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汽車七日談(一)
當水手們站在帆船的最高點,他們有幸可以看到更遠的海面。
在過去兩年的多個項目里,尤其是成立XID Lab體驗創新實驗室之後,我們將汽車設計師、用戶體驗設計師、創新工程師、產品經理、品牌創意總監、市場營銷總監、戰略諮詢專家、交通系統規劃學者、超級用戶們放到一起,從用戶需求的冰山一角出發,抽絲剝繭凝練品牌語言,順藤摸瓜尋找技術創新,試圖發掘汽車的產品定義與概念設計的新方法。我們把這個新鮮的過程稱為「汽車體驗設計」。它打破了傳統的汽車設計流程,並探索出了一些有趣的東西。
接下來,我會通過七個章節,逐一分享一些對汽車未來的理解。
一、汽車:智能機器人
鄧爺爺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汽車形態的演化,有時候是受到商業潮流的影響,有時候是因為某種新興的用戶需求,但如果我們放在汽車誕生一百多年的歷史中看,汽車產品概念的每一次大的變化,最根本的原因是科技的進步(關於這個話題,在《未來汽車形態的猜想(一)汽車Package的演變》這篇文章里有詳細闡述)。
未來10年內,對於汽車這個產品影響最深遠的技術,不是新能源,也不是車聯網,而是自動駕駛。人們的絕大部分交通工具進入自動駕駛時代已經不可阻擋,只是時間問題。
實際上,能夠自動駕駛的汽車,就不僅僅可以自動駕駛了,而是會變成一個非常聰明的智能機器人。它會感知周圍的環境,分析判斷,然後執行它認為應該做的事情,而這幾乎就是一個擁有完整神經系統的生物會做的事情。
這種感知和執行會對周圍環境產生即時的,直接的影響,整個城市以及城市之中的人們都要學著適應生活在這樣一群川流不息的智能機器人中間。結合另外一個更快到來的新技術:能夠使萬物互聯的5G網路(預計在2020年就會走進我們的生活),全世界的汽車都可以連成一個網路,並且與交通基礎設施、城市環境、每個人的智能手機、電腦以及智能家庭全部鏈接,互聯網將擁有無數個感測器,攝像頭與發動機可以操控,而汽車會變成這個新生代互聯網最活躍的原住民。
與特斯拉想要的單車擁有應對任何情景的「個體式」自動駕駛技術不同,一些國家政府更喜聞樂見的是由雲端(大概是一個超級AI)統一管理調度的「集群式」自動駕駛——後者類似類似蜂王與工蜂的關係,其核心訴求不是追求個體的出行最優化,而是集體的出行最優化(為此可能會犧牲部分個體的利益)。自動駕駛技術或多或少需要雲端支持,這從技術本質上為實現這種大一統式的管控機制提供了可能性。實際上,今天Uber等網約車公司正在研發的無人駕駛技術,必然包含了雲端統一調度以優化全局效率的訴求。
但無論如何,自動駕駛的實現絕對會是一個人類歷史的里程碑。就汽車設計而言,汽車這個產品的整個設計邏輯將會被顛覆。如果車可以自己從A點到達B點,那麼人們使用車的場景會變成什麼樣子?人們的需求會產生怎樣的變化?產品應如何對應新需求?
首先應用自動駕駛的可能是園區用車(比如高爾夫球場或機場的擺渡車)和物流用車(比如京東在研發的無人駕駛物流車)。簡單來說,就是駕駛席被取消了,車內有一個完整的大空間全部用來裝人或者裝貨。但真正對我們生活上產生影響的,可能是今天大部分乘用車變成無人駕駛的時候。不需要駕駛的車輛不再會有方向盤和「油門」(那時候大概應該叫電門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極簡的控制面板,和一組舒適的環繞沙發。汽車會變成一個穿梭在城市中的玻璃房子,每個人抬頭就可以看到這個魔幻森林。人們在車上工作,吃飯,喝酒,唱歌,買東西,玩遊戲,談戀愛。汽車將不再是今天的「小汽車」這幅模樣。
無人駕駛汽車的形態應該怎麼設計?從氣質上說,它會更像是一個建築物,而非一輛汽車。空氣動力學對車輛形態的影響不會改變,但車輛或許不會再被設計得像一頭性感的大貓,而更像是一個穿梭飛船。很遺憾,人們將會失去控制一頭鋼鐵野獸的快感,那些優雅的充滿肌肉感的跑車形象將會停留在博物館裡,像法拉利或蘭博基尼那樣的設計不再有太大意義,人們寧願坐在更大更舒適的空間里,讓車輛平穩快速的運行。
被改變的不僅僅是車本身。由於無人駕駛更加安全,或許有一天有人駕駛將會被立法禁止,以降低公路上的事故率,同時大大提高道路限速。如果無人駕駛可以以平均時速180km/h在城市中穿行,那麼從上海嘉定F1賽車場(十分偏遠的郊區)到靜安寺(絕對的市中心區域)只需要10分鐘,這意味著城市生活的半徑將會急劇擴大,會有更多人選擇住在郊區,甚至跨城居住生活。這也許意味著郊區的房價可能會進一步瘋長哦(但市區學區房的房價未必會下降哦)。
會有人感到失落。駕照這個東西將會變成歷史。想要體驗駕駛樂趣的人,只好開著GT86去下賽道了。而他們的兒子可能永遠無法體會轟鳴的引擎聲跟性感到底有雞毛關係。
鑒於自動駕駛很可能會在未來5-10年內到來,對這個話題的深入研究已經在整個行業提上日程了。
二、汽車:泛共享化
今天的家用車,真正被使用的時間加起來很可能不到車輛壽命的10%。而在這10%的時間裡,一輛准載5人的家用車大部分時間裡都只載了一個人。這難道不是一個提高效率創造價值的巨大機會嗎?
由於更高效的利用率帶來的高性價比,共享汽車將會大範圍代替那些僅僅充當著基本代步工具的私有汽車。周末開一輛敞篷跑車帶著女朋友去莫干山兜風這件事或許最好是一輛私家車,但每天上下班通勤這件事就不需要了吧——除了不必忍受複雜的路況,小心翼翼不要違章,不用四處尋找停車位以及支付昂貴的停車費,還有每年收割一次的車險,你還可以在上班路上準備一下例會彙報要點,或者在下班路上玩幾局王者榮耀。實際上,這有可能使你生命中的可用時間延長10%。
從Uber和滴滴的增長速度來看,共享汽車已然勢在必行,但今天還沒有任何一款車為共享而生。今天的共享汽車(包括租賃用車和網約車,也可以算上計程車),實際上是將設計給私人使用的乘用車稍加改動,甚至直接拿來使用的。但共享汽車的使用場景和用戶需求,與私家車存在巨大的不同,這種需求的差異正在催生一種新的車型誕生。
與傳統私家車比起來,共享汽車將會提供更優秀的乘坐體驗,而不是駕駛樂趣。這意味著產品的工程設計核心與成本分布將會發生本質的變化。共享汽車將會有更加嚴苛的成本控制要求,更加鮮明的運營品牌形象,更加durable的特殊設計,以及與數據採集更加緊密的聯繫。共享汽車的設計將更趨近理性實用,人們對於共享汽車內飾的關注程度將遠遠超過外觀。凸顯社會地位和個人喜好的某些華而不實的裝飾在共享汽車上將不再存在,而能夠激發人們體驗樂趣的「儀式感」和「社交屬性」可能是新的突破點。沒有人在乎早上坐的滴滴快車上的裝飾條是否是實木的,但人們會在乎車上有沒有異味,後排能不能翹起二郎腿,以及,最重要的,每單的價格是多少錢。
目前,共享汽車占汽車總數的百分比很少,但數量在急速攀升。未來,共享汽車會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大部分日常代步的出行需求將由共享汽車滿足(保時捷或許不會被共享汽車替代,但雪佛蘭就很難說了)。共享車型並不僅限於一種車型,而是幾種,但它們一定與現有的以售賣給私人為設計初衷的產品非常不同。
實際上,當你名下的車給你的家人或朋友使用時,或者周末載著三兩個朋友一起郊遊時,某種程度上也已經是汽車的共享概念。未來,隨著社會信用體系的完善(此處或許應該插入一篇講區塊鏈+里程服務的文章),私人用車和共享用車的界限會更加模糊,你可能會願意將你的車借給同一個公司的同事,同一個俱樂部/社區的成員,甚至任何信用等級足夠高的陌生人。共享帶來的效率足夠高,以至於大部分追求性價比的人都會選擇共享汽車而非擁有汽車,擁有自己的專屬汽車也就變成了一件稱得上奢侈的事情。
結合無人駕駛技術來看,汽車終將會變成一個個可以賺錢的「生產工具」,就像房地產一樣,資本家會擁有很多無人駕駛汽車,供人們租用。
「里程付費」未來會變成一個基本出行付費概念,就像今天為手機網路流量付費一樣。無怪乎今天大眾、豐田、福特、通用、賓士等國際汽車巨頭都聲稱自己已經不再是一家「汽車製造公司」,而是正在轉型成為「出行服務商」——他們不想淪為真正價值壟斷者的代工廠。支撐Uber和滴滴成為估值大幾百億美金的獨角獸的故事,絕對不是一個打車app,而是全球出行服務商的潛在價值。未來,Waymo、Uber、滴滴、特斯拉和傳統OEM,加上一眾新能源創業公司,都將會角逐這個幾十萬億美金級別的市場,也難怪這麼多資本瘋狂湧入。
預告:
三、汽車:生活的第三空間
四、汽車「體驗設計」
五、硬體迭代與個性化
六、舊汽車美學的崩塌與新汽車美學的建立
七、人機交互的未來
推薦閱讀:
※先有200億再造車?未來手動駕駛是犯罪?
※眾泰今年確實不好過,被冷嘲熱諷後,決心下足血本要打個翻身仗!
※都說賓士最近膨脹了,這款車國產後真的能幹掉奧迪和寶馬嗎?
※汽車行駛中有哪些注意事項?
※有哪些車型安全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