心,也不能是簡單重複。這四部劇在戲劇結構上總有區別,對流行元素的加持更是把把有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