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為何盛產大師?
民國為何盛產大師?
魚子
民國是一個特殊年代,在那個年代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遍地餓殍,積弱多難。但是就在那個年代,大師輩出,燦若星辰,筆者讀歷史,看到這些歷史人物的人文軼事,傳說趣聞,真是廢寢忘食,手不釋卷。看後掩書長坐,心中頓起波瀾,長久不能平復。
王國維、辜鴻銘、蔡元培、梅貽琦、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劉文典、李宗吾、魯迅、老舍、林語堂、梁實秋、臧克家、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傅抱石、潘天壽、關山月、李可染、豐子愷、林鳳眠、丁聰、熊十力、梁漱溟、金岳霖、張君勱、朱自清、聞一多、馮友蘭、朱光潛、胡適、翦伯贊、張伯苓、羅家倫、晏陽初、陶行之、黃炎培、馬寅初、潘序倫、章乃器、沈鈞儒、史良、吳有訓、吳健雄、嚴濟慈、吳大猷、茅以升、竺可楨、李四光、童第周、梁思成、徐志摩、聶耳、蘇步青、洗星海、茅盾、曹禺、葉聖陶、田漢、巴金、柳亞子、張恨水、、。。。。。。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一個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學者,一個個可以立碑寫傳的大師時不時從我心頭飄過,為何民國生產大師?
一、歷史的積澱的緣故。
一個社會禁錮人的思想久了,就會有一次爆發。就像我們國家一樣,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社會的動蕩造成人的思想活躍性高度發達。
第一次國家文化高潮是先秦時期,春秋戰國時代,那時候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諸子活躍於各個諸侯國,推廣自己學說,廣開門第,中國文化大放光芒,以至於到現在竟然沒有超越前人的思想著作,現在我們只能拾前人牙慧,排列字元, 「可嘆前人模寫盡,吾等只能苦讀書」。
第二次就是兩宋時期新儒學「理學」的誕生,促進了「儒、釋、道」三者相互交匯,可以稱得上文化復興。兩宋時期剛結束晚唐諸侯割據,政府偏安一隅,「四大發明」除造紙外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都是宋朝時期發明和改進的。
第三次,筆者認為就是經過明清以後,民國時期達到了又一次高峰。這期間,也許漢唐人會說是鼎盛時期,但是從整體來看,文化並沒有達到活躍爆發的狀態,漢賦唐詩只是一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高度是有的,但是只是點而不是面。總體來看,大師的產生是一個歷史積澱的過程,是一個禁錮已久從而得到一個釋放的結果。
二、朝代統治者不干預原則。
三次文化大爆發,都是和政府不干預有著很大的關係,春秋戰國,諸子四處遊盪,孔子周遊列國簽字賣書,墨子兼愛當義務志願兵,老子莊子談養生,孫子兵法成了精。。。。。。,各個諸侯國也是靠籠絡人才才能富國強兵,稱霸中原。從歷史記載可以看出,統治者對人才總體是不干預,也沒有戶籍限制,更沒有學歷頭銜一說。
兩宋時期更是一大奇葩,統治階級都世代一致尊奉開國皇帝趙匡胤立的密碑,碑文云:「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縱觀歷史,唯只是宋朝沒有殺過文人,而只有流放。這是趙匡胤總結了唐末至五代二百年間戰亂頻仍的歷史經驗以後,所作出的英明決策,也是其高瞻遠矚之所在。此誓造就了輝煌的文化復興。
民國時期也由於政府尊師重教,不干預學術自由,以至於北大清華各色大師群集薈萃,有滿清遺民,歸國學者,村野草民,思想碰撞,火花四濺。筆者說兩事以證明政府對待文人的態度。一是著名文史家劉文典,當安徽大學校長時,蔣介石讓其交出學生共產黨名單,嚴懲罷課學生。劉文典對之曰你帶好你的兵,我管好我的學生。繼而兩人拍桌大罵,一說「你是學閥」,一說「你是軍閥」,蔣介石怒不過扇了劉文典兩個耳光,劉文典當眾飛起一腳踢在蔣肚子上。最後也只是以「治學不嚴」罪名關押七天趕出安徽,沒有上綱上線。其二是四川大地主劉文彩的弟弟,西康省主席劉文輝說過一句狠話「政府的房子比學校好,縣長就地正法。」在國破家亡之際,民國政府捉襟見肘,但是仍然決定普及義務教育,用貸金制度為教育兜底,全面實行公費教育!
三、思想之獨立,學術之自由
曆數三次文化得以鼎盛,歸結於學者思想之獨立,學術之自由,完全在沒有既定環境下的閉門造車,也沒有既定方向之南轅北轍。由於當時所處的環境都是割據混戰,各種力量對立,從而為思想學術創造了一片自由的空間,言論自由、著述自由,人們依靠自己的判斷去選取自己喜愛的學說,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論點。沒有干預,沒有打擊,只有爭辯,只有痛斥,在辯論中成長,在竟說中發展,同時取長補短,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的論述,從而造就了一批批震鑠古今的大師!
四、治學嚴謹,愛惜羽毛
能稱得上大師,都是治學嚴謹,刻苦鑽研。民國時期由於國家孱弱,不少人以民族崛起為己任,真正的愛國愛家,拋家舍業,只為學到技術和學識,報效國家,富國強民。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操,使得大師們一切都是為了傳播知識,造福大眾。他們愛惜自己的羽毛,不隨便吹噓,不肆意炒作,對於自己的著述,有著嚴謹的邏輯推理和治學考證,實地考據,史海探索,不道聽途說,不閉門造車,胡適之「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就是例子,不少大師為人清高,不卑躬屈膝,不趨炎附勢,堅持學術之獨立。再看看現在某些所謂的大師招搖撞騙,四處吹噓,抄襲造假,溜須拍馬,實為沒有脊樑的喪家之犬。
五、知識匱乏,人才偏少
在民國時期,全國識字人數較少,文盲極多,以至於知識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鶴立雞群,從分母分子來說相對容易出人才。由於西方知識的湧入,人們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較快,一些理論得以全面的系統的搬到國內,而這些也是西方多年的知識積累的結果,所以在民國時期大放光彩也不為過。
在當下,隨著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掌握了技術和知識。其實我們也是人才輩出,只是分子較多,難以顯山露水。大家水平相當,都是以前那一套,創新不是我們的強項,所以出不來大師。
六、教育自由,高逼格待遇
在民國時期,教育自由,招生自由,學術自由。公立私立學校並舉。教育是立國之本,政府重視,大力扶持,沒有從制度上限制,只有在財力上的全力供給。教育作為一個強國之路,是終極目標的實施手段,而不是制度體系下的運作體制。
在民國,教授沒有級別,只有待遇上的不同。而當時教授的待遇是一般人所難以想像的。同一個時期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做管理員的工資是每月銀元8元,雖然這個工資水平拿到湖南老家可以算是高工資了, 可是比陳獨秀的工資卻低了50倍。而陳獨秀的工資相當於教育部長。再舉一個例子:魯迅1913年1月薪俸220銀圓。 1916年1月(教育部科長)薪俸300銀圓。1919年,魯迅與二弟周作人合買新街口八道灣11號宅院,4000銀圓(一說為3500)。一套典型的三進大四合院,21間坐北朝南的正房,另有幾間廂房。1923年兄弟失和,魯迅再購阜成門內宮門口西三條衚衕21號,即今北京魯迅博物館。小四合院,佔地400平方米,三間南房三間北房,東西各兩小間廂房,耗資800銀圓,加上改造維修不超過千元銀圓。
高逼格待遇造成了教授不需要卑躬屈膝,不需要拍馬溜須,完全可以思想獨立,學術自由。
七、教育沒有納入行政系列
在民國了,教育純粹就是教育,沒有行政級別一說,只有教育部很少的行政人員,而大學以及其他教育是完全獨立的,也就是說,只接受財政補貼,不接受行政管制,一切以教育文本,而不是繁文縟節,會山會海。沒有搞評選,沒有近親繁殖,沒有一言堂。
在那時,沒有教育產業化,而只有教育舉國化!一切以興盛國家,開化智民為宗旨。教育不是創收單位,教育不是盈利場所,往往大學校長為了職員工資到處奔波,但是不會聽命於資金捐助者。
在那時,教育機構不會辦公司,而那時,公司已經在全國各地興盛起來,教育不為所動。
在那時,學術敗壞,名譽掃地是多麼可恥的事,任何一個愛惜羽毛的教授都不會做抄襲造假的學術不端行為。
在那時,全部公費,學生不必為學費發愁,只為了如何學好發愁。在那時,不必什麼專業都學英語,不比什麼都考英語四六級。在那時,沒有什麼政治課,只有思想道德教育。在那時,校長不是省部級,不是市局級,不是縣科級,今天在位,為學校服務,明天走人,可能要再謀職位。不是終身制,不會因為入選「院士」一輩子吃老本,一切都看你的才幹,唯才是舉。
在那時,教授可能沒有文憑,教授可能是農村孩子自學成才。在那時,教師不要求必需博士畢業,不要求有研究生學歷,不要求你在什麼刊物發表過幾篇論文,只要你是真才實幹之人,真知有用之人。而不是如今拿著不值錢的博士文憑,做出來不值一文的博士論文,或者抄襲造假,在沒人知道的刊物上發表幾篇豆腐塊就可以評定職稱,騙取研究經費。而不是相互吹捧,近親繁殖,擠進院士之門。
綜上所述,民國之所以出了那麼多的大師,以至於光芒萬丈,令我們現時代黯然失色,他有著歷史原因和社會必然。也許有人說,民國時代不是你說的那麼好,還有很多腐敗污穢之處。是的,這話不假。我承認,如果讓人們選擇一個時代,那麼人們不會選擇民國時代。那時候有太多的社會問題和經濟政治問題。但是我們現在談論的是民國時代為何出了那麼多的大師,而我們現在卻有不少名實不符的「大師」,我議論的焦點是如何才能在我們時代盡量能出一兩個大師,所以對當時的教育反面論據不予談論,而只是寫出有借鑒意義的論據,能夠振聾發聵,能夠拋磚引玉,那就是我的目的。
有時候我想,什麼時候我們能夠不再「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那麼,國家領導人提出的文化復興和強國之夢就不再是夢想。
2016年8月10日榆木齋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易花得木」,獲取更多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