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受用終身的溝通技巧,教你如何好好說話
1真正的會說話不是滔滔不絕自己爽
有時,幾個朋友聚在一起,如果其他幾個人都滔滔不絕,你連個見縫插針的機會都找不到,或者比如當你說著「我上個月去了泰國旅行」,一旁一個朋友突然說「誒 我去年也去了那裡…..」然後話鋒一轉,噼里啪啦說了一大串,你心裡一定很鬱悶,怎麼連個說話的機會都沒有了。
這就是滔滔不絕只讓自己爽的典型案例。
其實,會說話的人有兩種類型,一是讓對方說的爽,二是讓對方說的爽,聽你說也覺得很爽。這兩種類型的人都具備了一個特質,善於傾聽,並且他們知道話語權不能自己獨享。
兩個人以上的交流才能叫做溝通,而你一個人滔滔不絕,只能稱得上是自言自語。
當然,傾聽的第一項要求就是要用心,你總不希望對方在你高談闊論的時候,玩著手機刷著朋友圈,看著對方心不在焉的樣子還怎麼愉快的聊天呢?
並且我們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這樣才能在恰當的時候有效地回應對方,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用心與積極。另外你還可以通過一些反饋性的語言,比如「真的嗎」「那你打算怎麼做」這類疑問句或者「我很理解你的感受」等傳達支持的語言,讓你更了解對方的想法和感受。
卡耐基在他的那本傳世著作《人性的弱點》中寫到,最善於言談者就是最善於傾聽的人
2「見人說人話 」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原理,叫做刺蝟法則。
在一個寒冷的冬季,兩隻睏倦的刺蝟因為冷而擁抱在了一起,但是怎麼睡都不舒服,因為他們身上都長滿了刺,挨在一起就刺痛對方,分開一段距離,又冷得難以忍受。折騰了好幾次,最後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距離,既能夠相互取暖又不會被扎。這也就是在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我們自身都有一定的安全距離,一旦別人越過了這個範圍,你就會開始感到不安。比如就像搭乘人滿為患的地鐵或電梯時,你會感覺特別不安和不自在,那是因為空間太過擁擠了。
在溝通方面,這種距離表現在你可以講什麼話題。比如說,當你和你最好的朋友吐露心聲時,他肯定會盡其所能地幫助你排憂解難,同樣的,把這些話與你相識不久的朋友說,他心裡沒準就會想:這個人好奇怪,沒事和我說這些幹嘛。
你的好朋友經常性地開你玩笑,你不會介意,因為你們的心理距離小,知道對方沒有惡意,但如果換做是另外一個關係很普通的朋友這麼做,你們往往就會不歡而散。
所以,在聊天的過程當中,要確定你和對方的心理距離,有選擇性地和別人交流,而不是將所有人一概而論,自顧自地輸出內容,而忽略了對方的感受。
3"我們其實很相似」
對未知,人們總是很容易感到不安,就像我們走一條之前從來沒有走過的路回家,總會擔心自己會不會走錯路,或者遇到什麼危險。所以人們總是傾向於喜歡熟悉的東西。而在溝通的過程中,增加與對方的相似性,就會讓對方更願意和你接觸。
比如當你和一個新朋友認識的時候,聊到你們彼此喜歡的歌手時,如果他說的那個人恰好是你喜歡的,你對對方的好感程度是不是就有所提升了呢?因為你們擁有共同點
因為增加了與對方的相似性,就有效地減少了與對方的認知隔閡。其實,在交談過程中,無論是聊自己與對方的共同特徵,還是認可對方的觀點,都能夠增加對方與你的相似性,從而產生安全感。
總之,溝通是門學問,如何成為會說話的人,還是需要好好修鍊啊~~
推薦閱讀:
※《Aspect-augmented Adversarial Networks for Domain Adaptation》閱讀筆記
※每個人心中都活著一個「斯通納」
※每周論文清單:知識圖譜,文本匹配,圖像翻譯,視頻對象分割
※如何用Python做情感分析?
※【NLP】情感分析kaggle比賽
TAG:文本情感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