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柏林的四篇文章摘要

這兩天在知乎看到郝柏林去世的消息,其實我之前也不知道這個人,但我出於好奇,去搜索了他的很多信息,他在科學網上有個博客專欄(科學網-郝柏林的博文),從2007年到2016年,總共29篇文章,我全部都仔細看了,僅從這為數不多的文章來看,郝柏林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一個強人

郝柏林,這個名字讀作"好百林",中間那個字讀/bai/,我從他的一篇文章的英文署名看到的,Hao Bailin.


《從若干自然規律看某些社會現象》

科學網-從若干自然規律看某些社會現象 - 郝柏林的博文?

blog.sciencenet.cn

「認識對社會發展起著控制作用的慢變數,對於作為快變數的人生具有極其積極的作用。這就是從斯賓諾莎到恩格斯都曾論述過的「自由是被認識了的必然性」。這樣才能避免盲目衝動,做到順乎歷史潮流,堅持不懈奮鬥。」

這段話和我的某些想法不謀而合(一個現代人的解放之路),當然以郝先生的知識、經歷和思考,他的理解肯定比我更完善和深刻,但發現有其他人和我的想法雷同,我總是忍不住很興奮。

「在一個具備了發生大突變條件的系統里,真正不可預見的是何時何刻怎樣一個細小事件會最終觸發突變。然而,在更為短暫的時問尺度上,那些會導致突變的小漲落也可能表現出某些與平時不同的行為。在相變現象的研究中,人們早就知道,「臨界漲落」和遠離相變點的普通漲落具有不同的統計性質。對於社會突變,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也應能揭示出一些先兆。」

這是講了社會現象中的突變和自然界中的突變有其相通之處。

「科學在不斷增加人類預測本領的同時,還揭示出許多認識方向上的極限。其實,認識上的極限決不是終結,而是要靠無窮世代去開拓的科學技術發展方向。例如,無論如何努力,人們也達不到絕對溫度為零度的低溫狀態。這不是低溫物理的「終結」,而是低溫物理的發展動力。事實上,達到極低溫度的科學努力已經帶來不止一個諾貝爾獎。」

正是極限的存在,導致了科學的進步,這種視角非常開闊。光速是另一個極限,在理解光的運動以及粒子接近光速運動的過程中,現代物理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我們要特彆強調,最重要的生物演化過程是由小概率事件驅動的。最初的突變發生在單一個體上,它在種群世代中傳播和保持,最終導致新物種的誕生。使人類同近親大猩猩分開的那次突變、可能就發生在幾百萬年前生活在非洲東部的一位女性的基因組裡。大自然的多樣性為演化提供了環境,而社會生活中的「一刀切」要求卻往往會壓制小概率事件的發生。」

這是說社會制度會對社會的演化產生很大影響,演化來自小概率出現的突變。

「如果把反饋信號用相反的相位疊加到輸入信號上,實際上是從輸入信號中減除掉,就可以對整個電路起到穩定作用。正負反饋和穩定運作的關糸可以在普通的線性電路里觀測到,不必引入非線性的元件。在非線性電路里負反饋一般也起著穩定作用。」

負反饋和正反饋的作用都很重要,只有兩種反饋都存在,系統才可能穩定發展,失去了一種反饋,最終的結果就是走向一個極端。


《二十世紀我國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艱辛歷程》

http://image.sciencenet.cn/olddata/kexue.com.cn/blog/admin//images/upfiles/200822517215485742.pdf?

image.sciencenet.cn

這篇文章長12頁,我非常喜歡,作者所講的是我在其他地方很難看到的話,他以一個頂尖科學家的身份,直接對國家領導者提出了具體要求,這種聲音讓人感到很有力。

在這篇文章中,郝柏林重點批判了將科學和技術混為一談的現象,特別是在某些領導者腦中,分不清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導致政策有失偏頗,不利於國家的科學和技術進步,不利於中國在世界的競爭中穩定立足。

文中簡要回顧了20世紀中國的科學發展過程,其中不少關鍵詞較為敏感,我擔心無法發出,所以不過多重述,推薦對這個主題感興趣的讀者自己去讀一讀。

郝先生對於科學界的各種怪象真是如明鏡一般,言辭也非常激烈,從中可感到郝柏林先生對於科學研究和國家利益的赤誠。

其中提到一點,古代老子的「無為而治」,其原文是:「夫聖人之治也,使民實其腹,虛其心,強其體,弱其志,使民無知無為,使其知者不敢為。為無為,則無不為矣。」

郝柏林評價其為「真箇狠毒!」

我則評價郝柏林先生不僅是一個「知者」,而且也是一個「為者」。至於我自己,則力求先有所知,而後有所為。


《非線性科學與地震預測》

http://image.sciencenet.cn/olddata/kexue.com.cn/upload/blog/file/2008/10/20081021144245462640.pdf?

image.sciencenet.cn

從這篇老文章中,郝柏林透露出一種惋惜和遺憾。因為地震關係著百萬人的生死,是個很嚴重的事情,但因為組織方面的一些原因,我國在地震預測方面做得很不夠。

美國人不太關注地震預測,說那是不可能的,但中國人不能這麼講,因為中國的地震比美國高發得多。在1900年到1986年,中國發生7級以上地震104次,死亡數百萬人,而美國總共20次,死亡1380人,根本不是一個量級。地震預測對於美國來說可能是個無關宏旨的事情,所以可以「不可能」來搪塞掉,但對中國來說,卻根本不需要討論,不可能也要繼續做。

「什麼是複雜性?複雜性就是有規律的東西隨機地攪合在一起。這裡面有規律的段落,從動力系統講,某些情況,可以很好的告訴你每個段落是什麼。但是,這些段落在軌道里是很隨機的。這是某種意義上的混沌軌道的定義。」

除了講明道理,郝柏林提出了一些具體可行的工作,比如建立地震目錄,在地震發生時獲取更大量的數據,用多屏計算機進行監控等。

郝柏林是一個知識分子,一生做了很多方面的工作,地震相關的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晚年後他主要關注生物信息方面的研究。


《我國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管理和資助體制必須徹底改變》

科學網-我國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管理和資助體制必須徹底改變 - 郝柏林的博文?

blog.sciencenet.cn

「科技部的各級官員到基層只能調查研究和反映情況,對科學研究過程沒有指揮權。」

「國家研究資源的分配,必須改變『小錢大審、大錢亂花』的情況。」

「必須撤消一大批管理和評估機構,讓那裡的大部分工作人員回到研究第一線去。必須保證年輕力壯的研究人員把絕大部分時間花在實驗室里。」

「重大科學計劃的論證和立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國家科學技術獎的評審,都應實行記名秘密投票,並長期保存評審和投票記錄,隔一定年限後公開,以杜絕因個人偏見或部門利益的昧良心票。」

「許多從工程技術搬到基礎研究領域的提法,例如基礎研究『必須有國家目標』、『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實際上已經成為某些部門和管理人員劃分勢力範圍的令牌。必須堅決糾正這些似是而非的提法,發揮身在研究前沿者選擇或改變方向的主動性。」

「年輕力壯的研究人員要把最寶貴的時間用在實驗室里,而不是終日在「論證」、「申請」、「評審」、「會議」之間疲於奔命。大學教授要親自教書,而不是掛名務它。博士生導師要直接指導弟子,而不是把學生交給「保姆」,但在文章上照樣署名。」

「學術風氣和科研道德問題已經到了非抓不可的時候。直接盜用他人成果的拙劣行為比較容易被揭露。一「果」多文、一稿多投的「自我剽竊」則比較間接,卻增加了編輯和審稿人的無益勞動。」

「某些「長江教授」、「百人計劃」人員自己勞動甚少,但出錢請國內外訪問者出文章掛名報帳,甚至吹噓為自己的成就。僅僅由於管理關係或領導職務就在別人「奉獻」的文章上署名,以致「官」越大,文章越多,甚至「創新」出每周一篇SCI文章的記錄。有些部門還設法掩飾已經有所揭露的不端行為,甚至以署名問題「國際上也未解決」,需立「軟課題」加以研究,來保護當事人過關。所有這些問題的根源蓋在上層、在政策、在於急功近利的追求。不要發表空洞的宣言和倡議,而要揭露和批評一兩件確實存在於科學界領導層中的不端行為。」

「有些人把計算機集群說成高性能計算機,是誤導中央。現在我國公開和沒有公開宣布的幾台巨型機,多是使用進口處理器的集群而且運行著買來的受限制的軟體。」

「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已經組織不出來一條從原料到整機的完整的計算機生產流程。計算機高層軟體人才的培養必須跳出美國「微軟」的賊船,做到獨立自主、自成體系。否則國際形勢一旦突變,我國會陷入危險困境。」

我不是科研人員,有些事情接觸不到,郝柏林講出來我才稍微了解了一些。最後一條,關於微軟對系統的壟斷,的確是一種潛在的危險。實際上,我覺得在這篇博文發表的10年後,國際形勢已經有出現突變的強烈徵兆。


郝柏林的科普著作

《邊緣奇蹟:相變和臨界現象》

《挑燈看劍集——賀郝柏林院士八十華誕》

《負戟吟嘯錄》

《混沌分形》

《數字文明:物理學和計算機》

《從拋物線談起——混沌力學引論》(偏理論學術)

其中《負戟吟嘯錄》是在國外出版,我經過一些周折,終於在國外一個網站買到了電子版,這本書中有一半的文章已經發布在科學網博客上,其餘一半也值得一讀。因為這個書非常難找,有需要的可以聯繫我,僅限小範圍閱讀。

另外郝柏林對非線性很有研究,1995年前後組織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過一套《非線性科學叢書》,是國內非線性問題相關研究的一個大集成,總共28本,其中一本就是郝柏林的《從拋物線談起:混沌力學引論》。這套書的書目豆瓣列表:book.douban.com/series/


推薦閱讀:

TAG:自然科學 | 非線性 | 物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