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熊飛駿:義和團亂華種下了日本侵華的禍根!

代對中國傷害最大的歷史災難一不是鴉片戰爭,二不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三不是甲午中日戰爭;而是義和團邪教亂華!

可我國歷史教科書卻把義和團暴亂譽為「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

這才是有名有實「毒害中國人民精神」!

所以百年中國一直沒有走出義和團的陰影,社會中下層義和團式暴民隨處可見。

提起「八國聯軍」,中華大國民無不義憤填膺,可極少有人冷靜思考一下大中國何以會招來「八國聯軍」?

八國聯軍真的是赤裸裸的侵略者嗎?

既然是由八個國家組成的聯軍,自然也是一支「國際聯軍」。

近代人類世界某個主權國家招來「國際聯軍」入侵的總共只有那麼幾次:

第一次是1814年「反法聯軍」(英、俄、普、奧、西、意)攻入法國領土,推翻了法國的拿破崙政權。

起因是拿破崙窮兵黷武,吞併了義大利、西班牙、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的大片領土,並對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英國玩「大陸封鎖」,企圖從經濟上困死英國。

所以「反法聯軍」侵佔法國領土不屬「侵略者」,拿破崙才是「侵略者」,反法聯軍不過是「反侵略」。就如1945年秋美國和中國遠征軍佔領日本不屬「侵略」一樣。

第二次就是1900年「八國聯軍」點線侵佔中國京、津、冀、晉地區和俄國全面侵佔東三省。

第三次是1945年「反法西斯聯盟」(英、美、法、蘇)進入希特勒德國佔領德國全境。

起因是希特勒德國欲稱霸世界,對歐洲發動野蠻侵略戰爭。導致反侵略各國結成對德作戰聯盟,最終攻入德國領土催毀其發動侵略戰爭的潛力。

中國人都知道佔領全德國的「反法西斯聯盟」不是「侵略者」;希特勒德國才是「侵略者」。

第四次是1950年北朝鮮野蠻侵略南朝鮮。新成立的聯合國為了檢驗制止侵略戰爭的能力,防範局部的侵略戰爭演變成第三次世界大戰,安理會和五大常任理事在沒有否決票的前提下「一致通過」組成「聯合國軍」,制止並懲罰北朝鮮的野蠻侵略行徑。

很明顯「聯合國軍」不是「侵略者」;金日成朝鮮才是「侵略者」!

第五次是1991年的「海灣戰爭」,薩達姆悍然入侵併佔領科威特。聯合國授權組成「多國部隊」攻入伊拉克領土,用武力逼迫薩達姆從科威特撤軍。

「侵略者」是薩達姆而不是進入伊拉克領土作戰的「多國部隊」不言自明!

…………

五次「國際聯軍」侵入一個主權國家領土的戰爭,有四次「國際聯軍」都不是侵略者,被聯軍暴打的那個主權國家才是野蠻「侵略者」。難道只有「八國聯軍」和「慈禧中國」那一次是例外?

我們來回顧一下百年前「八國聯軍」何以要入侵慈禧中國?

慈禧太后野蠻鎮壓光緒皇帝、康有為、梁啟超主導的,有望使中國趕超日本和世界先進水平的「戊戌憲政變法」後,企圖廢黜大中國真正的民族英雄光緒皇帝,把中國推上大倒退的毀滅動車。與中國有邦交的世界各國大使對慈禧太后的倒行逆施明確表態:他們只認可中國的元首是光緒皇帝!

慈禧太后惱羞成怒,認定各國駐中國大使館是她一條道走到黑玩獨裁的主要障礙,必欲除之而後快。

那些惟恐被西方「憲政文明」照亮滿頭瘌瘡的貪官政客毓賢、徐桐、剛毅、榮祿、趙舒翹、董福祥之流也和徐太后保持高度一致,隨時準備對外國使館「開戰」。

恰好此時他們發現了山東、河北的邪教暴民團伙「義和團」,相信他們「刀槍不入」和「天兵天將殺洋人」的鬼話,於是招安義和團,命令他們配合正規軍進攻北京和天津的外國使館區,進攻全國各地所有的教堂和外國領事館,對中國境內的所有外國平民不論男女老幼格殺勿論一個也不許放過!

於是幾十萬義和團和用克虜伯大炮新式洋槍武裝起來的正規軍開始熱火朝天進攻僅有400人守衛又無任何重武器的北京東交民巷外國使館區。落入義和團和中國軍隊手中的外國平民則就地正法一刀一個!

一個國家無端組織鼓動暴民或動用軍隊進攻外國使館是赤裸裸的「戰爭行為」!就更不用說對外國無辜平民格殺勿論了。

西方各國駐中國使館被中國軍隊和政府調動起來的暴民武裝圍攻,平民被野蠻屠殺,這些國家的政府如果沒有反應,那還是「人民政權」嗎?

如果今天金三北朝鮮突然進攻中國駐朝鮮大使館,並對朝鮮境內的中國平民格殺勿論;中國政府若不出兵進入北朝鮮解救使館搶救中國同胞並懲罰兇手,中國人民包管把全人類所有的髒話醜話都罵出來了。

所以西方各國在有能力進入中國保民懲凶的背景下,出兵大清國解救使館搶救同胞自在情理之中,否則就會被本國人民痛罵為「內奸政府」或「烏龜政府」了。

當義和團和正規軍狂熱攻使館殺外國人打砸搶燒外國商品時,慈禧內閣還不滿足,居然在一個晚上向全世界所有與中國有邦交的國家正式「宣戰」?

五年前打一個小日本就全軍覆沒,五年後居然敢同時向世界上所有強國宣戰?這樣的「超級瘋傻」醜劇只有專制獨裁政權才會幹得出來!

使館也被人家圍攻了,無辜平民也被人家軍隊姦殺了,商品也被人家打砸搶燒了,現在人家還正式「宣戰」了,在有力量討還公道和懲凶的前提下,如果再不「應戰」那還成其為什麼國家?

於是憲政世界組成了進入慈禧中國救民懲凶的「八國聯軍」。

當時憲政世界的中國人比中國境內的外國人多得多,僅在美國務工的中國平民就高達幾萬人。如果西方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境內的中國人格殺勿論,中國人可就慘了。

謝天謝地,憲政世界不象慈禧集團那樣野蠻、愚昧、瘋狂、變態,沒有牽怒於無辜;而是奉行「冤有頭債有主」政策,把懲凶的主要矛頭對準慈禧腐敗政權及義和團,而不以廣大中國人民為主要敵人。在八國聯軍眼中,廣大中國人民是慈禧暴政的更大受害者。

於是八國聯軍進入中國,解救被圍攻的使館、教堂和正在被野蠻屠殺的同胞。不但拯救外國人,也拯救中國人,拯救數十萬處於屠刀下的中國基督教徒。

各位同胞用常識邏輯判斷一下:哪方才是真正的侵略者?是慈禧腐敗政權?還是「八國聯軍」?

只要是正常人,都會一眼看出慈禧政權才是自不量力的野蠻侵略者!玩的是老鼠跳起來暴咬獅子的把戲。

把慈禧義和團和希特勒納粹黨來個對比很有意思,你會發現二者有很多相似之處!

各位再請比較一下除俄羅斯外的八國聯軍和反法西斯聯盟有無相似之處?

美軍在二戰期間攻入德國、日本算不算侵略者?日本、德國當初也沒有入侵美國領土啊?日本偷襲珍珠港所在的夏威夷群島二戰時還不是美國領土。如果說打別國軍艦是侵略行為,武裝進攻別國大使館更屬侵略行為!

俄羅斯在辛丑年對中國東三省是赤裸裸的野蠻侵略!這個沒有爭議。

不要被狹隘民族主義病菌困擾!慈禧政權根本就不是什麼中國人民的政權!而是殘害廣大中國人民的「外來勢力政權」!滿清政權讓中國人民做了270多年的卑賤亡國奴!

滿清獨裁統治集團在玩「楊州十日」、「嘉定三屠」和「寧予友邦勿予家奴」時,可從沒有把自己當成中國人民的一員。

為大清國文過飾非歌功頌德才是真正的漢奸賣國賊!

…………

辛丑年義和團邪教亂華對大中國造成的深重傷害遠不是《辛丑條約》的四億五千萬兩白銀的賠款所能概括的;其後續性傷害比四億五千萬兩賠款嚴重百倍。

近代中國最大的災難是日本侵華!

中國在百年前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日本侵華斬斷了中國人民的憲政努力,使中國重新倒退回弱肉強食,暴力決定一切的叢林時代。

義和團邪教亂華則種下了日本侵華的禍根!

近代對中國傷害最大的國家是俄羅斯,對中國懷有最大領土野心的國家也是俄羅斯。

晚清時代把中國富庶的東三省劃入俄羅斯版圖是沙皇最堅定的「俄國夢」。

俄羅斯利用義和團邪教亂華的天賜良機,突然出動大軍全面侵佔了中國的東北三省,製造了慘絕人寰的海蘭泡大屠殺。

日本在甲午戰爭打敗中國後已經心滿意足,此後不但不把中國當成主要的競爭對手,還真誠希望聯合中國作為抗擊西方侵略的平等盟友,中日攜手把西方勢力趕出亞洲。

日本當時把富於侵略性和強烈領土野心的俄羅斯視為主要敵人。

今天的中國人不理解當年孫中山為何那麼信任日本人?根本原因就是那時的日本對中國其實並沒有領土野心。

俄羅斯侵佔中國東三省後,日本帝國立馬感受到了來自俄羅斯的強大威脅。因為韓鮮半島和東三省有漫長邊界線,而朝鮮那時是日本的衛星國,數年後併入日本。

《辛丑條約》簽訂後,俄軍拒絕依照條約從中國東北撤軍,內雄外雌的大清政府也沒有能力把俄軍趕出東北。

日本帝國為了自身的安全,自然不能容忍一個西方強國在自家門口耀武揚威。在日本人心目中,和俄羅斯做鄰居比和中國做鄰居危險一千倍。

於是日本和俄羅斯爆發戰爭,戰場自然在「沙俄侵佔」的中國東北。

日俄戰爭俄國戰敗,日本佔領了「俄國魔爪下」的南滿地區。但因為俄國有中東鐵路快速給前線運送給養,日本的勝利也不徹底。俄國勢力依舊在北滿佔優勢。為了和俄國勢力抗衡,日本自然加強在南滿地區的軍事力量。

於是中國東三省就成了日本和俄羅斯爭霸的前線。日俄兩國都在東三省留有強大駐軍,為後來中日軍事摩擦播下了禍種。

如果沒有義和團邪教亂華,俄羅斯就沒機會侵佔中國東三省,日本軍隊也沒機會借抗擊俄國進入滿州,那樣「九一八事變」就根本沒機會發生。

「七七盧溝橋事變」也是義和團亂華播下的禍種。

西方八國為了有效防範慈禧獨裁政權的下一次瘋狂,就在《辛丑條約》中規定:八個國家在北京至天津大沽的鐵路沿線駐軍。一旦中國再發生下一次針對外國人的瘋狂暴行,能迅速把津京地區的外國人通過鐵路轉移到停泊在渤海港口的外國輪船,保護外國人安全撤離。

日本軍隊是八國聯軍的主力,自然也享有在京津鐵路沿線的駐兵權。

這就是抗日戰爭前期中國領土上的盧溝橋地區何以會存在日本軍隊的原因。

如果沒有義和團亂華,就沒有《辛丑條約》,日軍就不可能在京津地區駐有一兵一卒,「七七盧溝橋事變」也就沒機會發生。

沒有「九一八事變」和「盧溝橋事變」,中日全面戰爭就能有效避免。

現在明白義和團邪教亂華何以是近代中國的最大災難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慈禧死之前要把光緒毒死?
文人政治何在?清談豈能誤國!
中國古史-生如夏花-周公方鼎
500.讀歷史16~《自題金山畫像》
毛澤東留給葉劍英的遺囑是什麼?

TAG: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