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成長訪談錄·滴滴賴俊宇

今天的訪談對象很特殊,是滴滴定價策略方向的產品經理賴俊宇。與用戶產品經理不同,定價策略需要縝密的思維方法、豐富的學識,同時也不能漏掉對用戶的體察和認知。在這些方面,賴俊宇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供大家參考。

本文 5000 余字,信息量大,建議細嚼慢咽。

:第一個問題 「簡單介紹下你的產品經歷?」

俊宇

我經歷比較簡單:

最開始接觸產品經理這個名詞應該是大二。當時一個關係比較好的學姐拿到了騰訊的 offer。通過和學姐溝通其工作的內容,發現產品經理有個非常對我性格的特點:每天面臨的挑戰都不一樣。我是一個樂見挑戰的人,而在一個充滿挑戰+快速迭代的環境下,能激發我最大的工作熱情。於是當時便開始逐步去了解和認識產品經理這份工作。

14 年被當時的老闆一句「在其他地方你都可可以學到如何做一個產品,但只有淘寶你可以真正的學到怎麼運作一門生意」所激勵,選擇在淘寶當產品經理,逐步去了解平台,了解商業。

再然後就是 17 年回答了俞老師在 PMCAFF 的提問,來到了滴滴,目前負責定價和城際拼車兩塊業務。

:「那你覺得你在淘寶達到學到怎麼運作一門生意的目的了嗎?」

俊宇

「生意」是個很大的話題,自然不敢說自己了解到了其真正的內核。

對於生意而言,淘寶提供的是非常豐富的輸入,你有機會接觸很多厲害的商人,厲害的商業模式,但真正的「生意知識」更多靠這之間的觀察和領悟。

比如為何很多商家會在多個 SKU 的情況下,把最想主打的商品放在商品詳情頁的第二位而不是第一位?再比如為何很多手機廠商要限定最低零售價?(零售商賣的多他不是賺的更多麼?)?再比如在小米 MIX2 搜索出來的價格一完全樣的情況下,為何還會有不少人選擇非官方旗艦店購買?如果能抽象出這部分現象背後的內核,那麼便可以逐步去理解很多東西。

其實我最近倒覺得「生意」和「產品」其實有很多想通的地方,本質上的目標都是在研究創造價值——包括感知價值和主觀價值。講究理解客觀規律及洞悉主觀的人性。

不少好的商業模式實質上就是對人性理解的具象詮釋:比如對於 K12 教育,本質上就是一個關於「注意力」的生意,老師的 PPT 做的花哨些,課堂互動多一些,本質都是想要在爭奪學生的注意力。而這點上,學而思的模式就更徹底——邀請家長在教師後面旁聽。這招很絕:你的家長如果在你背後聽課,那麼你上課的注意力肯定是有保障的。而如果你同學的家長在後面上課,那麼他是不敢和你上課聊天,玩耍的。「注意力」的確保自然可以保證學習質量的提升,進而實現很好的「提分率」和「續班率」,實現比較好的商業突破。(所以學而思的母公司好未來為何最近市值超過新東方了)

: 那從一個你認為「可以認知生意」的平台,跳槽到似乎交易模式很單一的滴滴,是怎麼考慮的?

俊宇

我還是比較認可俞老師說的:「經歷」,「思考」,「閱讀」(廣義的閱讀,包括讀書和與人溝通,我理解是輸入)三者的最短板的會決定「經驗」增長的速度。

我覺得阿里最大的好處是「閱讀」量非常大。但到了一定程度後,因為經歷及思考的局限性,「閱讀」帶來的邊際收益已經比較局限。

當時回答俞老師問題後,PMCAFF 的獵頭來問過我職業選擇的意向,問我做選擇時會考慮什麼維度。我回答比較在乎公司的成長速度和產品氛圍。實際上也就是豐富的經歷(高成長的公司經歷肯定不少),和思考能力的提升(我理解的產品氛圍的其中一個核心便是深度思考)。

事實上,滴滴目前看來也確實很符合當時選擇的預期:

1)經歷上:公司的成長速度非常快,有很多可以嘗試和探索的空間。更重要的是這裡有很多允許去「試錯」的機會(借這裡一個廣告位,說一聲謝謝老闆),你可以把腦中的很多思路通過實驗去沉澱為真正意義的「用戶理解」

2)思考上:滴滴整體的思考氛圍真的不錯,一個最具像的體現便是需求評審時,更多的時間是要去去陳述清楚為什麼做這件事情,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由來。之前前同事有問我滴滴的產品經理感覺怎麼樣?我開玩笑的說:別的不敢說,但受俞老師的影響,至少這裡的產品經理桌上都有《思考,快與慢》和《微觀經濟學原理》,思考時會更有體系。

: 怎麼定義思考會更有體系?能舉兩個例子嗎?

俊宇

我理解的思考體系是:了解背景—洞察—發散—權衡—作出選擇的過程。

重點講下洞察-發散-權衡:

A.洞察:洞察產品需要解決的真正的價值點是什麼?

比如城際拼車,我們猜測用戶在跨城出行時,選擇門到門的拼車可能會有以下幾個增量價值:

1.【總時間更快】:省去去高鐵大巴站轉車候車的時間

2.【乘坐體驗更舒服】:不要去車站,可以門到門直達

3.【更省錢】:省去轉車去高鐵大巴站的錢

於是我們花了不少時間去界定用戶最認可的價值是什麼:我們便做了個比較巧妙的A/B測,發現錨定省時間用戶轉化率提升10%(相對值),強調體驗沒變化,強調省錢轉化率反而下降了4%。

而根據上述 A/B 測的實驗,我們還可以下一步的場景推演:

1)用戶大部分用戶過去去車站是坐公共交通去的:因為如果他是打車往返車站,那麼他一定認可省錢的價值。但現在鉚釘省錢轉化率還下降了。

2)省去轉車候車時間是用戶最在乎的:如果採用公共交通前往車站,那麼轉車的時間會很久。這點從錨定時間的用戶轉化率大幅提升也可以看出

3)主流用戶能接受的黑車價格是高於30小於70(不考慮同行競爭):再往前推理一層便可得到這個結論: 公交往返車站+大巴費用<= 用戶願付金額 <快車往返車站+大巴費用

當然,這還是個很粗粒度的價格,考慮競品定價等因素實際的價格實際可能是30-60也不一定。這裡不展開。

B.發散:實現某個價值點,我們怎樣想出更多的方法。

對於發散性這點,我比較喜歡的思路是「肢解」問題。比如在淘寶幾乎每個運營都會用到的思考方式:GMV=UV * 客單價 * 轉化率

肢解後很多思考思路便會清晰很多,想的點也會更全面。比如拆解後,發現 GMV 可以通過 UV 的提升來解決。那麼圍繞 UV 我們或許可以做:1)發廣告(這是最直覺能想到的) 2)資源置換(我給你一定的端內流量,但是你在地鐵投的線下廣告必須要帶上我的 LOGO ) 3)開拓新的細分市場,消費分級 等等。

肢解問題也有些慣用的套路:

【問題公式化】:如 GMV =客單價*轉化率*UV

【問題流程化】:如接單前-行程中-行程後

【人群分層】:男人市場,女人市場,小孩市場,老人市場

當然,以上說的,肯定不是「思維發散的一招鮮」,但當你思路閉塞時,嘗試把問題拆解成更小的「元問題」,也許就會有新的思路。

C.權衡:如何在不完美中做選擇

複雜的產品往往意味著有很多需要權衡和取捨的地方。比如某個獎勵為了高的ROI,你可能要設置比較高的門檻。但門檻一高就會導致每天都有很多司機「被傷害」(抱著希望來,帶著失望走),那麼這個我們該傾向於高 ROI 還是傾向於司機的體驗及感受?再比如如果要將獎勵做的效率更高,那麼對司機對行為限制就會越精細,但是過多過精細的獎勵規則會導致司機可能看不懂,如何在司機理解力與效率之間做權衡?

不少權衡的選擇之間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只有價值導向的不同。在權衡中其實可以不斷敦促自己去思考產品更本質的價值導向。

:你講了很多案例,那在你過去經歷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個?

俊宇

如果說自己在不斷進步,那麼印象最深,感覺相對更複雜的的,肯定是當前正在做的項目。

定價上我們就舉一個小例子:如何解決司機抱怨滴滴抽成高的問題?

很多人可能會直接的說降低抽成比例,但實際上如果大家上網查下就會知道,滴滴去年也沒有盈利——意味著我們都補貼回去了。

這個問題為了不給pr同學添加工作量,恕我不能直接回答,但我可以間接的做些思路的介紹:

1)問題的洞察:為什麼會感覺「稅負」很高?司機感知稅負的核心關鍵點在哪?

拆解這個的思路可以類比到國家層面的稅和福利的抱怨。首先需要輸入的一個前提是:目前中國是財政赤字的。

然後帶著這個前提我們到知乎,公眾號上去看下人們對稅和福利的看法,你會發現人們既對稅不滿,覺得稅太高了;然後也對福利不滿,覺得各種福利太少了。仔細分析下人們拆解的思路及其背後的主觀感知和客觀感知,你便會對「稅負」高這個話題有新的理解。

2)問題發散:我們有哪些方法可以減少司機的「稅負」感知?

實在抱歉,我依然不能直接說滴滴的例子。但我們可以看下以下這些問題。

稅收的根本目的是什麼?為何歐洲的稅收占 GDP 的比例要這麼高,而中國占 GDP 的比重相對較低?(這個我非常認同經濟學家李俊慧的一個說法,稅收高低沒有好壞之分,主要看政府是否能比市場做的更有比較優勢,如果有,稅收越高越好)為了實現這個根本目的還有哪些方法?美國為何在財政赤字的時候他可以減稅?中國在財政赤字的前提下為何要談提高個稅起征點?

3)權衡:從不同的思考出發點羅列出所有的解法後,接下來便是根據我們認為的司乘價值觀去判斷不同方案的優缺點,做選擇,做實驗,做平衡。這個過程有時候很折磨,因為從你會發現,在當前我們對司機,乘客的理解程度下,還是不能比較好的判斷哪個思考的出發點更正確。這時候就需要有一定的魄力去做選擇和承擔試錯的成本。

: 談到這個,我想到一個很典型的問題,就是很多同學其實並沒有接觸你說的這種值得鑽研的課題的機會。你覺得他們在不夠好的環境下應該怎樣去成長呢?

俊宇

剛剛面試完一個同學,和其交流到類似的話題:如果你對生活敏感,那麼光生活中的知識便夠大多數人學很久。比如我們剛說的例子,為何蘋果剛上市時,大家售價一致的情況下,為何依然有很多人會選擇非蘋果官方旗艦店去購買?

你點開商品詳情頁變可以看到,雖然產品還是那個產品,但商品已經不是那個商品。天貓店,淘寶店在同樣的價格下,其額外的服務會有明顯的差異(比如當時官方旗艦店要2-3天發貨,而某淘寶店可以馬上發貨贈品要比官方旗艦店更好。)競爭永遠存在,當人們淡化了價格上的競爭,那麼非價格的競爭便會加劇。

如果你願意再去查下資料,你甚至會發現這樣的話題其實很早就已經有人討論過:從1911年的dr miles的最低零售價限制案例到2007年的Leegin案,本質上都是在陳述這個市場機制的理解。

總結來說,便是覺察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微」,深究思考其背後的本質。

「見微知著」我理解也是一個可以不斷暗示自己去訓練的能力:比較常用的一個方法便是復盤自我心流:比如我經常會復盤自己很多下意識的選擇,去總結自己是如何受到影響的。比如上次去北大買學生證聽課,他告訴我租卡50,買卡70.我居然毫不猶豫的就做出來選擇。後來複盤發現自己中了錨定效應的坑,如果他只給我買卡70這樣一個選擇,那麼我就會陷入為何是70?能不能便宜些這樣的糾結。而有了錨定我的決策就快了很多。

:說到觀察生活,有什麼技巧和方法可以分享給大家的嗎?

俊宇: 我理解如果聚焦在「觀察」這個環節,那麼應該沒有固定的方法。更主要的是好奇心和熱情。

重要的其實不是觀察,而是觀察後的思考與專題性「總結」。也就是剛提到的見微知著:復盤心流—抽象觀點or帶入過去認知的觀點。這樣便可以不斷的完善自我的認知。

:已經聊了不少了。能不能說說對新人產品經理的建議?

俊宇

1.注重細節但不要限於細節。

做產品時打磨細節是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所謂的打磨產品便是在方向初步確定的情況下,不斷的接受外部輸入和進行自我批判調整產品細節的過程。

而打磨細節,不斷去思考怎麼做才是當前認知下的最好選擇,有時比單純的想一個全新的idea更能成長——因為打磨想法對產品思維的鍛煉頻次更高。

但需要注意的是思考時不要一開始就扎入細節。產品的打磨本質上是為了做出認知範圍內最好的選擇。但限於細節後有時視角會變窄,長期的視角及產品的全局會有時看不清。

所以建議大家在做產品時先跳出細節,將業務的主邏輯及關鍵抓手抽象出來詮釋清晰。然後再就單點抓手極致的打磨。

2.觀察和成為你的用戶。

同理心是產品經理一個很重要的內核。我對同理心的理解是能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

但這裡的「用戶的角度」,其實指的是「你心裡的用戶的角度」。同理心特彆強的人確實能做到一鍵切換「用戶視角」,並能清晰的知道我和「用戶」在身體,心理上的區別。

但同理心特彆強的人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其實更多的需要觀察和成為「用戶」。

比如我有次看到我媽媽的手機各種各樣的推送特別多。我感覺可能在數量極大的三四線人群並沒有「管理推送」的習慣。(猜測可能占整個互聯網人口的30%-50%)

於是我在那段時間打開了幾乎所有應用的推功能。去感受在推送極多,內容極其同質,人極其麻木的情況下,什麼樣的話術和信息可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3.找一個複雜度高的產品。

複雜度高的產品最明顯的特徵便是很難有完美的選擇,一定會有某些取捨。而這過程中對思維的全面性成長會很大。

在這裡,就想給大家推薦一個複雜度高的崗位——滴滴定價產品經理。

崗位職責:

1.你的定價模式每天將影響數千萬訂單:作為「可能」是全球最大的自有定價權的商業模式,你的定價模式創新每天將影響數千萬的美好出行。

2.希望你不要理解為這是在做定價後台:微觀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每一個合理的價格背後其實都隱含著大量的人性和稀缺。希望你不要低估了這背後的空間,將定價產品等同於定價後台配置項的產品經理(歡迎你面試時和我聊聊你對定價模式的一些想法)

3.希望你有一定的同理心:我們認為價格分為主觀價格和客觀價格,希望你有一定的同理心,將客觀的價格以正確的主觀表達與用戶傳達。(最近大家都討論滴滴大數據殺熟,就是個典型的我們客觀沒做啥,但某些表達沒做好的坑)

4.這裡你將有機會做最大型的社會學,經濟學實驗:我們希望你在已知的信息里能判斷出最優的解法,但更多的我們會支持你去探索更多未知的信息。你將會真金白銀的參與,設計一個又一個經濟學及社會學實驗。

職位要求:

1.至少了解一點經濟學,最好還能了解點行為經濟學

2.皮實,大膽,邏輯清晰,有一定同理心

3.有過「多邊市場」的工作經歷優先

簡歷請發 laijunyu@didichuxing.com

:哈哈,順便已經把慣例會貼的廣告自己貼完了。那麼感謝俊宇,我們今天就聊到這。

END

(讚賞金會用來贊助劉飛與賴俊宇未來的某次加班夜宵。)


推薦閱讀:

給這位媽媽點贊!
從0到1成為產品經理
Feed內容定位與趨勢是什麼?
產品經理需要一點人文修養,從《細細的紅線》說起
自學和培訓哪個好

TAG:產品經理 | 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