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青年的兵荒馬亂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的地方。」(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這是萊昂納德·科恩(Leonard Cohen)的一句經典歌詞,曾被許多文藝青年視若箴言,藉以表達自我的孤傲與非凡。科恩素有「搖滾界的拜倫」之稱,詩歌般的樂曲讓他獲得「文青」的頭銜,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總在深思的寂寞靈魂,散播著與眾不同的低吟。彷彿,這才是文藝青年的真實面貌,站在遠離紅塵世俗的高台,俯瞰眾生,播撒希望的種子,一切都與生活無關,而與夢想相連。

混跡文學圈多年,我曾幻想成為一名文藝青年,像我的同學那樣,身著麻布衣服,背著帆布包,穿過幽靜的青石板街道,走進熟悉的咖啡廳,坐在大大的落地窗前,沉浸在落日的餘暉中,一邊翻動著書頁,一邊咀嚼著孤獨。然而,現實總與理想背道而馳,生活的磨礪催促我早早地披上了普通青年的外衣,也享受著普通的實惠:熱愛自拍,享受關注,沉迷北上廣的繁華,關注健身減肥,貪圖自助餐的豐盛,喜歡用團購省錢,然後堅韌不拔地膚淺。可是,偶一為之的文藝似種子一般,一旦落入心靈的沃土,便會瘋狂生長。

於是,我們在現代社交平台上找到了無數的「同路人」:他們節衣縮食只為買一套山本耀司的衣服,卻對設計理論一無所知;他們覺得「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於是打著窮游的幌子一路「賣身」去西藏;他們認為「我們生來就是孤獨」,然後蜷縮在自己的小世界狂歡;他們在地鐵上看書卻在工作時玩手機,將每個假期浪費在人潮湧動的景點,還要一本正經地教導別人「身體和心靈總要有一個在路上」......你可以為他們貼上「偽文青」的標籤,然後肆無忌憚地鄙視他們的無知與虛假,卻掩不住你對他們的妒忌和嚮往,也攔不住他們在文藝道路上顛簸前進的腳步。

文藝的浪潮源遠流長,20世紀80年代,一群年輕人用美學設計生活,用文學設計未來,自豪地標榜為「文青」。90年代以後,隨著網路的盛行,網友衍生出各自對文藝青年的主觀論述,使之逐漸淪為具有嘲諷性質的詞語。

文藝的浪潮源遠流長,20世紀80年代,一群年輕人用美學設計生活,用文學設計未來,自豪地標榜為「文青」。90年代以後,隨著網路的盛行,網友衍生出各自對文藝青年的主觀論述,使之逐漸淪為具有嘲諷性質的詞語。

「光是活著,就用進了全部力氣」算是文藝青年的真實寫照,而並非無病呻吟。他們心懷理想,目標遠大,卻沒什麼賺錢能力。相較於野心勃勃的創業青年,文青們沒有什麼商業敏感度,也不懂什麼生財之道,更無心在勾心鬥角的利益博弈中浪費時間,只得艱難地謀生。掘棄用財富的多寡定義人生的法則,他們以自己的思維方式而驕傲。倘若你看不起文青的窮,那沒關係,窮的確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特質。可是,如果你看不起文青的窮卻崇尚著當紅明星讀書說話的「文藝范兒」,附和著商界大佬看畫展、鑒古董的「有品位」,那麼,你就是標準的「嫌貧愛富」,你的評價也並不值得別人在意。

聽著黑膠唱片,手握咖啡,45度仰望星空,防止淚水低落,每個文藝青年都沉浸在情懷不能自拔。那些散落在書本扉頁的句子、閃動在電影末尾的鏡頭、迴旋在街角的旋律時時刻刻觸動著他們的淚點。亦如蔣方舟曾在《文藝青年」是如何被妖魔化的》引用尹麗川的話:「那天晚上,我得以獨坐的半個小時,真正哭。並沒有什麼事情讓我傷感,包括我自己現在的命。我只是在想『乾淨』。我哭得並不傷心,也不需要哭下去好讓自己和別人感動。我只是在流淚,一直流淚,並感覺自己略微強大了一點,模糊地接近了一些乾淨的東西。」

於是,在忍受創業青年的金錢鄙夷之後,他們又遭到了知識青年的排斥。知識青年嚴謹認真地對待每個理論,系統地探究著詞語的起源和話語的發展,甚至可以用一天一夜來解釋「語言」和「言語」的區別,試圖用科學而非藝術定義自己的領域。他們沒有心思流淚,不會無故感傷,只是一門心思佔據著學術期刊的陣地,攫取著文學創作的資源,粗暴地對待弱小無助的文青們,開始了一場又一場的放逐。

攜著書籍,拾起畫筆,奏起音符,文藝青年們躲進了豆瓣、北京798園區之類的「避難所」。在這些地方,他們藏匿自己的真實身份,享受著藝術的酷炫、小眾的獨特和生活的浪漫,抵禦著普通青年的世俗煩惱、二逼青年的傻頭傻腦以及憤怒青年的暴跳如雷。他們一定是世界上最無害的群體,一簞食,一瓢飲,身處陋巷而不堪其憂,深陷困苦而不改其樂。

攜著書籍,拾起畫筆,奏起音符,文藝青年們躲進了豆瓣、北京798園區之類的「避難所」。在這些地方,他們藏匿自己的真實身份,享受著藝術的酷炫、小眾的獨特和生活的浪漫,抵禦著普通青年的世俗煩惱、二逼青年的傻頭傻腦以及憤怒青年的暴跳如雷。他們一定是世界上最無害的群體,一簞食,一瓢飲,身處陋巷而不堪其憂,深陷困苦而不改其樂。

我想,這就是文藝青年,追逐藝術,蔑視金錢,用理想謀生活,用心靈看世界,浪漫詩意又簡單地存在著。

最後的最後,如果你要問我,如何成為一名真正的文藝青年?我想可以改編茨威格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一段話:

毫無閱歷,毫無準備……

我一頭栽進我的命運,就像跌進一個深淵……

從那一秒鐘起,我的心裡就只有一件事——就是文藝地生活,至死不渝……


推薦閱讀:

基本文藝概念——【文學特徵】
嘿,老闆!來杯冰焦瑪【縫紉隨筆】
你聽過這些文藝但不矯情的句子嗎?
基本理論概念——【文學】
撒貝南一句「媽媽的夢想是什麼?」為何能觸動萬千網友淚點?

TAG:文藝 | 文學 | 文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