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成終了,日本也像天皇一樣垂垂老矣
本文刊載於12月2日 觀察者網
若干年後,平成時代或許也將成為日本人心中的鄉愁。
根據NHK報道:圍繞天皇生前退位問題,由首相、國會兩院議長、最高裁判所長官以及皇室成員組成的皇室會議於1日決定了明仁天皇在2019年(平成31年)4月30日退位,皇太子德仁在同年5月1日即位的方案。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當天上午的記者會上表示將於明年公布新的年號。至此,從1989年1月8日開始的平成時代正式進入倒計時。
由安倍晉三擔任議長的皇室會議選擇將退位與即位日起定在4月30日和5月1日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日本將於2019年3月-4月舉行統一地方選舉,而選定4月的最後一天舉行天皇退位與即位儀式,則充分避開了選舉引發的喧鬧,為天皇退位營造一個莊重的氛圍。另一方面,每年的4月29日是昭和天皇的生日(日本法定休息日),這樣4月30日明仁天皇退位,5月1日德仁皇太子即位、改年號,連續3天的皇室相關活動將會在日本社會中形成一個良好熱烈的慶賀氛圍。
回顧戰後日本的歷史可以發現,與充滿變革與進取的昭和時代相比,平成時代的日本顯得暮氣沉沉、安於一隅。誠然,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日本在諸多領域也有所斬獲,比如近年來日本科學家頻繁獲得諾貝爾獎,但在筆者看來這些成就大多是昭和時代的延伸,而非平成時代所創造出的業績。事實上,拋開以軍國主義、對外侵略戰爭為主的昭和前期(1926-1945)不難看出,日本在平成時代所享受到種種紅利或榮耀恰恰源自於昭和中後期的變革與進取。比如,1947年《日本國憲法》的實施不僅令日本社會從軍國主義轉為民主主義,也為此後的經濟高速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1951年日美兩國政府簽署《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儘管此後幾經修改,但基於該條約使得日本能夠更加專註地進行經濟建設,進而不被捲入到國際或地區的紛爭中;1955年自民黨成立,從此開啟了所謂的55年體制,一黨獨大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行政效率與政策的連貫性;1956年日本開始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期,並於1968年超過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因此,正是因為在昭和中後期確定下來的內政外交基調,才使得日本迅速從戰敗的廢墟中走出,並率先步入發達國家的行列。
平成5年(1993年)在日本政治史上有特殊意義,這一年戰後首個非自民黨政權成立。同時,在這一年的眾院選舉中,安倍晉三、小池百合子、岸田文雄、枝野幸男、志位和夫、野田佳彥、前原誠司等當下日本政壇重要人物首次當選國會議員,由此正式步入日本政界。
然而,現在再回顧即將離去的平成時代,筆者認為儘管不乏成就,但日本政治經濟總體上則呈現出衰退的態勢。
在政治上,自民黨艱難地維持優勢地位。儘管在昭和時代,自民黨也需要與在野黨競爭,但基本上則保持絕對優勢,並沒有出現過失去政權的情況。然而,進入平成時代後,日本政壇卻出現了3次政權輪替,而且自民黨的執政根基也不再牢固。1993年細川護熙政權(1993-1994)成立是進入平成以來日本第1次出現政權輪替。儘管細川的執政時間很短只有幾個月,但其象徵意義巨大,不僅意味著自1955年以來日本首次出現非自民黨政權,而且也意味著自民黨組黨以來首次淪為在野黨。雖然不久之後就再次奪回了政權,但是2009年民主黨政權(2009-2012,其間分別有鳩山由紀夫政權、菅直人政權以及野田佳彥政權)的成立則讓自民黨切實地嘗到了失信於民的滋味。這次是自民黨第2次淪為在野黨,但長達3年的時間則遠遠多於上一次。第3次政權輪替的標誌則是安倍晉三政權(2012至今)的再次成立。雖然自民黨在安倍晉三的帶領下打敗了民主黨再次成為了執政黨,但是日本民眾並非是出於對自民黨的支持,反而更多的是對現實政治的無奈、對現有政黨的不滿,以致別無可選的結果。當然,日本民眾對自民黨的不滿並非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社會現象,事實上,進入平成時代以來,日本政壇的「新黨風潮」屢見不鮮,如小澤一郎的新生黨、橋下徹的日本維新之會、小池百合子的都民優先會與希望之黨等。
除了執政根基不再牢固外,與公明黨長期組成聯合政權成了平成時代自民黨執政的最大特色。自民黨與公明黨組成聯合政權始於1999年,並一直持續至今。相較於昭和時代,自民黨只需憑藉自身實力就可以確保立法、預算在國會通過,但是在平成時代則必須依託聯合執政才能確保目標的實現,這恐怕是自民黨執政根基被削弱的最大標誌。
當然,自民黨至今仍在各政黨中依然保持著絕對優勢,比如在10月的眾議院選舉中,由安倍首相率領的自民黨再次獲得絕對多數席位。但是,參考平成時代的社會心理變化,特別是不定期出現的「新黨風潮」,預計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自民黨將不再可能繼續維持一黨獨大的優勢,也許用不了多久日本就又會出現政權輪替了。
在經濟方面,平成時代等同於「失去的二十年」。與探討昭和時代的日本經濟不同,學界與業界經常用「失去的二十年」來指代平成時代的日本經濟。雖然有觀點認為伴隨著經濟泡沫的破裂,日本經濟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一蹶不振、缺乏創新,但也有研究發現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健康水平以及社會安全等均獲得了較大的提升。因此,日本是否失去了二十年,至今依然也沒有明確的答案。然而,若是與中國經濟進行比較的話,那麼筆者認為日本確實失去了二十年。
過去的二十多年,正是全球化、信息化快速普及的年代。基於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講話、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經濟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保持著高速增長、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也獲得了大幅提高。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且中日兩國間的GDP總量差距持續加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中國企業不斷壯大,在為世界貢獻新的經濟增長點(如網路購物節)的同時,也為世界貢獻著新的經營模式(如共享單車、電子支付)。
平成元年,日本正式導入消費稅。
然而,反觀日本經濟,在平成的這二十多年裡依然深陷泥淖,即使安倍政權採取了大量經濟刺激計劃,但日本依然未能擺脫通縮的限制。同時,從昭和時代開始活躍於世界舞台的日本企業頻繁被曝出造假、篡改數據的醜聞。從奧林巴斯、三菱、日產到東芝、佳能、神戶制鋼,幾乎能叫得出名字的日企都遭遇了類似的窘境。誠然,每家企業的具體情況不同,但諸多知名日企的淪陷,這恰恰是日本經濟大環境不景氣的腳註。因此,與中國經濟相比較的話,筆者認為平成時代的這二十多年,日本經濟確實失去了很多。
當然,平成時代儘管屬於日本,但平成天皇明仁也給中國人留下了不少記憶。明仁多次會見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可以說為中日關係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特別是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際,明仁天皇與皇后訪問中國,成為了中日兩國交往史上日本天皇首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的中國訪問。同時,明仁天皇自即位以來一直堅持不參拜靖國神社,主張和平,呼籲年輕一代不要忘記戰爭。在2015年8月15日的日本終戰70周年紀念日上,首次使用了「深刻反省戰爭」的措辭。這與在歷史、領土問題上經常大放厥詞的日本政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伴隨著明仁天皇的生前退位的臨近,也預示著一個時代終將落幕。不論平成時代的日本是好是壞,它都發生了許多事情,而這將會成為日本國民共同的記憶。
本文刊載於12月2日 觀察者網
歡迎關注 東京陳洋觀察(ID:TokyoReporter)
推薦閱讀:
※從紀宮殿下婚禮看日本的內親王婚禮流程
※日本皇室男性成員名字為什麼都有個「仁」字?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為什麼好多國家還有國王女王天皇啥的?
※如何評價明仁天皇決定於2019年3月31日退位?
※像「英國女王」、「日本天皇」之類的外國君主,應該稱他們為「陛下」還是「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