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的歷史(總匯):10000字,看懂2000年猶太史
不少關注這個專題的人都會有一個同樣的心聲,「王元祺,你就是個坑子」、「更新慢,慢到都快被埋了」,所以,每每我想找一個時間坐下來原創一些歸總的文字,心裡都異常不安,每次都是誠惶誠恐,因為想寫多點,卻被各種瑣事打斷(我是後市場工作人員,與歷史基本沒關係,寫這個純憑愛好);寫少了又感覺對不起大家,今天終於要緊牙冠,決定「挑燈夜戰」稍微寫一篇相對較長的匯總,以「衛星掃視地球表面」的視角,歸總猶太人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到公元132至135年的『巴爾·科赫巴起義』前的一些故事。
(註:本文參見一篇名為『猶太教案』的小論文,感謝原作者為我搭建了一條主線)
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到公元132至135年大體可以分成兩段:其分界線是始於公元前586年並延續70年左右的『巴比倫之囚』,這段時期我們稱為『囚虜時代』,它是古代猶太文明、猶太歷史的具有分水嶺意義的大事件,對世界歷史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巴比倫之囚』為界,之前的猶太歷史主要是猶太文明的形成時期,使得猶太文明的某些特徵初步形成並確立,而之後的猶太歷史,直至第一次羅馬—猶太戰爭,在猶太史領域被稱為『第二聖殿時代』。
『巴爾·科赫巴起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視為第二聖殿時代的餘音。這段時期充滿激動人心並極具戲劇性的場景:「安條克四世」發動的第一場宗教迫害;「馬加比家族」光復聖殿並創建哈斯蒙尼王朝;羅馬人的到來;「大希律」的統治;以及公元70年耶路撒冷聖殿被羅馬人摧毀。
這段時期充滿引人注目的創新,這些新的機構、制度和觀念對猶太歷史的影響從當時一直延續至今:『聖經』成為正典書籍;學習聖書的觀念;公共祈禱;會堂;死者復活並隨後受到獎賞與懲罰的末世觀念;世俗學者階層興起並挑戰祭司權威。聖殿被毀後,拉比聖賢重新確立了猶太文明,在這種作為宗教和社會樣式的猶太文明中,沒有聖殿或國土;新的家園乃是文獻——聖書的文獻以及拉比對聖書進行評註的文獻,即『密西拿』以及對『密西拿』所作的評註。這一「攜帶型家園」、「書本式的宗教」伴隨著猶太人走過了隨後1900多年的流浪生涯。
其實歷史與地理兩門學科密不可分,特別是對「考古學」而言,那麼就讓我們先來看看「古以色列人」所處地理位置——「迦南」,其的西南是「埃及」,東北和東方是「美索不達米亞」,許多偉大文明和強大國家從這裡產生。以色列人的領土在兩大強權之間構成了某種地理橋樑。因此,古代猶太的歷史大部分是與這些相互敵對的強權鬥爭的歷史。在其「重要」的鄰居衰弱或被佔領的時候,猶太人的王國就比較強勢;而當這些鄰居強大而且彼此緊張對立之時,在這個或那個強鄰的庇護下,猶太人的王國可以享有某種中度的繁榮,但它也捲入到強鄰的競爭之中。當猶太人的王國在兩大強權中找錯了庇護者的時候,它便遭受滅頂之災。最後,這樣的地理位置也是文化交流的中心。
而當我們來要去研究『巴比倫之囚』之前的猶太歷史時『聖經』成為了建構這段歷史最重要的史料。根據『聖經』的記載,猶太民族的起源「亞伯拉罕」。各古老民族的歷史大都以傳說開始,但卻沒有一個民族將自己的開端追溯到某個個人,特別是一個普通人。這個普通人的特別之處在於其思想的變化和他採取的奇特的遷徙行動,他的遷徙是從富庶的兩河地區到貧瘠的迦南地,這種反常行為體現的是『一神觀』對多神世界的決裂,是人與獨一神立『約』。
「亞伯拉罕」祖孫三代:「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生活在迦南的時期,被稱為『族長時代』。這三代人中,惟有雅各子孫眾多,共12個兒子。根據猶太傳說,他們構成了猶太『十二支派』的主幹。雅各因與神角力獲得了『以色列』的名字。『聖經』中以此稱呼猶太人,表明他們是雅各的子孫。(「猶太人的歷史」第一章和第二章部分的主要內容)
接下來,由於饑荒,雅各及其家族遷往「埃及」,並在那裡繁衍生息成為大民族。後來,他們受到法老迫害,成為奴隸。為了擺脫奴役,獲得自由,他們在「摩西」的帶領下出埃及,開始返回「應許之地」的歷程,其間猶太民族意識加強,以一神思想為基礎的猶太宗教思想出現,「摩西」在西奈山接受神諭,從上帝手中取得『十誡』法版。猶太文化核心部分的「雙托拉」傳統認為猶太教的成為法和口傳律法均是「摩西」在西奈山上從上帝那裡獲得的。(「猶太人的歷史」第二、三章的內容)
出埃及後,聖經中的猶太歷史進入「士師時代」。所謂士師,就是以色列人在迦南定居時對支派(部落)首領的稱呼。士師一次希伯來文含義是「審判者」,平時是百姓的法官。戰時則是部落或部落聯盟的軍事首領。士師的故事也很多,比如大力士參孫。(「猶太人的歷史」第四章的部分內容)
以上是聖經的闡釋。從歷史學的角度出發,「以色列人」的先祖大約出現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這時,數波被稱為「西閃米特人」的半游牧民族向「美索不達米亞」和「迦南」遷移。他們應該是「亞蘭人」與「以色列人」共同的祖先。「亞蘭人」定居於迦南的北部(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敘利亞東部),而以色列人則定居於「迦南」南部(大致相當於今天的以色列)。這些移民與土著迦南人在族群上具有相關性,他們採用了土著迦南人的語言和文化。
在士師時代,猶太人受到的主要挑戰來自所謂「海上民族」的侵擾,這些入侵者中,「非利士人」(Philistine)造成的麻煩最大,因為他們掌握煉鐵術和戰車。而今天「巴勒斯坦」(Palestine)一詞就源於「非利士人」。「古以色列人」的對「非利士人」入侵的回應是創立君主制,這使得他們能以更加協調的方式進行戰鬥。由此以色列的歷史進入『統一王國時代』。統一王國時代有三位王:「掃羅」、「大衛」和「所羅門」。
其中,「大衛王」對猶太民族的影響是深遠的。他統治最突出的特點在於集權:他統一以色列全境後,首先攻取了「耶布斯人」盤踞的『耶路撒冷』,將其作為王國首都,拓展、加固首都城防,提高其在全國的地位,使政令集中;宗教方面,耶路撒冷成為全國性的宗教中心,既加強了民族凝聚力,也避免了宗教中心與政治中心爭權的危險;他設立百官,健全政府機構,在新征服的地方委派國家官吏,諸王子被賦予特權,用以增強王族的勢力;他控制了宗教的管理權,設祭司長職位,但又將其列入廷臣之內,實際上是置教權於王權之下;他強化軍事機器,擴充軍備;以謀略掃除了掃羅王室的後裔,同時又安撫北方諸支派;他確立了王位繼承的原則,將王權順利的傳給了兒子「所羅門」。
「所羅門」王最大的貢獻在於建造了猶太教的『第一聖殿』,並通過發展貿易使其王國達到鼎盛。「所羅門」之後,以色列人的王國分裂成兩個:
北部的國家叫『以色列』,定都「撒瑪利亞」,公元前721年被亞述滅亡;
南部的國家『猶大』,國都是「耶路撒冷」,公元前586年亡於新巴比倫,開始了前面說過的『巴比倫之囚』的時代。
以上是「巴比倫之囚」之前的歷史概況,這一時期,猶太人的「一神宗教論」逐步發展起來。關於『獨一神』、『特選子民』和『應許之地』的觀念已經開始形成。根據猶太傳統,『西奈山受十誡的事件』使以色列人聖化為上帝的特選子民,而且賦予了他們遵守上帝特殊誡命的義務。這些義務包括守安息日、割禮、猶太飲食法等等,後來還包括向聖殿繳納聖殿稅及其獨特的聖殿崇拜,正是這些宗教觀念和實踐,使得猶太民族在古代世界獨具一格。而這些獨特性歸結起來,就是『一神宗教』傳統。
從思想層面看,古以色列人崇拜的神是獨一無二的神,除他之外,別無他神,他全知全能,公正仁慈,無形無像,這些具體到現實層面,使一神教具有非偶像崇拜的特徵。上帝不僅創造了時空和人,同時也創立了物質世界的規律和精神倫理世界的法則。時空的被造進而形成了『線性直進的時間觀念』,世界從創世開始走向末世;不再是循環和輪迴,這樣每個生命也都被賦予了獨特的價值。之後的猶太經典『塔木德』中曾言:
無論誰毀滅了一條生命,『聖經』便視其為毀掉了整個世界;無論誰拯救了一條生命,『聖經』便視其為拯救了整個世界。
(無獨有偶,佛教也有類似的話:一花一世界,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巴比倫之囚』是猶太民族獨特的歷史經歷,他使得猶太子民們不由扣心自問:
為何上帝允許猶太人屈從於外邦人?為何上帝不保護他的子民?為什麼是外邦人而不是猶太人贏得了世間的權力?
先知「耶利米」為此提供了答案。這位先知曾警告耶路撒冷的居民:他們對「巴比倫王」的叛亂就是對上帝的叛亂,先知主張投降。「尼布甲尼撒」攻擊聖城是在執行上帝的旨意,猶太人由於他們的罪惡而註定失敗;「尼布甲尼撒」只是上帝用來懲罰他們的違約犯罪的工具。(著名的「上帝之鞭」說法由來)然而,上帝賦予巴比倫人的統治權只是暫時的;在預定的一段時間之後(70年),巴比倫帝國將衰落而猶太人將光榮而成功地從流放中回歸『應許之地』。
換言之,上帝通過外邦人統治猶太人來懲罰他們的罪惡;外邦人將繼續統治猶太人,直至各個帝國按照不可變更的順序依次興衰以及它們各自遭報的日期來臨。堅信終有一日,猶太人能夠復國興邦的思想開始在猶太民族心中紮根。猶太教中的「彌賽亞」(救世主)於末世之際救贖的以色列人的觀念開始出現。(「三體」第二部中借鑒了這樣的劇情)
『巴比倫之囚』不啻可以看成猶太民族流散史上的一次精彩的預演,由此得到的經驗使得猶太找到了應對散居而不滅不朽的方法。然後我們進入後半段『第二聖殿時代』的猶太文明。
『巴比倫之囚』以後,猶太民族在波斯帝國統治時期歸回『應許之地』,並且在帝國統治者允許的情況下復建了聖殿,史稱『第二聖殿』。此時,猶太民族已經開始從追求政治獨立向標榜宗教獨立轉化,形成了以「神權政體」(Judaism)而非實體國家為最高價值的文明中心主義。「猶地亞地區」作為猶太民族的核心,形成的是一種以聖殿為核心、以祭司等級製為特點的「神權政體」。
理解這一時期猶太文明發展的歷史有兩條線索:
其一是猶太文明與在文化或政治上處於主導或統治地位的霸權文明所進行的博弈;其二是猶太宗教的大眾化。
在『第二聖殿時代』他們歷經波斯、希臘化王國、哈斯蒙尼王朝以及羅馬帝國的統治:
波斯時代對於猶太人而言是恢複發展的時期。波斯帝國是終結古代亂世的第一個大一統性的帝國。統一的帝國及帝國權威為境內為猶太文明在第二聖殿時代的運作模式確立了基礎。聖殿在波斯王的允許下被重建起來,大祭司被波斯王提拔到顯赫的位置,「托拉律法」的權威地位也與帝國的扶植和確認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三者是整個第二聖殿時代猶太社會和猶太教的核心權威要素。
「亞歷山大大帝」開啟了希臘化時代,這不僅使希臘君主在幾百年的時間裡成為「埃及」、「敘利亞」等地的統治者,也使希臘文化第一次成為一種霸權文化。「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現實在埃及「托勒密王國」的統治下生活了一個世紀,接著隨著「托勒密」和「塞琉古」的兩強爭霸戰爭,巴勒斯坦地區落入到「塞琉古王國」的統治之中。猶太與希臘這兩種自恃甚高的文明也迎來了他們之間的第一次大衝突。這便是「安條克四世」的宗教改革以及隨後引發的『馬加比起義』。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宗教迫害與為反抗宗教迫害而引發的起義。
公元前169年,「安條克四世」劫掠了聖殿,毀了「耶路撒冷城」的一部分,夷平了該城的城牆。隨後他開始迫害猶太教。波斯王「阿爾塔薛西斯一世」曾把『托拉』立為猶太人的法律,但現在它卻被「安條克四世」廢除。『托拉』的抄本被毀,典型的猶太宗教制度,比如割禮、安息日以及各種節日,都被定為非法。猶太各地都建起了異教祭壇,猶太人被強迫吃豬肉以表示他們遵守新的法律和宗教。
公元前167年12月,聖殿本身也正式被變成了異教聖壇並被用豬肉獻祭。「安條克四世」還要求他本人要被作為神靈加以崇拜。君王崇拜的做法是由「亞歷山大」引入,這種做法並沒有使近東地區希臘化統治者治下的多神教臣民感到奇怪;但對信「一神教」的猶太人而言,這種做法本身就極其瘋狂,猶太人不久便通過把「安條克四世」的頭銜從『伊皮法紐』(「Epiphanes」,意為「神顯現」)曲解為『伊皮曼涅』(Epimanes,意為「瘋子」)來對他表示嘲笑。
對於這場宗教迫害,猶太人的回應是於公元前168年揭竿而起。起義由『哈斯蒙尼家族』領導,得到廣大猶太人的支持。起義者採取游擊戰,穩紮穩打,於公元前164年光復了聖殿,進而開創了『哈斯蒙尼王朝』。『哈斯蒙尼王朝』在塞琉古漫長的衰落過程中繁榮發展,但是在不停的對外擴張過程中,統治家族的整體性質發生了變化,他們從致力於推翻希臘化統治階層的祭司起義轉變為希臘化專制君主的薪火相承。特別是在「亞歷山大·雅尼斯」之後,王朝繼任者追捧希臘化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家族內部以及猶太社會的分裂,而這方便了正在崛起並迅速成為帝國的羅馬人介入到王朝的內部事務之中。公元前63年,羅馬將軍「龐培」趁『哈斯蒙尼王朝』內亂之際率軍攻佔「耶路撒冷」,『應許之地』從此開始落入到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中。
羅馬帝國統治對巴勒斯坦地區的統治分為分封藩屬王委任統治以及任命行省省督直接統治兩個階段。藩屬王中最強勢的是『希律王』(史稱大希律)他大興土木,重新修葺了第二聖殿。但在他的統治時期,猶太社會分裂混亂的程度加劇,宗派林立。逐漸形成了撒都該派、法利賽派、艾賽尼派與奮銳黨人四大宗派。
- 撒都該派(Sadducees):由猶太民族中祭司、貴族和富商組成的一個階層。政治上服從羅馬,生活上享有管理聖殿的特權,宗教上堅持按字面意思解釋被視為成文法的托拉。
- 法利賽派(Pharisees):主要由當時以解經為生的文士階層組成。是猶太民族中的知識分子階層。他們拒絕接受撒都該派盲從『托拉』字面的意思,在尊重成文法的同時接受猶太民族的『口傳律法』。聖殿被毀後,他們成為史書所說的拉比派。
- 艾賽尼派(Essenes):其成員主要來自以農民為主的社會下層人民。他們隱居偏僻的死海沿岸,建立修道社團,過清貧苦修的生活,默默等待著救世主彌賽亞的到來。他們脫離社會、脫離聖殿,嚴格禁慾。『死海古卷』便是這個宗派的文獻。
- 奮銳黨人(Zealots):由激進好戰的猶太人士組成。羅馬人的統治和暴政導致這一派別的出現。儘管他們在宗教觀點上與法利賽派相近,但他們是現世的救世主義分子,相信異教統治者將被驅逐出聖地。在政治鬥爭上崇尚武力,不斷進行針對羅馬統治者的武裝反抗,是公元66至70年猶太起義的發動者和中堅力量。
「大希律」之後,羅馬逐漸把猶地亞變成了羅馬直接管轄的行省。行省暴政最終導致了公元66年至70年的猶太起義,這場起義又稱『第一次羅馬—猶太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猶太人戰敗,第二聖殿被毀。公元129年,羅馬皇帝「哈德良」來到「耶路撒冷」,決定在該地修建一座異教新城,在其中建一座羅馬神殿,並且禁止猶太人在新城居住。這一消息引起了猶太人的憤怒,終於在公元132年爆發了又一次起義,史稱『巴爾·科赫巴起義』,或「第二次羅馬—猶太戰爭」。這次起義持續了3年後被鎮壓,對猶太民族也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不僅起義者遭殺害,一些支持起義的學者也遭殺戮。猶太人被趕出「猶地亞」和「耶路撒冷」南部兩個地區,羅馬人為了防止猶太人再次起義,禁止猶太人在聖城居住。行省的名稱也由猶地亞改為「敘利亞—巴勒斯坦」,即用源於猶太人古代的敵人——非利士人——的名字取代了源於猶大支派的名字,而非利士人已經消失了很久。因此,羅馬人為了把猶太民族和猶太教從這一地區抹除,無所不用其極。
「第二次猶太戰爭」之後,哈德良皇帝便頒布法令禁止猶太人行割禮,同時禁止猶太人守安息日和學習『托拉』,這一舉措無疑於毀滅猶太教。「哈德良」的後任皇帝「安東尼」則放寬了法令,他允許猶太人為自己的兒子行割禮,但禁止把這一習俗應用於任何非猶太人,否則以閹割罪論處。這一法令的影響遠比人們想像地要深刻,表面看來法令部分恢復了猶太人可以擁有本民族的宗教信仰,但法令無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猶太教的傳播,這就彷彿是一個巨大的牢籠,把一個民族和一種宗教牢牢地束縛起來,也幾乎斷絕了一個民族將自己的信仰發散開去的可能性。
這也就是為什麼,直到今天,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等宗教大行於世,而猶太教少有人問津的原因之一。
這也就是為什麼,猶太民族在這2000多年的中,不停受到各種誤解(比如此後的「血祭誹謗」)和迫害的原因之一(比如二戰時的「大屠殺」)。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從小就對「猶太教」概念一直很模糊,而用大量的業餘時間來整理和理解這門宗教的原因……沒有之一!
顯然「挑燈夜戰」幾天是不夠的,前後忙活了幾周,幾次寫到睡著,現在終於完成了,希望大家能喜歡。我本不求回報,但如果大家能支持一下,多少能增加一點我繼續的動力。最後,我還是要表達鄙人最深刻的歉意:更新真的沒法快,大家諒解~~因為工作還是要做的,家還是要養的~~但,「猶太人的歷史」絕對會連載下去的!
推薦閱讀:
※《聖經》里有路西法的記載嗎?
※李聖經&尹鈞相驚喜亮相《當你沉睡時》!但粉絲卻大嘆很失望?
※信仰上帝的科學家越來越少了嗎?
※東干語配音耶穌傳
※不覺得李聖經與金高銀長得很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