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小朋友個個得學福州話
在國民黨逃台之前,馬祖列島一直屬於福州市連江縣管轄之下。
據《馬祖列島記》(林金炎,1990)記載,當地人口75%祖籍長樂,15%祖籍連江,其它由羅源、福清等地遷居來此約為10%。
馬祖承襲福州地區的族群血脈、民俗風情與地方語言,世世代代都講著屬於閩東方言的福州話。
1949年,馬祖列島成為國民黨主政下的連江縣,走上了一段與福州其它地區截然不同發展道路,福州話在馬祖也經歷一段由衰落到重新復甦的特殊歷程。
政治壓力下的「說國語運動」
在「國家認同」問題困擾之下,台灣地區的語言政策始終無法擺脫政治意識形態的束縛、干預與鉗制。
「兩蔣」時期,為了肅清日語殖民教育的遺毒,重塑民眾對蔣氏政權認同,國民黨當局從1956年起發起一場以強行壓制使用方言為手段的「說國語運動」。
除了要求公務機關與公共場合必須說「國語」外,國民黨當局1966年頒布的《各縣市政府各級學校加強推行國語計劃》,以罰錢、掛牌子、罰站等手段懲罰在學校里說方言的孩子們;1975年公布的《廣播電視法》要求「廣播播音語言應以國語為主,方言應逐年減少」,企圖實現「國語」在公共媒體上的壟斷。
這種「壓制方言、獨尊國語」的單一語言政策不僅大幅削弱台灣地區方言使用範圍與人數,還淪為了島內「台獨」勢力攻擊國民黨是「外來專制政權」、歧視壓迫本省族群的借口,成為挑起藍綠矛盾衝突的工具。
馬祖大部分民眾只會說福州話的局面,也因這場運動而改變。
以馬祖駐軍長官為主體的「戰地政務委員會」一手統領當地軍政事務,雷厲風行地推廣「說國語運動」。在學校說福州話的孩子要被掛上「青蛙叫」的牌子。
1960年11月的《馬祖日報》記載,「三年級說話課中,級任老師約法三軍:有規定不說方言。偶有違者即以『古瓜!』頭銜加在頭上,同學們都笑不攏嘴;原來青蛙的叫聲,頗似土語也。」
成年的男子婦女也要參加夜間的國語補習班。台灣公視2013年拍攝的紀錄片《北風馬祖》里,一位依姆活靈活現地回憶起當年每到晚上七點半,就得爬山到「國軍」營部去學習「說國語」。
與本島不同的是,「說國語運動」在馬祖推行得相對順利,沒有發生排斥衝突事件,也沒有引起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成對立。
對此,《馬祖地區推行國語與母語教育問題之研究》(陳瑜,2007)一文認為,這與馬祖的社會歷史環境關係密切。
不同於台灣本島,馬祖與大陸地區歷史淵源深厚,沒有經歷過日本殖民統治,沒有受到「二二八事件」衝擊,再加上長期處于軍隊的教化管轄之下,中華民族的觀念深厚,「說國語」對馬祖民眾而言不過是掌握另一種漢語罷了。
台置《連江縣誌·語言志》(陳高志,2014)回顧「說國語運動」時也較為理性公允,「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只有書同文、語同聲才便於治道,而閩東、閩南之語言造成官民間的鴻溝和隔閡,以當政者的思維,必須要跨過和打破。……假如當時手法再細膩些、政策再精緻些,就不會留下許多非議的指責了。」
看來,在語言觀念上,偏安一隅的馬祖民眾,比台灣本島的藍綠陣營都要高明許多,從來就沒有把「國語」與「母語」割裂對立起來,陷入「中國化」與「台灣化」這種「非此即彼」的內耗爭論之中。這種語言觀念,也為未來福州話教育在馬祖的推廣普及營造出一個積極友善的社會氛圍。
百花齊放的福州語教學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台灣地區民主化進程的推進,當局的語言政策也趨於多元開放,方言從「嚴令禁止」到堂而皇之地走上課堂。
1990 年,民進黨執政的縣市最早實施母語方言教育;1993年,國民黨當局開始推動包括說母語方言的鄉土教育,1996 年將方言教育正式納入中小學課程,小學三至六年級每周一節的鄉土教育課上必須包括方言;2001年,陳水扁當局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正式把鄉土語言列為小學必修課、初中選修課,每周必須上一節至兩節的母語方言課。
正是從2001年起,馬祖的福州話教育開始了一個從零開始、穩步推進的復興過程。
措施一:編寫小學教材
2001年,馬祖縣政府獲得當局經費補助,安排中正國民小學校長何劍飛牽頭成立跨校編輯小組,邀請福建師範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梁玉璋教授擔任學術指導,編成第一套福州話小學教材並配有教學手冊。
這套教材圖文並茂,兼具人文特色與民俗風情,趣味性十足,也成為不少福州地區的小朋友學習福州話的課本。
除教材外,馬祖縣還編寫了多個福州日常詞語庫,供學生日常學習。其中,台教育部門的「學習母語Fun輕鬆」在線網站選出200句生活用語,採用閩南語、客家語、國語、原住民、英語五種語言對譯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自己母語的同時也能了解其它方言。馬祖福州語被列其它本土語言目錄之下。
馬祖縣的「馬祖閩東(福州)話日常生活常用辭彙」在線網頁分為人、空間、交通、身體、自然等29類歸納小學階段常用的1000句常用福州話基本辭彙,以供學生課外自學,在家裡與親友交流時使用。
馬祖縣的「國小常用語1000句」 在線網頁按照小學一到六年級的不同福州話學習主題,列出福州日常用語,包括「布置學習角」、「保護環境」、「尊重長輩」等等,供學校開展主題活動時使用。
上述教材與詞語庫都可以在「連江縣本土教育資源網」 http://www.study.matsu.edu.tw/language/index.htm)上獲得。
措施二:開展母語教學
馬祖的小學福州話教學分為課堂教學與課下活動兩大類。
課堂教學是小學生每周依據縣政府頒布教材的上一節福州話課。在紀錄片《北風馬祖》里,北竿島塘歧村陳老師的福州話課不只是學習方言,還融入祭祀、辦酒、迎神等生活習俗,成為馬祖當地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之地。
課下活動是以福州話為主題舉辦的包羅萬象、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在這裡略舉一二。
母語日
2001年,馬祖縣鄉土語言教學推廣小組將每周六及周日定義為「家庭母語日」,鼓勵小朋友周末回到家裡跟長輩講說福州話。 2007年起,馬祖縣將2月21日「世界母語日」列為重點活動之一,通過福州話戲劇、朗誦、歌曲表演比賽等活潑多樣的形式激發小朋友對福州的熱愛之情。2012年的 「世界母語日」恰好在元宵節之後,縣政府要求各校 「采分日漸進式」辦理活動,包括:學習臨水夫人、扛乩、送喜等傳統詞語、實地踏訪參與擺暝、鼓板等傳統活動、在學校正式活動中適時使用福州話並在課間時段經常性播放福州話歌曲。
競賽
馬祖當地小學舉辦了各種各樣的福州話比賽活動。 母語中心推動學校――中正國小每年都會舉辦福州話演講比賽,每年6月的音樂節也有也有「母語組曲」的表演,每周三、周四早上還安排福州話小小播音員朗誦福州話歌謠,並配合開展有獎徵答活動。一次,馬祖舉辦了校際母語戲劇比賽,人數最少、位置最偏遠的東引國小渡海參賽拔得頭籌。從2010年起,馬祖縣文化局每年都以家庭為單位舉辦福州話趣味競賽,抽到詞語或單句卡片的民眾,要比手劃腳的表演讓家人用福州話說出答案。
夏令營
台灣省桃園市的馬祖地區移民高達5萬人,比居住在馬祖地區的民眾還多。從2014年起,桃園市教育局在馬祖縣教育局協助下,每年暑期舉辦「福州話夏令營」,祖籍馬祖的小學五年級以上的小朋友們可以通過自由報名的方式回馬祖參加四天三夜的夏令營活動,進行「跨海進行沉浸式母語教學」,透過學習「我是馬祖人」等福州歌曲、參與魚面、老酒等製作過程,延續馬祖下一代對學習福州話的興趣熱情。
措施三:營造傳承環境
近十幾年來,馬祖縣政府、語言學者、在地媒體、地方教育工作者各盡其責、群策群力,營造出一個支持說福州話、鼓勵講福州話、自豪說福州話的友善環境,對當地母語教育助益良多。
語音、語義與本字的保存工程
為了讓具有馬祖特色的福州話的得以記錄、保存與發展,能夠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馬祖縣政府於2009年開始實施「馬祖福州語辭典的編纂與數字化」計劃,由當地民俗語言專家與高校語言學者共同分期推進,全方位搜集福州話的基本辭彙與具馬祖特色的特殊用語,通過字音標註、例句書寫等方式以形成全面、系統、詳細、嚴謹的數字語音資料庫,供民眾在線查詢、使用、推廣。
其中,針對福州語書寫存在的方言本字「難找」、「難讀」、「難懂」的問題,讓一般民眾都能使用馬祖福州話辭典,馬祖縣政府立項研發 「馬祖福州語本字檢索系統」軟體,收錄3000 多個常用辭彙,透過字形、字音、字義檢索功能,讓民眾能方便查閱與使用福州語本字,提高用福州話進行記述書寫的能力。由於該項目工程浩大,目前還持續進行中。
與此同時,專門針對馬祖地區福州話的學術研究也在持續開展中,主要成果包括;《馬祖連江縣閩東話的語音和辭彙》(張屏生,2000),《馬祖地區方言初探》(林金焱,2002),《馬祖俗諺析論》(陳志高,2008),《馬祖福州話注音符號理論與實踐》(陳儀宇,2012)。
童謠、文學與歌曲創作
為了實現福州話的生活化、大眾化與普及化,馬祖近年來開展大量福州話文學藝術的的記錄與創作。
在童謠方面,馬祖縣2005年出版了第一本馬祖童謠選集《月光光》,《馬祖列島記續篇》(林金焱,2002)、《馬祖連江縣閩東話的語音與辭彙》(張屏生,2000)、《馬祖童謠研究─以 2001至2003 採集為例》(黃英琴,2004)也收錄不少童謠。
在詩歌散文方面,馬祖近年來用福州話進行不少文學創作,2008年台教育部門舉辦首屆《用咱的母語寫咱的文學》比賽,特邀馬祖閩東語以觀摩者身份參賽,評選出了五篇獲獎作品;2010年馬祖母語工作坊在陳高志博士的指導下,著重學慣用福州話進行詩歌與散文創作,數十篇佳作入選《連江縣誌·語言志》(陳高志,2014)。
「鼎片、鐵鍋曲灶前,像是厝裡的魔術師。麵糊由鍋邊輕輕倒下,依嬤最出名的鼎邊糊就著眉頭前;依媽的甘包、白丸都是著鼎灶裡變出來;冬天的馬祖風霜會寒人,每蜀個囡囝手指尾、腳掌指、耳都是凍疙,炭燒好「蜀下」拍碎去倒火籠缽底,把冷霜凍的棉被烘暖,今晡有蜀暝好眠;古底爸嬭沒閒教囝,暝晡著灶邊乞倪囝洗臉、洗手,嘴邊都是好好交代囡囝著有家道,待人做事計著有禮貌,做倪囝的著靜靜聽,也著記定定。
福州語散文――黃英琴《舊厝的土灶》,2008」
在歌曲方面,馬祖縣從2007年起連續多年舉辦福州話歌詞歌曲徵集活動,當年以「海上桃花源」題,08年以「海上詩路」為主題,09年還發行首張福州語歌曲CD。馬祖雅韻合唱團因演唱福州話歌曲而著稱,近年來以福州語歌曲參加多場國際音樂會,2017年8月台北國際音樂節繫上演唱了「馬祖酒歌」、「謝天」以及「承當」等三首福州語歌曲。
媒體與網路資源
傳播普及福州話是馬祖媒體與網站的重要內容之一。
《馬祖日報》(http://www.matsu-news.gov.tw/)即時發布與福州話有關各類新聞,包括舉辦福州話比賽、開展福州話文藝創作、發布福州話學習app等,還不斷發表社會呼籲傳承發揚福州話。
「馬祖之聲」網站(http://matsu-voice.idv.tw/)開闢語音專欄,邀請陳儀宇教授教說福州話,「讓在地、旅台的鄉親子弟與大人都能按部就班的學習、重溫母語的感受!」。
台灣大學文學博士、馬祖福州話教材的編寫者陳高志老師開設了「攀講馬祖」網站(https://voiceofmatsu.tw/),開設馬祖方言專欄,發表「無豬犬也刣」、 「馬祖方言《說字解文》:說『歠』(啜)」等多篇文章。
兩位在生活在本島、祖籍在馬祖的年輕人在「臉譜網」以他們外婆「劉金姐姐」的名號開設一個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iujinjiejie/ ),專門播放他們自己拍攝的「劉金姐姐」講福州話的視頻。
「愛鄉愛土」才是母語真義
儘管馬祖地區近十年來積極開展福州話教育,但是閩東(福州話)方言在台灣地區仍屬於少數弱勢語言、政治地位遠遜於閩南語、客家語以及原住民語。
台當局於1993年撥款開始編寫鄉土語言教材,13種52冊語言教材中並不包括福州語。
《馬祖地區推行國語與母語教育問題之研究》(陳瑜,2007)一文稱,「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目前國內(台灣)許多官員、學者、民眾大部分都不知道原來馬祖地區的母語是福州話。在一些政策刊物、研究論文、報告、數據上,都獨缺馬祖的母語─福州話」。
《馬祖日報》2016年9月15日發表社論稱,越來越多的馬祖旅台(祖籍馬祖、成長在本島)第二代、第三代只會說台語,卻不會說馬祖話。
陳高志博士2017年4月6月在台文化部門舉辦的「語言發展法之研究與規劃」公聽會上發言稱,目前馬祖方言是非常弱勢的方言之一,很多人不知道馬祖的母語是福州方言。
「國語(普通話)」已經在馬祖普及,福州話在本島又幾乎沒有使用空間的語言,馬祖小朋友學習福州話有什麼現實意義呢?
事實上,近幾年台灣母語教育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因為實用性不強而遭到忽視。一些教師與學生家長認為,中小學應加強國語、英語等主流語言課程學習,才能讓學生在升學與就業路上拔得頭籌,母語方言教學只會徒增課業負擔、壓縮主科學習,無法讓學生在全球經濟競爭中贏得先機。2014年,台教育部門有意推動高中必修課納入母語方言課程,卻因上述反對聲浪而遭到擱置。
對於「為什麼要學福州話」,馬祖方言工作者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馬祖地區推行國語與母語教育問題之研究》一文中,時任馬祖鄉土語言教材的編輯委員張秀玲從實用性的角度指出,學習福州語有三大用處,一是了解自己在地特有傳統文化;二是能夠與祖輩進行溝通,享受天倫之樂;三是能夠和對岸福州地區使用福州話約六百萬人口展開交流。
陳高志博士在台文化部門的聽證會上則從語言平權的角度指出,任何一類方言,不論使用人口多寡,都值得被尊重、應該被保留,都擁有與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相同的平等權利。「制定國家語言政策的時候,不應該以人口多寡或是族群大小來做考慮,語言是文化最核心的位置,如果語言丟掉,代表這個族群的文化也一併消失,對感情之認同、族群間的尊重、溝通是相當不利的。」
保護少數民族或少數人的權利使其免於被歧視和侵害,是國際法的重要內容,語言權就是其中的權利之一。
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1966)第27條,「在那些存在著人種的、宗教的或語言的少數人的國家中,不得否認這種少數人同他們的集團中的其他成員共同享有自己的文化、信奉和實行自己的宗教或使用自己的語言的權利。」
二戰以後,越來越多的第三世界國家的宗教、文化、語言、主體意識與身份認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而陷入不斷被邊緣化的危險境地。
如何挽救瀕危語言、確保語言多樣性問題開始被國際社會所重視,對於少數語言的態度也由消極的「不得否認」進一步提升到「積極捍衛」少數群體的使用自己語言的權利。
聯合國大會1992年通過《在民族或族裔、宗教和語言上屬於少數群體的人的權利宣言》第四條規定,「各國應採取適當措施,在可能的情況下,使屬於少數群體的人有充分的機會學習其母語或在教學中使用母語」。
因此,確保少數的語言權利就是在上延續一段人類歷史的生命,延續一類少數群體的生命,延續一種獨特文化的生命力。
對於個人而言,身處於一個尊重方言、鼓勵母語的環境之下,有利於構建對自我的身份認同,對他人的身份尊重,創造一個「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和諧環境。
西方學者 Walker.A ( Applied Sociology of Language: Vernacular Languages and Education, in Peter Trudgill, ed. Applied Sociolinguistics.London: Academic Press,1984)指出,學習方言能夠讓學生對自己的族群文化產生光榮感,去除主流社會強加的污名感,提升族群語言的聲望。
西方學者Cummins(Bilingualism in Education: Aspects of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Longman,1986)指出,母語與通用語的雙語教育讓學生覺得自己的母語與文化得到全然的肯定,將有助於學生自尊心與自信心的建立。
可見,學習方言,是了解自己成長的這片土地與人民最直接的方法,從洋溢著生活熱情、滲透著歷史傳承、維繫著骨肉親情的方言中,為自己,為家人、為家鄉而感到自豪驕傲。
尊重他人的方言,也是尊重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讓個人能夠以既堅持自我,又包容多元的心態來面對世界不同文化的衝撞交流。
《台灣鄉土語言政策沿革的後殖民特色與展望》一文(陳淑華,2009)則指出,通過本土方言教育「讓每一位孩子都正視到族群文化差異的事實,讓學生接觸並欣賞不同族群文化的機會,進而培養相互尊重、包容、容忍異己的態度。在眾聲喧嘩中,進行多聲的會話交流與溝通,才能讓不同文化之間特色與價值彼此相互尊重、溝通會話、共存共榮」 。
馬祖鄉親,是台灣地區唯一一處沿襲福州百年歷史文化傳統的少數族群,又是福州地區唯一一處與祖國大陸分離六十的骨肉同胞。
與台灣本島、大陸福州既有相通又有相異的馬祖文化,正是靠著馬祖福州語復甦進程而被銘記,被傳承,被發展。
與馬祖一衣帶水的福州,能不能從馬祖福州話復甦的過程中得到一些啟示呢?
本文撰寫過程中獲得公眾號「榕腔」團隊成員的大力協助,在此深表感謝;指出的一些不足之處因時間有限來不及修改,在此也深表歉意。
參考書目
1、《連江縣誌·語言志》,陳高志,台置連江縣政府出版,2014年。
2、《馬祖地區推行國語與母語教育問題之研究》,陳瑜,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96級歷史組專題研究論文,2007年。
3、《台灣語言政策變遷分析――語言人權的觀點》,張學謙,台東大學人文學報(台灣省)第三卷第一期,時間待查。
4、《台灣鄉土語言政策沿革的後殖民特色與展望》,陳淑華,教育學志(台灣)第二十一期,2009年5月。
5、《二戰後台灣語言政策研究(1945--2006)》,熊南京,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6、《語言權利研究》,肖建飛,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推薦閱讀:
※為什麼遼寧口音與黑、吉兩省相比相差那麼多?
※有哪些搞笑的方言視頻?
※南京方言詞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或歷史淵源?
※廣東話為什麼這麼難學?
※粵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口字旁的自創字?它們都有本字對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