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聲有色的談論朝鮮問題(二)

敵人眼中的朝鮮戰爭

其實在網上隨意搜索朝鮮的信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的那段歷史都會撲面而來。四面八方各路英豪各執一詞,言之鑿鑿,信誓旦旦,彷彿都是那個時代的親歷者。如此之近的一段歲月卻更加模糊,肆意的被不同的人描繪成了不同的模樣。

交戰的兩大陣營,一個以驅除共產主義為歷史重任,一個以解放全世界為最終目標,雙方本就猶如雞同鴨講,站在各自的立場上訴說歷史。其實這本無可厚非,但當我們站在歷史的瓦礫堆上,總是希望能夠翻開雜物,清掃污泥,儘可能的看清歷史本身,從中攫取隱藏的智慧,感受被遮掩的痛楚,發現意外的驚喜。

冷戰結束之後,雙方不斷有解密資料現世,有研究人員評論說,無論是中朝方面,還是聯合國軍都是失算連連,可想而知,每一次失算都會造成無數戰士、平民的傷亡。今天我們想站在客觀的角度上了解那段歷史,並非是無視國家榮譽,不屑民族利益,只是希望從中汲取更多的經驗,以史為鑒,避免在對朝問題上再次失算。

戰爭之初

1950年至1953年,朝鮮半島二十餘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幕民族悲劇,南北兩方,兵戎相見,血腥仇殺。據統計,因為戰爭,朝韓兩方損失人口10%以上。

令人嘆息的是,這一幕悲劇竟開始於上一幕悲劇的結束。

1945年八月,美軍三日內向日本本土接連投擲兩個原子彈,日本戰敗已成定局。蘇聯為了以戰勝國的姿態多分一杯羹,迅速調集150萬軍隊橫掃滿洲,之後分兵1.5萬人進入朝鮮。日本投降後,杜魯門為了遏制蘇聯在朝鮮繼續滲透,提出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而治之。因為朝鮮北部的工業基礎要明顯好於南部,斯大林便欣然應允。在慶祝解放歡喜的同時,朝鮮也陷入了分裂的泥淖。

在接替日本駐軍南朝鮮時,美軍並沒有從華盛頓獲得任何有關如何統治的明確指示。於此同時,面對南北分治,朝鮮國民謀求國家統一的呼聲越來越高。

在美軍管理的南部有超過200隻政黨不斷融合,彼此爭論。美國期待就朝鮮未來的問題跟蘇聯磋商。但社會主義的情況你懂得,根本就不認可多黨派參政,並以此為理由,拒絕與美國會談,一心一意將北部打造為標準的社會主義國家。與此同時,南部則迎來了一位堅定的反共分子——李承晚。

李承晚以爭取民族獨立為執政綱領,迅速登上權利頂峰。南北兩方從政治上的對立迅速上升到軍事層面,蘇聯很快在北朝鮮增兵至12萬人,並扶持金日成成為絕對領袖,規劃管理整個國家機器。(金日成的故事彷彿是無間道一般,進入朝鮮,掌控權力,之後成功洗底,清理掉所有知情人員。具體內容在下一更中會細講。)

1948年,大韓民國成立,美軍撤離朝鮮半島。次年,蘇軍撤離北朝鮮,朝鮮成立亞洲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

圖為朝鮮人民歡送蘇軍將士,蘇軍在離開朝鮮時留下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和訓練有素的朝鮮人民軍,相對韓國,朝鮮擁有絕對的軍力優勢。

1949年10月1日,由毛主席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亞洲第二個共產主義政權。這是值得全世界無產階級銘記的偉大時刻,中國內戰的勝利極大的鼓舞了金日成,他認為,他也可以複製毛的成功,從而實現共產主義的下一次飛躍。

在備戰初期,金日成派遣2萬餘名經驗豐富的游擊隊員入韓,配合韓國境內的共產主義者進行抵抗運動。但李承晚對共產主義的痛恨是發自肺腑的,凡是有共產主義分子活動的地區,韓國軍隊都進行毫不留情的打擊。金日成意識到,除了直接軍事行動,想謀求國家統一,絕無他法。於是金日成向蘇聯與中國尋求支持。但此刻,毛澤東與斯大林都有各自的盤算。

主席此刻意氣風發,正籌劃收復台灣,擔心朝鮮戰爭爆發後,蘇聯答應提供的武器流向朝鮮(此刻委座已經嚇得要去菲律賓建立流亡政府了)。而斯大林非常不願意與美國直接衝突,如果朝鮮失利,苦苦思索如何才能將中國推到擂台的前面。

1949年12月毛澤東在蘇聯訪問期間,曾與斯大林就朝鮮問題共同研究,但二人出於對美國的擔憂,反應消極。

(訪問期間,毛主席流露「王之嫌棄」)

1950年5月,金日成終於成功說服毛澤東,主席隨後安排解放軍中的3萬朝鮮族士兵回國加入朝鮮人民軍,斯大林竊喜,立刻向朝鮮運送大量武器裝備。並派遣超過百人的軍事顧問團隊,制定進攻計劃。反觀韓國,雖然軍隊人數與朝鮮相比,差距不大,但兵員素質卻天差地別,一方面招募的新兵較多,缺乏實戰經驗,另一方面李承晚政府擔憂共產分子的滲透,自己就清洗掉了4000老兵,新任命的軍官多是親信,軍事素養有待考驗。

1950年6月,朝鮮人民軍越過38線,悍然出兵。時值周末,韓國的大兵大多還在休假,加之邊境本就摩擦不斷,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是朝鮮的總攻。

韓國陸軍一觸即潰,李承晚政府不得不出逃漢城,一路向南。

戰爭爆發僅三天,朝鮮人民軍就推進至漢江,潰逃的韓國軍隊炸毀江漢大橋,導致沒來得及撤退的部隊四處逃散。

美國杜魯門總統聽聞朝鮮爆發戰爭時還在湖邊度假,但他馬上認識到這是蘇聯的一次嚴重挑釁。杜魯門隨即返回華盛頓,提出議案,要求聯合國派遣聯軍。無需熟悉現代政治,大家也能知道,蘇聯有否決權啊,這種提案怎麼可能通過。為朝鮮爭取一點時間,吞併韓國,似乎是最好的選擇,但蘇聯老大哥竟然因為提出抗議,拒絕參加安理會決議而無法使用否決權。

(投票時,蘇聯代表缺席)

獲得授權後,美軍空軍先一步介入戰爭,極大的延緩了朝鮮地面部隊的推進。而後,擁有美軍最高軍銜的麥克阿瑟接手指揮權,催促美國政府增兵,能夠看得清局勢的人都知道,若是美國地面部隊無法及時展開行動,韓國覆滅近在咫尺。

仁川登陸

二戰後的美國,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加強了核武器及搭載技術的開發,削減了常規作戰部隊的預算,導致多數師團兵員不足,在美國完成動員的時候,先期入朝的聯合國軍已經被壓縮在了東南一角。

在麥克阿瑟從東京親臨戰線,宣示決不後退的決心後,聯合國軍才穩住防線,雙方陷入短時間的僵持。作為二戰功勛,解放菲律賓的英雄,麥克阿瑟非常想在朝鮮續寫自己的輝煌。僅僅是維持現狀絕不是他想要的,他現在要下一盤大棋,這一局棋的關鍵就在仁川!

作為戰役的策劃者和執行者,麥克阿瑟動員了手中一切可使用的海上力量,並且搭乘艦船,親臨一線。美軍以極小的傷亡代價,憑藉堅船利炮攻陷仁川。吹響了聯合國軍反攻的號角,之後,聯合國軍一方面包圍漢城,另一方面在後方包抄深入韓國境內的朝鮮人民軍。

1950年9月27日,美國海軍陸戰隊抵達漢城市中心並逐步肅清朝鮮的殘餘抵抗力量。站在榮譽巔峰的麥克阿瑟沒有停手,聯合國軍先遣部隊乘勝進入朝鮮境內,準備一舉推翻朝鮮的共產主義政權。美國軍隊高層認為勝利指日可待,普遍保持樂觀。

面對即將蔓延至北朝鮮的戰火,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發出警告,如果聯合國軍進入朝鮮,中國不會坐視不管。然而這一警告,並沒有引起華盛頓的最夠重視。

1950年10月7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大舉越過三八線,朝鮮戰爭進入新的篇章。

上文提到過,本朝太祖的構想是,一氣呵成拿下台灣,建立不世之功,名垂青史。但朝鮮戰爭爆發,打亂了主席的計劃,戰爭伊始,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蔣介石政府抓住了救命稻草,絕境逢生,而主席卻心中苦澀,建國初期的海軍力量是無論如何也經不起與美軍硬碰硬的。而同時,主席還要擔憂,國民黨是否會隨同美軍從東北反攻大陸。為了保住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中央政府已決定派軍入朝作戰。

交戰的另一方,杜魯門總統在諮詢麥克阿瑟時,麥克阿瑟信心滿滿認為,中國軍隊不會幹預朝鮮戰爭,即便有地面部隊越過邊界,美國空軍也能將其恫嚇,逼回國內。

援軍入朝

1950年10月19日,幾乎沒有受到什麼阻力,聯合國軍就進入平壤城內。金日成將作戰指揮系統搬遷至中朝邊境。背靠中國,年輕莽撞的金日成彷彿又看到了取勝的希望,並在此時與奉命入朝的彭德懷取得了接觸。

從圖中看,金日成表情輕鬆,大腹便便,已經同他從蘇聯初回朝鮮之時判若兩人。在朝鮮自己的歷史裡,金日成是帶領朝鮮人民,擊潰日本侵略者,戰勝美帝的民族英雄。實際上呢,他不過是蘇聯刻意培養、扶植的遠東代言人,朝鮮戰爭後通過洗底,成功脫離蘇聯控制的權謀家。

而彭老總面目凝重,因為他是真刀真槍拼出來的開國元勛,他明白林彪推脫的原因,知道自己要面對的敵人,雖然他膽子大,主席誇耀他:「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脾氣直,在周恩來、劉少奇、賀龍、林彪、羅瑞卿都捧著主席的時候,他敢犯言直諫。但終究他不是自傲的小人物,在戰爭開始之前,他就已經預期到未來的慘痛。

現如今,韓國人對中國好感極低,這也不是沒有歷史淵源的,在朝鮮戰爭初期,志願軍的主要打擊對象就是韓國軍隊,通過夜間急行軍,穿插包圍,都極大的殲滅了韓軍的有生力量。

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一氣進入朝鮮,但並非「雄赳赳,氣昂昂」一副無所畏懼,尋找美軍決戰的架勢。而是盡量隱蔽,打擊韓國軍隊,以擾亂了聯合國軍整體部署為目的。麥克阿瑟剛剛在仁川登陸中收穫極大讚譽,此刻正是風光無限,一時無兩。為了追求全面勝利,扼殺朝鮮半島的共產主義勢力,第一時間下達了全面進攻鴨綠江的命令。中美兩方的直接對抗,從美軍在鴨綠江邊的狂轟濫炸開始,美軍期待依靠空中的絕對優勢擊垮志願軍援朝的決心,但美國的美好願景卻被蘇聯粉碎了。蘇美兩方最精銳的空中力量相互纏鬥,卻又彼此默契,即便兩者損失慘重(美軍最先進的B-29轟炸機,一毀一損;蘇聯在海參崴附近的蘇哈亞列卡空軍基地被美軍噴氣式戰鬥機轟炸等等),卻都心照不宣,決口不提空中對抗之事。

國內的傳統媒體上,經常出現這樣的文字:

聯合國軍各型作戰飛機1200餘架,而當時中國空軍作戰飛機不足200架,比例是6:1;美軍飛行員飛行時間多在1000小時以上,多的達3000小時,志願軍飛行員飛行時間最多不足100小時,比例是30:1;美軍飛行員大都經過二戰洗禮,戰鬥出動平均在300次以上,而志願軍飛行員剛剛放單飛,從未參加過戰鬥,比例是300:0。然而,中美空戰中,志願軍空軍大發神威,擊落擊傷美機425架,其中擊落330架,被擊落231架,取得了赫赫戰果。

其實,這樣的自我標榜是經不起推敲的,空中英雄的事迹並不能僅僅用頑強的意志品質一類的胡話杜撰。這就好像我們今天覺得金三胖用主體思想送宇航員上太陽一樣可笑。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一系列有關朝鮮戰爭的資料被解密,當時諱莫如深的隱秘也逐漸浮出水面。中國在新世紀也不斷有人尋找舊事的真相,謹小慎微的抽絲剝繭。

2000年2月,一級戰鬥英雄、前空軍司令員王海上將在《我的戰鬥生涯》一書中寫道,「戰爭初期,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還相當年輕、弱小,空戰主要是蘇聯空軍打的。後來的大機群作戰,特別是與F-86大機群作戰,仍由蘇聯空軍唱主角,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協同其完成作戰任務……沒有蘇聯空軍的大力支持,中國人民空軍就不會發展得那麼快,志願軍空軍也很難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

2003年,旅順蘇軍烈士陵園為了整理資料,曾組織4名俄語老師,用了半個多月時間,逐個登記、翻譯了全園1323座、2030人的蘇軍墓志銘。其中,有100多座塑有飛機標誌的墳墓中,安葬的202名將士(多數為衣冠冢)被認為是蘇軍在朝鮮戰爭時期的空軍烈士。

在美軍接受麥克阿瑟指揮,一路向北挺進的時候,幾乎沒有遇到正面抵抗,配合情報機構的信息,聯合國軍指揮層一度認為中國只派出了6萬人的部隊。而實際上他們已經不知不覺的陷進了彭老總38萬人的大口袋。

1950年11月26日,志願軍向已經抵達鴨綠江南岸的聯合國軍發動大規模進攻,殲滅韓軍3個師,美軍4500人,和整支土耳其部隊。

(賣萌的土耳其俘虜)

然而美軍逃跑的狼狽相雖然不好看,但終究憑是借著海上和陸上的強大火力支援,匆忙搭載10.5萬聯軍,向南撤退。其規模堪相比敦刻爾克也不逞多讓。惱羞成怒的麥克阿瑟公然叫囂進攻中國本土,他的舉動,讓歐美的政客們驚出了一身冷汗。更為甚者,麥克阿瑟認為,若要止住聯軍的節節敗退,必須向中國實用核武器。如此赤裸裸的核威脅雖然不可能奏效,因為當時的蘇聯已經擁有原子彈,而美國歐洲的盟友也緊逼杜魯門,迫使他保證不將朝鮮半島的戰爭擴大。但我認為,這次核威脅就是新中國紮緊褲腰帶開發兩彈一星的最直接誘因。

處處不如意的麥克阿瑟消極悲觀,而越過三八線的中國軍隊也已經逼近極限,寒冬臘月,美國空軍對後援補給線不分晝夜的持續騷擾致使志願軍的給養嚴重不足。雙方圍繞著漢城你來我往,一年內,曾經的韓國首都千瘡百孔,四度易手。聯合國軍也將防線逐步推進到三八線以北。

傲慢的麥克阿瑟對美國政府的政策極度不滿,甚至公然對抗,終於在1951年4月11日被杜魯門解任。回國後的麥克阿瑟仍然被視為民族英雄,反而杜魯門政府被多方責難。

麥克阿瑟的接任者是馬修·李奇微,他對朝鮮局勢的看法比麥克阿瑟更務實,所作所為也更得政府欣賞。本質上講,他是希望儘早結束戰爭,維持原有勢力平衡的代表,而並非你死我活的狂熱分子。但身為軍人都知道和平是打出來的,不是談出來了。雙方真正殘酷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天明之前

1951年的春天,朝鮮戰場上短暫的平靜後是更猛烈的風暴,從蘇聯和國內運來的大批蘇制重型武器使志願軍的戰鬥力得到空前提升,此時彭老總統轄的志願軍已經達到70萬人,同時重整旗鼓的朝鮮部隊人數也達到了34萬。屍積如山的淮海戰役,解放軍投入部隊也才60餘萬,而狹窄的朝鮮半島上,卻要承載如此體量的軍團作戰,雙方的重型武器,猶如碾盤一樣,不知要碾碎多少家庭,毀滅多少生命。

1951年4月22日,志願軍的春季大攻勢打響,誓要重新越過三八線,在漢城迎接5月的陽光。

美軍初一接戰,便感受到了志願軍強大攻勢,不得已而後退,以拉扯空間而減少傷亡,同時以絕對的火力和空中優勢對志願軍的有生力量進行打擊,說穿了就是以後退來誘敵,只殺人不佔城。志願軍一方卻進退維谷,在犧牲了7萬人之後,僅僅推進了56公里。

彭老總在握有重兵的時候一樣信心大增,一波攻勢受挫,馬上醞釀第二波攻勢。終於在韓軍防守一邊尋找到突破口,取得進展,再次將聯合國軍東部防線突進50公里。

(彭老總與太子在討論軍國大事)

然而一周後,聯合國援軍又至,美軍發動了更大規模的反攻。當時美軍的一個炮兵營每日要發射1.2萬發炮彈,志願軍雖然面對巨大的傷亡壓力,但作戰風格極其頑強,這一點是任何敵對國家都沒有辦法詆毀的,但再頑強的軍隊,終究是血肉之軀,志願軍不得不後退至三八線以北穩住了防線。

在中方攻勢破滅,美方進攻受阻的情況下,雙方終於認識到在朝鮮半島完全驅除另一方的勢力幾乎不可能,雙方同意坐下來談一談,但誰又知道對方尋求談判是不是僅僅為了戰略補給,雙方打打停停,戰戰和和,戰線兩側布滿了戰鬥堡壘和塹壕。

天明之前,其黑尤烈,中美兩方在兩年的膠著中,大小戰役不斷,圍繞著丘陵地帶,展開了反覆的爭奪,國人耳熟能詳的上甘嶺戰役就發生在這段時期。

終於南北何談迎來的轉機,杜魯門在艾森豪威爾的不斷緊逼下終於放棄競選,美國迎來新一任總統。艾森豪威爾在競選中就承諾選民,會以一種體面的方式結束曠日持久的朝鮮戰爭。在競選階段艾森豪威爾積極尋求解決朝鮮戰爭途徑,四處奔走,迎合選民的反戰情緒。但在成功入主白宮後,他態度激烈,做派強硬,幾次暗示動用核武器,激化半島局勢。這一做法時至今日仍然被國內媒體反覆詬病。

站在他的立場上,艾森豪威爾的做法並無不妥,也絕對不是反覆無常。而恰恰是解決朝鮮戰爭的最快途徑,最後的結果也證明如此。艾森豪威爾對中國不斷緊逼,通過幾種渠道告訴中國,如果不能坐到談判桌前將會面臨在朝美軍的總攻;戰術性核武器的打擊;台海蔣政府的反攻。

其中,最讓主席心憂的怕是第三點。

其一,當時的志願軍已經在軍事分界線北側構築了大量的防禦工事,星羅棋布的地堡、縱橫交錯的戰壕為軍隊提供了有效的隱蔽和保護,美軍雖然依託強有力的空中力量使朝鮮一方赤土千里,數百萬朝鮮平民死傷,但對中朝軍人的殺傷力卻在逐漸減小,如果美軍貿然總攻,無疑會使其陷入困境。而同時期,中國的空中力量逐漸成型,雖然在絕對力量面前還難以構成威脅,但每月100架新飛機進入朝鮮戰場,也會很大程度干擾美軍的空中打擊計劃,此外美國二戰後的戰略重心始終在歐洲,朝鮮戰爭已經過多的分散了美國在歐洲的軍事實力,在民主制度的前提下,朝鮮戰爭能把一位總統拖下馬,也能拖下第二位。

其二,關於美軍使用核武器的問題,志願軍在入朝前,就已經有過詳細的討論,在朝鮮戰爭不斷白熱化的同時,中方也在不斷論證美國使用原子彈的可能性。無論士兵是否視死如歸,百姓始終是期待安居樂業的,這也是為什麼森豪威爾在回憶錄中得意的說:中國在朝鮮之所以作出最後的讓步,乃是美國核威脅起到了「抑制的作用」。但他低估了中國政府的決心,也高估了中國人民的意識覺醒。核武器的問題恐怕並不是主席最最擔心的事情。「紙老虎」一詞我們沿用至今,老虎嚇唬人還好,但真要咬人怎麼辦?!

其三,當時海峽另一端的蔣政府,一直是中央政府的心腹大患,在國際政治上孤立新生政權,「竊據」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在軍事上與我們長期對立,不時就喊出反攻大陸的口號。美國政府在台海奉行的中立政策一時讓主席看到了收復台灣的希望,但朝鮮戰爭的爆發,金大胖一下子就讓美國倒向了台灣,即使中國大陸不在乎蔣介石在彈丸之地發起的反擊,但如果想收復台灣,就不得不面對與美國的直接對抗,說穿了,新中國即便可以取得局部戰爭的平局,也不敢在國際舞台上與美國全面衝突,換句話說,掰手腕可以,打架不行。

朝鮮戰爭的爆發,已經使共產中國基本喪失了的恢復領土完整的最好時機,如果繼續與美國交惡,激起全面對抗,台灣問題就只能成為歷史問題了,更可能讓主席留給後世一個不完整的中國。

迫於美國的壓力,中國又坐回了談判桌,原本胡鬧的朝鮮變得世故了,盤算著戰後的陰謀詭計。找到靠山的韓國此刻囂張跋扈,卻也被美國安撫,前後斡旋的蘇聯也有些筋疲力盡。幾方勢力原本打的不可開交,終於又相互妥協,尋找共處之路了。

塵埃落定

1953年7月27日,中美兩方在停戰協議上簽字締約,朝鮮值此分為南北兩國,朝鮮戰爭結束。延續3年之久的修羅地獄使200萬人失去生命,流離失所者不計其數。百度百科所統計的中方傷亡人數為39萬,另有外媒稱,中方的傷亡人數將近100萬。無論真實結果如何,這些數字都足夠觸目驚心。朝韓兩方的在戰時對各自佔領區的反覆清洗更達到令人髮指的程度,而且相互之間的破壞時至今日仍然沒有停止。

前一段時期播放的《北平無戰事》說的雖然是解放戰爭,但劇中諸多人物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都在為了各自的理想不斷的求索,不斷的抗爭,不斷的犧牲,到頭來換的卻都是一場空,讓我感慨頗多。朝鮮戰爭也是金日成企圖改變現狀的一次「妄為」,最後也被證明是「枉為」,使同一民族刀兵相見,並且演變成了美蘇冷戰初期的第一場大規模戰爭,使東西方陣營空前對立,給世界蒙上了爆發第三次大戰的陰雲。

後續

1958年10月26日誌願軍全部撤離朝鮮,金日成開始著手構建完全屬於自己的朝鮮帝國,將號稱最先進的社會制度變成了「家天下」的合法外衣。朝鮮戰爭獲益的國家是日本,美國採購的物資讓日本賺的盆滿缽滿,好不痛快。韓國李承晚政府由於戰後對朝鮮的強烈針對,受到國內反戰派的彈劾;而朝鮮金日成卻一步步走向了王權,成為戰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有時我不禁懷疑,這究竟是不是他自導自演的一部大戲?!

接下來的故事,請您關注下一期更新。

文中觀點極大的借鑒了NHK媒體的觀點,如果令部分同學感覺不適,請輕噴。

歡迎關注個人公眾號「日知一事」,工作之餘寫文字,每周更新文章。


推薦閱讀:

秦始皇一統六國,卻為何要留下衛國呢?
如何看待最新出台的反恐法?
昂山素季的民主聯盟在緬甸為什麼得不到很好的支持?
緬甸北部武裝動亂會對世界造成什麼影響?
為什麼個人感覺國產所謂的大片總是缺少一些東西?

TAG:歷史 | 政治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