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太平洋戰爭(二十六)緬甸戰役很邪門(中)

  •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轉載必究
  • 圖片來源谷歌地圖,看個意思就行

之前寫到1942年3月8日仰光失陷,並不是我不想展開寫,進攻仰光的日軍第214聯隊一共死了一百三十多人,如果英軍沒坦克可能造成的死傷會更少一些,諷刺的是,執行包抄任務的日軍遇上了正在撤退的英國坦克,被打的比主攻部隊還要慘,這也說明英軍在執行撤退任務的時候,戰鬥力還是很強的。

緬甸都府完了蛋,主力部隊正往北撤,後援部隊還沒上來,面對這個難得的窗口期,飯田得到了緬甸的「皇協軍」-緬甸獨立軍的幫助,分路控制緬甸南部的交通要衝,主力向東吁(toungoo也叫東瓜,同古等)方向有限推進。沒有特別大動作的原因很簡單,飯田也在等援軍。3月24日開始,飯田的援軍來了,日軍第十八,五十六師團陸續從南部和泰緬鐵路運抵緬甸。

這個第十八師團戰鬥力強一些,從1937年開始就在中國戰場作戰,從上海一直打到廣州。原本是個四單位(下轄2旅團4步兵聯隊為主力)師團,其中第35旅團的第124聯隊等被旅團長川口清健拉走給大本營當直轄部隊去,少了一塊。五十六師團是新編的,之前寫過其中第146聯隊等被分撥出去,組成由指揮官坂口靜夫指揮的坂口支隊參加了對荷屬東印度的入侵,現在又回歸了原建制,一塊沒少。

第十五集團軍現在已經不是偏師洋落,而是一支主力為11個步兵聯隊,4個炮兵聯隊,6個工兵聯隊,兩個戰車聯隊等,兵力在八萬五千人以上的強大武裝力量。

日軍忙著增兵,國軍忙著趕路,英國人忙著幹嘛呢?忙著完犢子。邱吉爾在得知仰光失守後十分悲觀,認為仰光失守意味著緬甸完蛋,接下來的戰鬥就是雨季到來之前和日本人的競賽。什麼競賽呢?賽跑。3月19日韋維爾上將致電邱吉爾也表達了同樣的想法,目前,英軍啥啥都缺,也無心戀戰,中國軍隊戰鬥力堪憂。他認為如果日軍推進攻勢,緬甸北部沒有辦法長期防守。

之後的事實簡單敘述就是聯軍分東中西三路防守(英軍主要負責撤退),三路全部被日軍擊破,緬甸全境和雲南部分地區被日軍佔領,盟軍大失敗。

有悲觀過度的就有樂觀過度的,1942年3月31日,國軍遠征軍制定了計劃,這個計劃第一條基本方針就是以殲滅敵人(日軍)之目的進行決戰。以狙擊兵團使敵人消耗後,以固守兵團將敵吸引至xx附近,待其膠著以機動兵團予以攻擊,將敵包夾在xx附近殲滅之。

思路是好思路,方針也是好方針,問題是貫徹方針的是國軍。這時是1942年3月底,也就是北平、天津、上海、南京、青島、濟南、太原、廈門、武漢、廣州、南昌等重要城市和東南沿海幾乎全部重要港口都落入敵手的時間點,除了在廣西和湖南有效遏制日軍使其撤退之外,我找不到既不傷害民族感情,又能形容客觀事實的說法來形容國軍的戰鬥力,比十萬遠征軍多得多的國軍在國內主場都……算了不分析了。

國軍遠征軍第五、第六軍主力六個師和第六十六軍一部(新編第三十八師)已經在緬甸北部部署,其餘兩個師在中緬邊境當作預備隊,先頭部隊第二〇〇師東吁並與日軍交戰,這也是日軍進攻緬北的前哨戰。

「中國遠征軍第5軍第200師全體官兵與敵鏖戰12個晝夜,以犧牲800餘人為代價,打退了日軍20多次衝鋒,殲滅日軍4000多人,俘敵400多人。日軍先後出動兩個師團,付出慘重代價僅得到一座空城。因此,同古保衛戰的成果是巨大的,它是日本南進擴張以來所遭受的最頑強的抵抗……」

以上是《中國遠征軍史》原文照抄。

日軍4400人以上的死傷俘是什麼概念呢?進攻東吁的日軍有第五十五師團的112、143步兵聯隊主力和第五十六師團參謀長帶領的的第56搜索聯隊(共計4中隊1小隊,400多人),總兵力不過一萬,結合之後的史實,在國軍看來這幾支傷亡近半的日軍部隊又北上進攻了航空距離300和450公里以上要地,打的還一直是追擊和進攻戰,難不成日軍步兵能夠無視傷亡有絲分裂不成?

但是這並不完全是吹牛,二〇〇師在東吁一戰確實讓日軍兵鋒受挫,甚至一度改變了作戰計劃。讓我們把時間拉回3月8日仰光失守後。

我們之前說,日軍進攻緬甸是比較慎重的,一開始想試探一下,發現進攻順利就一直往前推,這才到了仰光。第十五雖然寫作軍但其實算是集團軍司令官飯田和他的參謀們非常清楚自己的實力和面對的狀況,不斷打電報要援軍的同時開始盤算之後怎麼走。1942年3月15日,決定在仁安羌(yenangyaung)-密鐵拉(meiktila,又稱梅克提拉等)-東枝(taungyi又稱棠吉等)一線做文章。也就是這一天,英國的斯利姆正式到任,著手指揮撤退。這我講不明白還是一會畫個圖吧。

日軍的進攻分三個方向,西邊以第三十三師團為主,目標仁安羌,中路以第五十五和後繼的第十八師團為主,目標密鐵拉,東邊以第五十六師團為主,目標東枝。與此同時,國軍第五、第六軍一部正在向南和向西移動,以大城市和公路、鐵路要衝為據點駐紮。

瞎做的,很不精確,大概是這樣。。。

中路的日軍第五十五師團一部從南往北走,3月15日發現了20多輛英軍坦克和大約5000英軍撤退,17日發現1000多英軍,19日渡河時被中國軍隊伏擊,等到20日交戰過後,發現正面的敵人是國軍二〇〇師598團。又過了兩天,112聯隊推進到離東吁十幾公里處時發現了大量工事和復廓陣地,東吁保衛戰正式打響。

防守的是戴安瀾指揮下的國軍二〇〇師(下轄598、599、600團)和部分軍屬部隊,這個二〇〇師隸屬於杜聿明的第五軍指揮,實打實是國軍精銳,曾在1939年與友鄰部隊一道在崑崙關戰役擊敗日軍,另一支參與過崑崙關戰役的新編第二十二師也在廖耀湘的率領下由曼德勒向南前進以策應友軍。

東吁是一座有城牆和護城河的城市,城郭的長寬都在兩公里以上,西北邊是火車站和飛機場,東邊是蜿蜒的錫當河(sittang river也稱西當,錫唐河等),再往東就是森林和高地。接下來,二〇〇師依託工事和地形殊死防禦,屢挫日軍,擊毀坦克裝甲車各兩輛(在日方記錄里,整個北緬甸只損失一輛裝甲車,坦克倒是損失的不少)。

3月24日,日軍以143聯隊一方面沿鐵路線向西北攻佔了機場,逼迫國軍收縮防禦,另一方面降低了主陣地的攻擊頻率,等待重炮到位。3月26日112聯隊開始總攻擊,143聯隊一部分繼續向北直到南陽車站構築工事,另一部分從西面參與攻擊。第二天,第56搜索聯隊加入戰場,隨後渡過錫當河夜襲國軍陣地,企圖切斷二〇〇師後路,第五飛行集團的輕轟炸機也對城區進行了轟炸。

為解東吁之圍,廖耀湘指揮的新二十二師持續進攻南陽車站,多次受挫後,於3月29日在坦克的支援下佔領車站。

這個時候,東吁已經三面被圍,日軍不斷從南邊增加兵力,先前希望在東吁打殲滅戰的計劃顯然已經無法實施。隨著日軍包圍圈的縮小,二〇〇師在3月29日晚向東北突圍,因為計劃周詳掩護得力,全師全部撤退成功,不但一個傷員都沒有落下,還把繳獲的二十多輛自行車推走了。日軍於第二天進入沒有守軍的東吁,宣布戰役結束。二〇〇師損失2349人(死1907+傷442)。

畫的不精確,大家看個意思

「當面敵人為重慶軍第二〇〇師。其戰志始終十分高昂,尤其退卻收容部隊直到最後仍固守陣地抵抗到最後一刻,堪稱值得敬佩之敵人,軍司令官飯田中將等對其勇氣讚佩不已。」這是日方對於二〇〇師的評價。

客觀來說,東吁之戰在整個二戰中分量其實很低,放到緬甸戰場上也是一次普通防禦失敗的戰役,國軍輸得比這慘的戰役多了去,為啥花這麼多時間掰扯這場仗呢?

其實東吁就是二戰中國戰場的一個縮影,我們管中窺豹瞎分析一下。國軍構築陣地靜態防禦,日軍以步兵為核心在擲彈筒、步兵炮和飛機(也許有)的掩護下正面進攻、側翼包抄,國軍投入有限的機動部隊解圍,一旦防線被突破或者被機動或裝甲部隊迂迴,國軍會放棄陣地後撤。這種打法從營連級一直可以放大到整個戰役,差別無非是擲彈筒換成重炮,轟炸機的數量增加而已。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大抵是這樣淪陷的。

東吁的二〇〇師裝備和訓練水平相對好,抵擋住多次進攻沒有出現崩潰,尤其是撤退時的井然有序尤為難得,最最重要的是支援的新二十二師執行命令堅決,沒有保存實力作壁上觀,給日軍相當大的壓力。第三是國軍雖然一度籌備反攻,但高級指揮官最後沒有做出與戰場實際情況相悖的判斷,該撤就撤。這些種種因素加起來構成了東吁雖然失守,卻沒有太早造成多米諾骨牌一樣的持續惡劣影響的原因,另外還有一條原因是交通,我們之後再聊。

花開三朵,表完了一枝,再來說說西路的戰事。和中路的五十五師團一路向北不同,第三十三師團在仰光先是癱著不走,等待從中國戰場調來的後續部隊,一直到3月25日才開始北進。兵法有云:分進合擊。三十三師團兵分兩路,一路以215聯隊為基幹,在伊洛瓦底江西岸,主力在伊洛瓦底江東岸的大陸上前進,目標仁安羌。

在查閱相關書籍時我買了一本《仁安羌解圍戰考》,這是本十分專業的書,寫得特別好,從搜集分析材料到還原整個戰役的經過,材料里哪些記述可靠,哪些記述不可靠,都有非常到位的分析,推薦大家看一看。

專業的寫得特別好,不代表業餘的就不能寫,貓有貓道狗有狗道,我這個業餘的也湊湊熱鬧,寫一寫在國內知名度相當大的仁安羌戰役:1942年4月17日到19日,國軍新三十八師在仁安羌解救了因為跑得慢被包圍的幾千英軍順利撤退,寫完了。

對,寫完了。

我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有個人因為身中數十刀躺在重症監護室,伸出手對醫生說:剛才多虧我反應快,不然小拇指就被砍掉了。仁安羌的勝利就是躲過一劫的小拇指,局部小勝利,整體大失敗(緬甸淪陷)。再放大一點,緬甸戰場是亞洲太平洋戰場中比較次要的一個戰場,亞太戰場在整個二戰中又是相對次要的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主要的戰場是蘇德戰場)。

我覺得看一場戰役得把這場戰役在整個戰爭中的位置搞明白,同時正確認識整體和局部的關係才有得聊。別說緬甸,就是中國全境淪陷,美國這邊太平洋艦隊撂挑子了,陸軍的戰略轟炸也不搞了,原子彈也不扔了?蘇聯這邊遠東戰役不打了,華西列夫斯基、馬林諾夫斯基和梅列茨科夫哥仨元帥牌牌一扔回家喝酒去了?可能嗎?不可能!屈辱嗎?當然屈辱!

放下情緒冷靜分析,仁安羌戰役怎麼名氣會這麼大呢?答案十分心酸,因為仁安羌有可能是遠征軍第一路唯一一次可以稱為勝利的戰役。在茫茫多的失敗中,突然出現了這麼一次成功,就是難能可貴的。

繼續那剛才那個被砍的舉例子,反過頭來真正應該分析的,是這個人身上這幾十刀里對要害傷害最重的那幾刀是怎麼砍的,有沒有方法避免,如果避免不了怎麼止損,無法止損的話後續怎麼治療。最深的那幾刀就是緬甸東部的失敗,講到這裡,不得不搬出遠征軍的頭頭-約瑟夫史迪威。

東邊的失敗最要命,我們下回再說


推薦閱讀:

二戰:瓜島爭奪戰(七十)「換血」行動
二戰時的奇葩武器裝備有哪些?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起因是什麼?
不忍直視的真相:二戰中的神風特工隊很多不是日本人
1908年德國使用的是什麼槍?

TAG:歷史 | 太平洋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