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諫太宗十思疏》這篇文章如何進行段落分析?

《古文觀止-諫太宗十思疏》這篇文章如何進行段落分析

段析

  第一段從開頭至「塞源而欲流長也」,先正說,後反說。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來比喻治國需要從積德這個根本做起。這是正說。接著以比喻的手法來反說,「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是萬萬不可能的。正說和反說,歸結到君主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否則,那將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危及治國之本,動搖王朝的根基,葬送李唐的天下。

《古文觀止-諫太宗十思疏》這篇文章如何進行段落分析

  第二段從「凡百元首」至「所宜深慎」,分別從「在殷憂」和「既得志」等不同時期所採取的不同態度,正反論述。君主「在殷憂」時,一定能竭盡誠意對待手下的人;而君主如果能對部下竭盡誠意,就能使君臣契合,上下一心。君主在「既得志」時,往往為所欲為,傲視他人;而君主如果傲視他人,即使親屬也會變得如同行路人那樣互不相認。這樣分別從「在殷龍」和「既得志」等不同情況下正說反說,歸結到守業的君主容易失去人心,從而,告誡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視群臣,與人結怨。因為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是與眾人結怨,如同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眾人能保護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古文觀止-諫太宗十思疏》這篇文章如何進行段落分析

  第三段從「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至結尾,以「十思」全面闡述「積德義」的具體內容。這「十思」,好象是魏徵提醒唐太宗從多側面進行觀照,多側面地照一照「積德義」的鏡子。人以銅為鏡,唐太宗則以魏徵為鏡,魏徵又給唐太宗以「十思」之鏡。可以說,「十思」之鏡是一個多稜鏡。之所以說「十思」是多稜鏡,是因為它從多側面反映了「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從多方面開拓了唐太宗「居安思危」的境界,從多方面開拓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徑:「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並用,垂拱而治。」


推薦閱讀:

【20171124】- 使用宏處理Word段落(批量刪除段落空格)

TAG:互聯網 | 學習 | 教育 | 生活 | 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