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記者的台灣之旅:換個角度看台灣
從深圳皇崗口岸過關,轉道香港機場,十二點在香港機場起飛,到達台北機場的時候是下午兩點多。從機場出來,坐上橙色的士,駛向台北市區。
台北初印象:有些小失望
天空有些灰暗,下著蒙蒙小雨,越過原野,駛過高架,逐漸接近市區。當的士告訴我們已經到市區了,我還表示質疑,再三問:「確定是到市區了嗎?」的士司機再三跟我確認說「是」,我才確定了到台北市區無疑,話落不久,的士司機就告訴我們:「到酒店了」。其實後來知道,我們所住的酒店也是在市區比較中心的位置。同行的另一位夥伴,在酒店門口苦著臉說:「我現在就想回深圳。」
灰暗的天空,配上略顯陳舊的建築,初到台北,有種蕭瑟的感覺,馬路和街道缺少一種蓬勃的力量,台北經濟蕭條果然是實情,我們對台北有些失望。來台北之前,我曾估計台北會比香港差一些,但差這麼多,我是沒想到的。
第一印象,台北的整體感覺不如國內許多二線城市,缺少那種熱騰騰向上的力量和感覺。
然而呆上幾天,我對台北的印象有了很多的改變。
台灣VS香港
雖然經濟這些年大不如從前,但台灣畢竟曾經富裕過,而且在對中華文化的傳承上沒有經歷過國內「文化大革命階段」的文化斷層,所以台灣對中文傳統文化的繼承十分徹底,感覺和我們如此相似,似乎從未離開過。
所以到過台灣之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台灣遲早要回來,就是因為他們跟我們實在太像,同根同源的感覺太強烈。那裡的大街小巷,那裡人們的思維方式,那裡的文化,都同我們太像太像,像到割捨不開。而我的第一感覺就是熟悉感,這裡的一切,似乎很快就能熟悉起來。呆上兩三天,就找到自己人的感覺。
這與我初到香港時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
我第一次去香港是2002年。那時去香港辦證還頗費周章,不像現在這麼便捷。歷時三個月,我才辦好赴港通行證。
我來深圳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某香港的百年老報工作,當時深圳網路部還是一無所有,我跟第一位老闆--一位香港女博士,我們從桌椅板凳開始,將深圳辦公室一點一滴打造起來,共同經歷過很多艱苦歲月,積累比較好的感情,她與我們長輩的年齡相若。她頗喜歡我的一些網頁設計作品,覺得我是個有靈氣和悟性的女孩子,所以當她因故離開我們單位回到香港震雄基金會做秘書長後,很希望能繼續為她做些事情,因此邀請我去香港遊玩,不僅安排了我的一切吃住行,到港後更專門安排員工陪我遊玩香港,了解香港。那時,我初步感受到了香港人的友善,他們也會非常真心和真誠地對待她認為值得的人。我也覺得自己是個頗有貴人運的人,常常遇到一些幫助自己的人。
我與那個陪同的人盡量用普通話同我溝通,那時我還不大聽得懂粵語,她還笑說「要跟我學普通話。」
饒是如此,初到香港,坐在地鐵里,走在馬路上,我還是有種恍然到國外的感覺。雖然這裡的人跟我們長的一樣,但不同的交通規則,粵語夾雜英語的語言環境,還有各種難以理解的地名,比如:羅便臣道,軒尼詩道,哦,這個還算熟悉點,因為有軒尼詩酒。整體的語言環境、人文環境,感覺是完全陌生的。香港也有中華文化的影子和印記,比如一些老字號店鋪,但大部分已經西化,尤其是生活習慣和思維模式,與我們差異太大。
我舉個小小的例子。就在這個香港女老總離開我們單位時,與北京新來的老總有個工作交接的過程,離別會議上,北京老總客氣的說:「現在請XX博士(我前任領導,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博士,我們平時都以某博士相稱)給大家說兩句」,我前任領導認真地說:「兩句可能不夠,我大概需要說二十句左右。」
你看,香港人的思維是簡單直線的,一是一二是二,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小例子,還有很多不同。也因為如此,香港很多人與內地人打交道是有些找不著北的。
當然,香港人的認真同樣表現在做事情上,我接觸的港人做事情都非常認真細緻,每一件事都盡量做到極致,當然,也有人說現在的香港年輕人已經不這樣了;與做事相對應的是香港的老闆,常常不會有太遠的規劃,多數是賺些錢就走的思維。
這是後來與香港接觸增多,慢慢發現的。
那時對香港的感覺就是像出國了,內心是有些緊張的,再加上香港節奏特別快,城市空間十分緊湊,整體有種擠壓的感覺。
當然,實際到香港後,與來自電視上的香港印象也是大相徑庭的,看香港電影「古惑仔」時,以為香港治安很差,到處都是黑社會,實際到香港之後,發現香港忙碌而有序,社會治安非常好。那時深圳治安反而差,背包總要背前面,就那樣還時不時被偷,初到深圳的幾年,手機、錢包、電腦都被偷過,手機壽命基本沒有超過半年的。
香港乾淨,安全,然而呆幾天,感覺人的精神始終是緊張的,因為一切都太不熟悉,規則太不同,所以回到深圳時,我大大鬆了一口氣。
儘管現在對香港已經非常熟悉,但還是能感覺到香港文化與我們的不同之處頗多。
就台灣與香港相比,香港的男生女生打扮方面更小家碧玉,相對樸實些,而香港年輕人打扮就顯得時髦和新潮許多,氣質上的國際范兒頗為明顯,香港國際化程度更高,有很多女孩子是混血兒,最出名的就是李嘉欣了,所以頗為漂亮,那種漂亮是讓人感到驚艷的美,既時髦又美麗氣質又好。
而且,香港給人有一定的距離感,感覺上的距離感。
而台灣是熟悉的,熟悉到有點像久別重逢的朋友。所以第一次去台灣,精神就是鬆弛的。台灣與大陸略為不同的是,台灣人說話的口音。
台北的人文環境
在台北,除了熟悉的感覺,還發現台北良好的人文環境。
對一個城市最初步的人文印象來自於城市的的士司機,景點的文化講解員,還有城市整齊有序的規劃,以及路上遇到的普通陌生人。
先說說台北的的士司機。一口台灣腔的的士司機,個個都是聊天高手,至少我們接觸的是這樣。台北的士司機不像北京的士司機那麼貧,他們講話像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讓人十分舒適。通常說不上幾句,他就知道我們是來自國內、深圳,於是他們跟我們談兩岸關係,表示對大陸的友好,跟我們聊他們祖先是國內哪裡的,台灣人的祖上以福建和廣東居多,他們對大陸地理情況的了解超過我的想像,中國的主要城市、各個省份他們說起來如數家珍,因為他們在地理課中都曾經學過。想必蔣介石雖然丟了祖國大陸,但始終天天管轄區域的群眾也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
我們所接觸的幾個的士司機,有講國共打仗的事情,有講台灣政治並大罵蔡英文是個雜種(中日混交),也有的談國內情況或者回答我們的問題,比如台灣的物價、房價、退休金情況等。比如台灣很多的士司機的收入在兩三萬台幣之間,而且很多的士司機是退休後再開的士,基本上有兩份收入,日子過得倒也自在。
有不少人曾經到過大陸,也會說大陸現在的年輕人很優秀,看上去對大陸的了解挺正向。記得以前有位台灣專家說大陸人還吃不起茶葉蛋,我們初以為台灣人對大陸不了解,但實際交談發現,他們對大陸的了解其實並不少。想想也是,這些年他們接觸這麼多大陸遊客,就從遊客身上,也應該了解不少大陸的情況了。
台灣女人給我印象也很深刻。她們不管多大年紀,說話都很溫言細語,不急不緩,氣質也十分有親和力,永遠都給人小女生的感覺,不管她們實際年齡多大。這種恬淡的氣質,也許是幾代人積累的結果吧,不浮躁,安安靜靜。
台灣群眾給我的感覺,總體跟電視上台灣政客浮誇的行為截然相反,群眾是淡然而平和的。
從陽明山回酒店的地鐵上,我對著車窗拍照,有位中年女人問我是不是大陸來的,因為看到我在拍照,所以猜測我是遊客,然後很自然地跟我聊起大陸,說她們每年都會跟團來大陸旅遊,對很多地名,她說起來就像講家裡的事情一樣,熟悉而自然,她到過的大陸城市,甚至比我還多。
在台灣《商業周刊》舉辦的圓桌論壇上,認識一位台灣的媒體同行,她曾被派駐上海工作十年,口音中竟然沒有台灣腔。他們是當日活動主辦方,邀請了國內很多企業家上台演講,包括彩生活CEO唐學斌、車亨家執行長夏軍、京東副總裁等,台下的台灣企業家與台上的大陸企業家互動時,氣氛十分融洽。
當我說起對台灣的感受,她很開心,覺得我能對台灣有比較客觀的評價和認知。她說:「我認識的其他國內同行,他們都把台灣說得很差,說台灣還不如國內的二線城市。」
我說:「雖然從繁華程度上乍一看,確實不如國內二線城市,但台灣畢竟國際化程度高,在人文環境、城市規劃設計和軟環境方面做得都挺好,畢竟是曾經的亞洲四小龍嘛。」
這也是我對台灣的真實感受,看一個城市,就跟看一個人一樣,外表很重要,但也要慢慢體會一下他的內涵不是嗎?而且隨著歲月增長,越來越覺得一個地方的人文環境更重要,小到居住的社區、大到一個城市,人文環境都好過硬體環境。試問你願意住在一個周邊都是大學教授、乾淨而陳舊一點的社區里,還是願意住在一個設施現代、但周圍都是爆發戶的樓宇中?
就城市而言,硬體環境固然重要,但有跟你相融合的人文環境,更重要。
台灣的城市規劃現在看來依然有其先進之處,比如斑馬線上,有人行通道和自行車通道兩條線路;很多臨街的鋪面前的走廊上是有頂棚的,這樣的好處就是夏天逛街不怕啥,雨天逛街不怕淋,從美觀度上看也許不是十分漂亮,但卻覺得十分實用,尤其一些小巷子里,這樣的格局頗有種浪漫的味道,這種街區的規劃模式跟澳門很像,我去澳門時,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一點。
台灣的高鐵便當:詮釋了 「物美價廉」
台灣高鐵給我的印象也特別深刻,一是高鐵便當很好吃,二是價格合理,一份便當100台幣,摺合人民幣20多點(這個也是台灣當地人推薦了我們才知道的),三是高鐵座位的設計。
要知道,台灣如今經濟雖然不景氣,但物價可不低。的士費比深圳更貴,通常市區打車,十多分鐘的車程要200多台幣,摺合人民幣四十多塊;普通快餐店,一碗面的價格大約摺合人民幣30-50之間;台北到高雄的高鐵,大約2小時車程需要1490台幣,折人民幣323元。
而在人口集中度很高的高鐵上,能有性價比高又美味的便當提供,實在是很幸福的事。但這個便當只能在站台上買,而且供應時間與一日三餐的時間同步,中午11點-1點,晚餐供應時間不記得了,所以不在吃飯時間坐車就體驗不到便當的美味了。我們做火車到花蓮時,就買了這個便當,坐在火車上美美吃了一頓,感覺十分幸福。
台灣最便宜的就是日本的各類護膚品和化妝品,有專營日本化妝品的連鎖店鋪,比如「日葯本鋪」,各類日本護膚品和彩妝一應俱全,價格不貴,幾十到三四百元之間不等,品質也都過得去,大概是最值得購物的品類了。深圳離香港較近,所以在購物方面,台灣對深圳遊客沒有太多吸引力,護膚品大概是去台灣最值得購買的產品了,其它就是台灣的水果了,好吃,但不好帶。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一句,台灣受日本影響頗大,很多路牌、標誌都有中文、英文、日文三種指引,因為《辛丑條約》簽訂之後,日本曾統治台灣50年,這期間,台灣被植入許多日本文化,這也是台灣跟日本比較親近的原因。
後來一個的士司機告訴我,其實日本文化來源於中國,這點日本已經承認了,唐朝時期日本派很多使者到中原來學習我們的漢文化,以至於日本文化跟我們中國文化如此接近,很多東西雙方都容易接受。
除了便當,台灣高鐵的座位票設置也很人性化。我坐台北到高雄的高鐵時,有兩種票可以買,一種是普通票,固定時間和座位的;一種是自由票,一天內的任何時間都可以坐,自由票指定幾節車廂,位置可以自有選擇。
從高雄返台北時,我1:50去買票,買的是自由票,最後居然趕上兩點的火車,當時一看時間緊張,慌慌張張要進站,其中一個工作人員看到我在奔跑,主動叫住我,給我指引正確的通道和站台。氣喘吁吁坐定後,心裡頗覺溫暖貼心。
因為人少,台灣高鐵站並無嘈雜之感。
台灣總人口2500萬左右,總面積卻有36000多平方公里。對比下深圳,人口差不多,深圳面積卻只有將近2000平方公里,可想而知台灣的人口密度,深圳的十八分之一。
台灣的這些景點,你們也可以來看看
在台北,我們逛了台北的故宮博物院、仕林公館、陽明山等標誌性景點,也逛了鼎鼎大名的西門町、士林夜市,以及台灣最大的書店--誠品書店等,像個台灣本地人一樣,深入體驗當地生活。
在逛台北景點時,我們發現台北景區的講解員很多是五六十歲的中年婦女,並不是像國內景點,多是二十多歲的年輕女孩。同樣的,這些中年婦女講解員說話也是娓娓動聽,神態和強調都有很強的少女感,並無中年人的油膩和世俗感,她們講解的專業而投入。在仕林公館景區,做講解和引導的多是五六十歲的阿姨,其中一位講解員告訴我們她是退休後被聘為講解員的,經過培訓考試之後才上崗。
仕林公館就是蔣介石和宋美齡到台北之後生活的地方。
這裡整體不算大,除去外面的花園草坪,就是一棟兩層的小樓,樓下是接待外賓和談論政事的地方,設有餐廳、會客廳等;樓上是兩人生活、看書、家庭用餐的地方,整個建築中西合璧,既有西式的落地窗,又有中式的圓形帶花窗欞,搭配十分和諧自然。傢具也是中西合璧,既有線條簡潔的歐式傢具,也有繁雜細膩的中式雕花,大多都是深棗紅色,整體看上去簡單考究,絕對談不上奢華。
起居室中有家人孩子們的照片,值得一提的是,蔣介石是個大孝子,樓下會客大廳和樓上廳堂里,都掛著他母親的照片,而宋美齡母親的照片,只在二樓牆壁上懸掛。
看上去,二人的晚年生活挺和諧幸福,蔣介石雖然丟了江山,但有知心愛人陪伴終老,也算有得有失吧。
台北博物院全部四層,放了許多寶貝,瓷器、玉器、字畫等,因為看不懂,所以匆匆走了一遍。雖然並不懂,但到了台北還是要來台北博物院打個卡,代表到此一行。在這裡倒是見識了一些古代書法的優秀作品,畫作部分有燈光突出顯示方便欣賞,對我一個門外漢來說,那些書法作品所用的畫紙驚到我了。這些著名的書法家,他們用的畫紙不僅紙張質量考究,其上面的花紋圖案也十分精緻細膩,應該在當時價格不菲。所以要說炫富,古代人還更高一籌,炫的不顯山不露水,道行不深都看不出來。
陽明山是台北郊區的一個旅遊景點,距離台北市區大概二十公里,是台北人周末遊玩的一個去處,有點像深圳的筆架山。西門町像深圳的東門,是台北年輕人逛街的去處,同樣是人頭攢動。
忠孝東路這條路要說說,我最早知道這個地名是在台灣的歌曲《忠孝東路走九遍》,所以到了台北之後決計要去看看,滿足自己小時候的一個情結吧。
來了之後倒也不虛此行,順便還逛了誠品書店的台北總店,他們同屬台北最繁華的CBD商圈,也是台北樓價最高的地段,建築在造型、燈光打造上都極具特色,能夠真正展示台北的繁華和大都市風采。高檔寫字樓、百貨公司等均聚集於此,知名的奢侈品專賣店在台北的落腳點也位於此處,還有熟悉的崇光百貨。夜晚十分,忠孝東路周圍華燈初上,夜色璀璨,書寫著台北昔日的繁華和榮光。
花蓮:一個浪漫的世外桃源
另一個值得說說的地方是花蓮。花蓮縣在整個台灣不算髮達,我們在花蓮只呆了一天,所以對花蓮了解甚少。但就這一天時間,卻給我留下頗深印象。在這裡我們參觀了台灣最大的慈善組織--慈濟會的靜思堂和精舍,後來我知道這裡的坐標是花蓮縣新城鄉。靜思精舍周圍是農田,背後是一座山脈,早上起來,村舍寧靜,田野整齊,一道陽光披在山脈上像是一道金光,整體給人一種奇異的美,讓人覺得煩惱頓消。似乎很多縣城,都有這種世外桃源般的所在。
到達花蓮的當晚我們住在一家民宿,民宿主人是一對夫婦,他們自住和客人在一棟樓里。給我印象深刻的一是這對夫婦的性格,二是民宿的內部裝飾。這裡的男主人開朗健談,說話口吻輕快,身材均稱的像二十多的青年,整體給人感覺是年輕有活力,很像電影《夏日么么茶》里的男主角,稱呼所有年齡的女人都是「小女生」,十分紳士范兒。而女主人身材嬌小玲瓏,說話聲音溫柔甜美,頭髮是時髦的波浪線披肩發。屋內的陳設頗是日式風格,桌椅凳子都是實木定製,刷上藍色、棗紅色等不同顏色的油漆,牆壁上掛著搭配和諧的裝飾品,樓梯轉角處放了一台大大的鋼琴,住宿客人可以在這裡彈上一曲。在這個周圍都是農田的園區,卻矗立這樣一個充滿藝術風情的民宿,有這樣一對像電視中男女主角的民宿老闆和老闆娘,當時給我的感覺是十分奇特而與眾不同的,有種無法表達的浪漫之感。
後來一聊才知道這對夫妻已經退休了,他們展現出的年輕晴朗的狀態和體態,實在很令我詫異。大約是在這個充滿靈性的地方,他們也吸收了日月之精華、天地之靈氣吧。
在花蓮的時間雖然只有一個晚上和一個白天,但這裡的人、事和風景,都給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記。
台灣結語:打斷骨頭連著筋
我們在台灣的全部時間只有五天,行程安排疏密有度。總體而言,這次台灣之行,讓我近距離地接觸和了解台灣,「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帶著探索的心態,用一個媒體人的視角驗證網上各種關於台灣或準確或不準確的說法,這是與國內其它城市不一樣的旅遊體驗。
這篇文章並不是介紹台灣的某些景點,這些景點到處都可以檢索到,景點是固定的、沒有感情的,而我想表達的是一種感覺上的東西。同樣的景點,因為不同的軟環境,因為遇到不同的人,會帶來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而這次台灣之行,從剛落地時的失望,到慢慢體會台灣的優秀之處,看法粗淺而不全面,但都是對台灣的真實感受。台灣經濟目前不景氣是客觀事實,但這個地方畢竟曾經富裕過,曾經做過「亞洲四小龍」,所以,他們依然有其值得推崇和驕傲的地方。
台灣給我的整體感覺是生活節奏沒那麼快,人們安靜不浮躁,謙讓有禮貌,比較守規矩(當然,這也許是個人的感受)。後來那個媒體同行告訴我,這是因為台灣和日本的統治者對民眾奴化教育的結果,所以這兩個地方的群眾看上去比較溫順有禮貌,有相似之處。當然,日本是日本國,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台灣的摩托車牌上寫的是:「台灣省.xxx」。
單從硬體看,台灣現在的確不如國內一個二線城市,然而它的國際化屬性是國內二線城市不具備的,再加上在這種國際化氛圍下浸染出的氣質和具有一定國際化視野的公民,這是台灣的優勢。在這一點上,台灣與香港很像,都被外邦統治過,都曾經寄養過別人家,因此都國際化,因而都在一個彈丸之地上,打造出很多紅遍兩岸三地的國際明星、國際級企業家和國際化電影電視產品。
所以,他們的影響力比大陸一個二線城市要大的多。
當然,也有不好的地方,他們曾經被別國文化深刻地影響過,所以跟自己親爹親媽之間反而生出一些嫌隙,但這種同根同生、血水交融的客觀現實不可改變。
台灣跟我們太像,像到是一個人的左右手的關係,所以終究應該還是會回歸。
畢竟,打斷骨頭連著筋!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小眼睛看深港(ID:gangao5858)
推薦閱讀:
※馬上春節,推薦一組去台灣的國慶票,國內多地1600含稅往返台北/高雄
※台灣11天自由行
TAG:台灣自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