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這些各種各樣的墓葬形式,你聽說過嗎?

一、瓮棺葬 瓮棺葬,是古代以瓮、罐等陶器為葬具來安葬死者的一種葬俗。這種葬俗起源於史前時期,見於世界許多地區,如在朝鮮和日本就曾發現大量的瓮棺葬。這一葬俗史前時期在我國主要流行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下游地區,到戰國秦漢時期則主要流行於黃河中下游以及遼東地區。據統計,至今已發現瓮棺葬二千座以上。 在中國,這種葬俗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已經出現,歷經夏商周三代到戰國秦漢時期,直到解放前,我國西南地區某些少數民族中仍有保留。史前時期,考古學者已經在河南舞陽賈湖、陝西臨潼扒白家等遺址發現兒童瓮棺葬,年代約在8000年前,其後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中,這種葬俗普遍流行,尤其是仰韶文化,在一千多座的史前時期的瓮棺葬中,仰韶文化就佔七八百座。進入夏商周時期,瓮棺葬不再普遍流行,但在一些地區仍然存在,如商代晚期的安陽殷墟、西周時期的西安張家坡墓地、春秋晚期的陝西武功秦國墓葬等。戰國秦漢時期瓮棺葬再次興盛,成為重要墓葬類型之一。

二、大石墓 大石墓系西漢時期流行於四川、西藏地區的一種特殊葬習。建築方法是在地面上用巨石壘砌,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兩側壁和後壁用大石塊豎立代之,前端用碎石壘砌封閉。有的則在墓門前豎立兩塊大石構成石廊式墓道,墓底鋪碎石,墓頂用大石覆蓋。修墓用的大石均為長方形,表面較平整,好像經過加工,最大的長2.3m,寬1.74m,厚0.6m,重逾5t。這種墓多為群葬墓,墓內一般無葬具痕迹,大量人骨直接堆積於墓底,骨架錯亂,男女老少都有,葬幾人到百餘人,可能是同一氏族成員的合葬墓,並且是二次葬。墓內隨葬實用陶器有的多達百餘件,放置於骨架之間。以陶雙耳敞口罐為多,並有斜肩陶罐和陶帶流壺等。石器有刀、鑿、鏃、砍砸器。銅器有劍、鏃、鐲、環、半兩或五銖銅錢等,有些墓內還隨葬鐵環刀和玉飾。川藏大石墓的主人據考證可能是戰國到西漢時生存在這裡的「濮人」或其分支。大石墓在秦漢時還見於東北地區。

三、石棺墓 又稱「石板墓」或「板岩葬」,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的阿壩藏族自治州內,據考證可能是戰國到西漢晚期飾冉、駹(mang)一類民族的墓葬。做法是先在挖好的長方形豎穴坑的坑壁邊沿挖凹槽,然後將板岩或片麻岩若干塊立於凹槽中,構成長方形或頭寬後窄的石棺,墓底鋪石板,墓頂蓋石板,最後封土。葬式一般為仰身直肢,但也發現有二次葬和火葬。隨葬品均在石棺內,較少,有的墓中出土粟類作物和黑、白、紅三色麻布以及秦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宣帝五銖等銅錢。隨葬品因墓主性別不同而差異較大——男性多隨葬劍與盾,女性多隨葬貝飾、蚌飾和紡輪。

四、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是指西漢帝王陵寢槨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壘成的框形結構。「題湊」在結構上的特點,一是層層平鋪、疊壘,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頭皆向內」,即四壁所壘築的枋木或條木全與同側槨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從內側看,四壁都只見枋木的端頭,題湊之名由此得來。「黃腸」是說題湊所用木料都是剝去樹皮的柏木枋,以木色淡黃而得名。據史書記載,墓葬中題湊的結構至遲在戰國時已出現,但考古中還未發現,迄今也未發現過東漢時期黃腸題湊的實例,只有極個別的石塊題湊墓。題湊墓在東漢時為大型磚室墓取代。根據漢代禮制,黃腸題湊與玉衣、梓宮等同屬王陵的組成部分,但經朝廷特賜,個別勛臣貴戚也可使用。 考古發現黃腸題湊的諸侯王陵已有多例,如長沙象鼻嘴1號墓和陡壁山曹墓,屬西漢早期。而黃腸題湊形制保存最好的,當屬西漢中期的大葆台漢墓1號墓,用15000多根柏木枋築成的黃腸題湊,高達3m,直抵墓室頂部,所用枋木長0.9m,寬厚各0.1m。其內設有迴廊及前、後室,結構獨立,已屬黃腸題湊的成熟形態。葬具為3棺2槨。該墓被盜,留有玉衣殘片。墓主可能是西漢廣陽頃王劉建。

???M

推薦閱讀:

古墓在沒發掘以前是個什麼結構呢?
已被發現,但因各種原因尚未被挖掘的墓葬如何保證它們不會被盜?
為什麼考古學家可以理直氣壯的把古人的墓挖開,把屍體和陪葬品拿去研究或展覽呢?
古墓里的酒放了幾千年,起出來還能喝嗎?
古人為什麼土葬,不使用火葬?

TAG:墓葬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