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打造「住」產品?以「睡你」的名義,跟你聊聊住宿的學問

一論旅遊產品打造《以場景的名義》說得是產品之綱,二論旅遊產品打造《以IP的名義》說得是產品之魂,今天「以睡你的名義」跟大家聊聊產品體系之核:「住」產品是旅遊目的產品體系核心。

2014年底余秀華火遍大江南北,這個」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的勇敢的鄉土詩人,無意中說出了目的地旅遊的真諦。高手在民間!

她在文章中寫出了遊客對目的地旅遊需求的基礎渴望——「去睡(xiu)你(xi)」:「我是穿過槍林彈雨去睡你;我是把無數的黑夜摁進一個黎明去睡你;我是無數個我奔跑成一個我去睡你……」

特別是那一句:「把一個和橫店類似的村莊當成故鄉,而它們,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真真切切把目的地旅遊的需求和特質講清楚了,我還奇怪,為什麼當時橫店影視城沒借題發揮一下,借勢營銷一下:「來橫店睡我吧……」

「住」產品是旅遊目的產品體系核心

在休閑度假時代,「住」產品是產品體系的核心,並以此重新定義「吃」及行游購娛。

如《以場景的名義》一文所言,線下場所已經成為社交、治癒、關係建設的場所,所以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雙休日、小長假、黃金周、年假,你不是在城裡的休閑綜合體,就是在城外的休閑綜合體。

我們也看到這樣的關係建設的場景的時間在不斷拉長,旅遊形態這種從4小時到24小時、48小時的變化,打破了傳統景區以「游」為核心的旅遊產品體系。

現在的旅遊是全時消費,全家消費,全程消費,全域消費,旅遊時間的拉長必然帶來了「住」的需求,同時也提升了「吃」的消費次數。

以前出去玩是「相機+速食麵+火腿腸」,現在拿不動那麼多,也不願那麼幹了,所以隨著「住」的到來,「吃」也在變化,旅遊六要素的結構發生了徹底改變(尤其是旅遊景區)。

打造目的地旅遊產品,「住」產品是產品體系的核心,「住+吃」既是一個核心吸引物,又是遊客體驗和評價目的地的保健因素(好了應該,不好不行)。目的地景區的產品體系就是要圍繞著「住+吃」形成雙核多元體系,滿足遊客的24小時,48小時的消費場景。

莫干山的景色在江南並非出眾,然而裸心谷的一張床,讓無數的遊客心嚮往之,趨之若鶩:只能官方直接預定,沒問題;必須提前一個月預定,沒問題;3000-10000元每晚,沒問題!一個裸心谷帶動了整個莫干山的民宿大爆發,儼然成了中國民宿從業者的聖地。莫干山的環境處處有,莫干山的民宿獨一處。

烏鎮的烏村是一價全包模式,收費類似Club Med,按照床(ren)位(tou)來計算,住進來,交了錢,管吃管玩管導遊管看孩子;而古北水鎮敢於取消夜場門票的優惠策略,靠的就是抓住了消費者「住一晚」的痛點,解決了值得住的問題。

白天去過拈花灣的遊客和同行,總覺得不過癮,殊不知拈花灣是越夜越精彩——創建者的初心就是打造過夜目的地,過夜遊客的人均消費是日遊客的3-5倍,算算經濟賬,你都知道服務重點在哪裡——當然,拈花灣的日間游也在不斷豐富。

打造「住」產品需要注意什麼

我們總說一句話:旅遊就是換一個生活方式;但卻經常忘記另一句話:旅遊並不能擺脫自己基本習慣。

第一,「住」的基本條件(保健因素)需要精益求精。

逆城市化,逆智能化,去手機化,是休閑旅遊要滿足的生活方式的新場景;回到過去,進入未來,就是不在現在;走向他人,走向未知,就是不在自己;但是這種生活方式的穿越是假穿越——人們出來旅遊還是要從不熟悉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習慣,否則整個人就都不好了。

「衛生+服務」是兩個最基本的軟體;「床+衛生間+WIFI」是三個最基本的硬體,提到硬體,很多酒店依然用原有的星級標準來配備自己的硬體,可是你家房子都換過一次兩次了,還讓我住軟塌塌的床,用很low的一次性衛生用品,沖著稀稀拉拉的淋浴?出門是享受的,不是受罪的,不爽!再也不來了——景區不怕你不來,就怕你不再來!

再看看這個例子就明白,消費在升級,產品要迭代,產品迭代首先是硬體迭代:農戶——農家樂——精品民宿——野奢酒店——主題體驗式野奢酒店——那些看似土得掉渣,卻因為「床+衛生間+WIFI」的超高配給你最好的入住體驗!

再說WIFI,你說我這是「回到過去」景區,是「發獃艷遇曬太陽」景區,一天沒有WIFI,我靠,挺新鮮;兩天沒有,NND,差評!三天沒有?TMD,你敢!索賠!

第二,「住」的價格不怕高,就怕不配。

喬布斯所說,「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直到我們拿出自己的產品,他們就發現,這是我要的東西」。

遠的我們不說,想清靜去住一住莫干山,住一住拈花灣;想讓孩子興奮就帶孩子住一住長隆,住一住常州恐龍園,你就知道付出上千元的價格是你心甘情願的,沒去之前你也很難想像還能有這麼好的住宿體驗。

酒店的內部項目配套要配得上你的標價。「住」產品的吸引力(激勵因素)在主題和體驗。任何一個目的地酒店,本身就是一個目的地。

景區度假酒店與城市商務酒店的巨大區別就在於此:城市商務酒店的功能是睡覺,而景區度假酒店的功能是休息,是關係建設,所以酒店本身的餐飲豐富性,休閑功能設施完備,兒童娛樂區的放大,酒店空間的擴展,這些影響體驗感的要素改變完全顛覆了我們對酒店的傳統認知。

所以當有人問我要不要設計一台晚上的演出的時候,我的回答是:不是要不要,而是必須做好。把動物園搬到酒店裡,把大舞台搬到酒店裡,把遊樂園搬到酒店裡(現在不是已經搬到商場里了么),把大排檔搬到酒店裡,就一個目的:我賣給你的住宿,你覺得值,一次不夠還想來。酒店的外部項目配套(景區及項目)要配得上你的標價。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提出:「消費者最大的成本已經不是金錢,而是時間,遊客都盼望每一分鐘都花的值」,因此,消費者把上千元的住宿費都花了,你千萬別弄很多太low的項目讓消費者覺得住宿費花的太冤枉,好馬配好鞍,價值傳達要具有一致性。

這是個營銷方面的簡單道理,同樣你的景區服務,你的餐飲品味,你的商業氛圍,你的商品調性,你的環境營造,等等,都要匹配你的住宿價格,所以前文說到:打造目的地旅遊產品,隨著「住」作為產品體系的核心,「吃」也在變化,旅遊六要素的結構發生了徹底改變,目的地景區的產品體系就是要圍繞著「住+吃」形成雙核多元體系。

「住」已成為目的地景區收入三大支柱之一

近期網上傳播著「260家景區半價或免費」的文章,雖說是淡季來了,降價促銷是一個必選手段,但是開展多種經營,降低門票依存度也是各大景區在旅遊新常態下的必然選擇。

門票的詬病由來已久,現在的政府和旅遊企業更加註重旅遊產業的兩個溢出效應:投資的溢出效應,消費的溢出效應。

陳向宏在規劃古水北鎮的時候,對景區收入進行了「三三制」劃分,三分之一的門票收入,三分之一的酒店收入,三分之一的景區綜合收入。對於旅遊目的地而言,門票只是進入景區的門檻,遊客在景區里的二次消費才是更重要的收入來源,這其中「住」就是最大的二消。

除此之外還有索道、溫泉、餐飲、娛樂、演藝及展覽等項目。這種綜合消費的場景設計,核心思想就是搶佔消費者的時間資源,通過供給端旅遊產品的「想得即可得」來滿足消費端消費者期待的「所見即所得」。

從具體的數字來看,2017年上半年,烏鎮、拈花灣的住宿收入佔比都超過了30%;而古北水鎮更是超過50%,它的人均消費能夠達到300元,住宿產品可謂貢獻巨大。

現在還是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景區規劃,目的地規劃,不考慮景區收入的綜合配比,不算經濟賬,害人害己。

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就是為了那張床和你為我創造的體驗,住下來,慢下來,玩起來,愛起來,旅遊目的地要想重遊率高,收益高,讓遊客住舒服了最重要。

如何打造「住」產品?以「睡你」的名義,跟你聊聊住宿的學問

推薦閱讀:

大學新生住宿應該帶什麼東西?
你知道日本的民宿有多美嗎?
住在各個城市的咖啡館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昆明玩,住在哪裡最方便?
今年旅遊,求香港酒店推薦,有什麼好的都可以推薦?

TAG:住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