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了,如何幫孩子面對死亡恐懼
清明了,帶孩子回家祭拜祖先,讓孩子跟祖先保持一種內在的心理連接,從祖先那裡獲得一些靈性的力量,同時也讓孩子體驗到對已故祖先的哀傷和思念,這都是一件好事,但是,同時也可能喚起孩子對死亡的恐懼,特別是兒童期的孩子。
偶爾會有一些家長來諮詢:孩子害怕死亡,經常問人死了以後怎麼樣,不敢自己睡覺,甚至出現比較嚴重的情緒困擾,要怎麼樣跟孩子解釋或處理?
死亡恐懼,這大概是人類最普遍、 最深層的恐懼吧,相信所有的人都害怕死亡,或者曾經害怕過死亡,我也一樣害怕。因此大家完全可以相信,孩子也總有一天會面對死亡恐懼,或早或晚,總要面對,能說出來,其實是件好事。
從某種意義上講,存在死亡恐懼是好事。
第一,從存在主義理論講,恐懼死亡至少表明自己還活著,有存在感。這個存在感事實上是這個時代很多人在努力追求的,有些人活得象行屍走肉、麻木無知,所以經常需要通過酗酒、吸毒、惹事,或者其他自虐的方法去尋找存在感。
第二,存在死亡恐懼的人,才會真正對生命存在敬畏,才會真正珍惜生命,而不怕死亡、無所謂死亡、所謂參透生死的人,反而會比較不珍惜生命,反而很容易就死了,這道理其實很簡單的。
死亡恐懼,其實真正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對死亡後的不知,也就是說,其實大家都是因為不知道死亡後變成怎麼樣了,大家才會那麼恐懼的。其實就算死亡後真會下地獄,如果能確信,很多人的恐懼感肯定也會大大減弱的。所以,大多數孩子反覆問的是死亡後怎麼樣?會到哪裡去這樣的話題,而很少問會怎麼死這樣的問題。這種死亡恐懼跟日常生活中對變化的恐懼是相同性質的,只是恐懼的程度不同罷了。很多人不願意改變,也就是對變化存在恐懼,不知道改變後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的,這會讓自己失去了對未來的掌控感,感覺無法預知、感覺會失去控制,所以就會害怕,所以很多人不願意改變而寧願停留在雖然痛苦但已經習慣了的「舒適區」。青春期孩子內心存在的一大恐懼,也是因為青春期的身心變化太快太大。
當然,我也無法告訴大家死亡後會變成什麼樣子的,因為我也不知道。那怎麼來幫孩子面對死亡恐懼呢?
第一點,最重要的,就是要承認或面對死亡,同時要接納孩子的死亡恐懼,千萬不要去否定死亡或者否定孩子對死亡的恐懼情緒,不要對孩子說:不要瞎想,整天胡思亂想什麼呀,趕快讀書之類的話。可以告訴孩子說「是啊,所有有生命的東西都會死亡啊,人也一樣」,「你怕死很正常的,爸爸或媽媽跟你這樣年紀時也開始害怕死,現在也有點怕」。當我們接納了孩子的恐懼情緒後,孩子的恐懼反而會減弱了,孩子會感到大家都一樣的,就會不那麼害怕了,我們越淡定、自在的話,孩子的內心就會越有力量,恐懼感就會更低。
第二,跟孩子描述一下生命的全過程。「所有的人都一樣的,都是從母親的體內出生下來,然後慢慢長大,努力學習、鍛煉好身體,長大後要去做很多事情,創造業績,照顧好自己、家人,還要為社會做貢獻,還要結婚生孩子,並撫養孩子長大,跟爸爸媽媽生你養你一樣,你以後也要經歷這個過程的,所有人都一樣,等孩子也長大成人了,為社會做了很多貢獻後,人才會慢慢老去,最後跟前輩一樣走到終點。所以,你現在最主要的工作是愛惜自己和別人的生命,好好學習,鍛煉好身體,讓自己長成優秀的人」。這個描述也很重要,因為這會給孩子一個強烈的暗示,就是現在還不用擔心死亡,還早著呢,同時還告訴孩子現在的主要任務是愛惜生命、認真學習、努力鍛煉好身體,這種暗示比大道理的效果好多了。
第三,如果想回答孩子有關死亡後怎麼樣的問題,可以搬出宗教的觀點去告訴孩子,「按《聖經》的說法,如果認真學習、長大後努力工作,不做壞人、不做壞事,就會天堂去,那邊是美好的世界,而如果不努力工作,或者幹壞事,就會下地獄去受苦」。這其實是一場很好的道德教育,讓孩子從小與人為善,做一個善良的人。
第四,平時多關注、陪伴孩子,特別是父親,多給孩子一些鼓勵、欣賞和尊重,這樣孩子的內心就會更有力量,就會更自信,當然也就比較不會那麼恐懼了,包括對其他東西的恐懼。
可以看出,在幫助孩子面對死亡恐懼這種情緒過程中,我們的自在、淡定、接納是最重要的,而讓孩子懂得敬畏生命、珍愛生命、注重健康是另一個同時可以得到的對孩子的很有價值的重要的教育。也許不是一次的溝通就能讓孩子自己去面對死亡恐懼,但只要我們每次都能按上面所說的去做就可以了。
順便簡單談談另兩個年齡段的有關「死亡」的問題。
一是幼兒期,這個年齡也有個別孩子會害怕死亡,但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害怕的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害怕他的重要關係人不見了。
他們的害怕經常源於重要關係人的死亡離開(比如外婆、姐姐),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說的經常是這樣的話「外婆哪裡去了?我再見不到外婆了嗎?我害怕!媽媽你不要離開我好不好?我害怕」,所以,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的這種恐懼,重要的不是要給予認真解釋已故的人去哪裡的問題,而是要給予孩子一個重要的承諾和信心,「爸爸媽媽不會離開的,爸爸媽媽會一直陪著寶寶」,同時多抱抱孩子,多陪伴孩子,包括在特殊時期如果需要的話,就不要讓孩子自己分房睡覺。
另一個會提到死亡的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會講出來的話大多是「活著真沒意思,還不如死了算了」「活著太累了,還不如死了算了」。
青春期孩子對死亡已有明確具體的認知了,這個年齡段是自殺的高危這幾年段,所以,如果孩子出現這樣的情緒、念頭的話,父母一定要高度重視。
孩子出現這種情緒、念頭,說明孩子已碰到嚴重的困擾了,這些困擾大體可能分為以下四類:
一是愛的喪失,最典型的就是弟弟妹妹的出生,或者本來擁有的珍貴的東西被剝奪,如不許見戀人、強行被要求中斷戀情,甚至手機電腦被沒收這樣比較普通的喪失也會導致孩子出現那些情緒;
二是學習生活太累太辛苦,生活沒有快樂感,感覺沒什麼可留戀的;
三是需求被壓制,最主要的就是獨立、受尊重的需求,這種需求在青春期很強烈,當然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也很重要,這些重要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孩子也會覺得活著沒意思,有點生無可戀的味道;
四是受到委屈或羞辱,比如受無端或不合理打罵,或者其他羞辱,而青春期孩子的情緒特別容易爆發,就象「暴風驟雨」,脾氣特別大又心理承受力差的孩子,就很容易出現輕生的念頭和行為。
因此,對青春期孩子,我們要特別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在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選擇的前提下,平時多關注、多溝通陪伴、多關心孩子,是有效的方法。(有關青春期的話題,在我的書有專門的講述)
更多有關兒童心理專業文章,請關注公眾號「三威教育」VVV3VJY
http://weixin.qq.com/r/Rj9_Zv-EwKK-rbsF92pU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