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賞析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

「月色入戶」:寒夜寂寥,「解衣欲睡」,這當兒,月光悄悄地進了門。「入戶」二字,把月光擬人化。月光似乎懂得這位遷客的孤獨寂寞,主動來與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應;寫出他睡意頓消,披衣而起,見月光如見久違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個被朝廷所貶謫的「罪人」,我們可以想見他這時交遊斷絕、門庭冷落的境況;只有月光毫無勢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裡,依然來拜訪他。四字寫出了作者的喜悅和興奮。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作者與張懷民同是被貶之人,於是作者便想到了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作者與張懷民心有靈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是感慨世人忙於名利而辜負了良辰美景,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三是透露出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此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將澄澈的月光比成積水,用交錯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虛實相生,相映成趣,化無形為有形。「積水空明」寫出了月光的皎潔,空靈,「藻荇交橫」寫出了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前者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後者則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中愈見其靜,一正寫,一側寫,從而創造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無塵俗的襟懷。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如何賞析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

【原文】

宋.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翻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於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一起遊樂的人,於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如何賞析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



推薦閱讀:

《與朱元思書》賞析是什麼?
如何賞析《三台·清明應制》?
《醉翁亭記》賞析是什麼?
如何賞析蘇軾《前赤壁賦》?
如何賞析《夏日山中》?

TAG: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