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七夕乞巧習俗

古代的典籍中很早就有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大載禮記·夏小正》說:「是月織女東向,蓋言星也」,也就是說,至少在漢時,人們已經注意到織女星在天空中的運行規律,以七月顯得最為突出。而此時織女、牽牛隻是天上兩個星座的名稱,它們之間並沒有什麼關係。

到了東漢時期,無名氏創作的《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牽牛星》,從中可以看出,牽牛、織女已是一對相互傾慕的戀人,不過詩中還沒有認定他們是夫妻。到了南北朝時期,梁代的蕭統編纂的《文選》中,《洛神賦》有一條注釋:「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這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相會的情節,已經初具規模。

漢 代以來,民間開始有七夕乞巧的習俗,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漢族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穿針乞巧」: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荊楚歲時記》收錄了乞巧節的習俗:「七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後來發展的有關乞巧的相關習俗,多以驗巧為主。

「投針驗巧」:先準備一隻面盆,放在天井裡,倒入「鴛鴦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過夜,再經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陽一曬,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驗巧」了。原來面盆里的水,經過半天太陽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於是取引線(即「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沈,水底下,就出現針影,這針影若是筆直的一條,即是「乞巧」失敗,若是針影形成各種形狀,或彎曲,或一頭粗,一頭細,或是其他圖形,便是「得巧」。

「喜蛛應巧」: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拜織女」:少婦們大都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聯合舉辦。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準時到主辦家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嫁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後代的七夕風俗基本上沿襲魏晉南北朝,多以觀星、祭拜、乞巧、曝衣等方式為主。少女相聚一起拜月祈願,以求天賜良緣。

『食巧果』: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 巧果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扞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師易玄學館為明朝雲南孔先生得邵雍(安樂先生)皇極數正傳至今第二十七代門生。主以四柱八字命理、測字、風水開運為精,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為不變千古真理,為有積善佈施方可轉之。

諸位善男信女凡在本館每筆消費收費價格中均提取10%金額作為善款統一向非盈利性機構、慈善機構捐贈,為諸位善男信女修徳積福(定期公佈善款賬目)。

----------------------------------------------------------------------------------------------------

密宗占星問因緣---------------------------------

你與Ta的前世,關係如何?這世如何相見、相處、緣有多深?

『師易玄學』自明朝開宗立派以來始終遵循因果。於清宣宗道光七年(1827)年落戶香港,百年歷史傳承。兩岸三地一二線演繹名流首席風水大師為諸位提供密宗占星問因緣

售價:RMB 198/位

你與Ta這世緣份是什麼?只是擦身而過還是長久一生?皆為命中定!

購買須知:

1、填寫你與Ta出生年月日,如:1999年9月9日;1988年8月8日

2、留下通訊方式、郵件地址或加關注公眾號聯繫中文客服獲取專屬報告。

關注本館官方微信公眾號「師易玄學館」獲知本年各生肖運勢及注意事項。

師易玄學(內地授權電商)


推薦閱讀:

TAG:房間風水 | 算命 | 八字算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