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是放棄和想像中的自己較勁的過程。

最近的辦公室,頻繁提到 29 歲危機這個詞。

但這又不只是 29 歲才有的感受:第一批 90 後同事們同樣有共鳴,

「明明不年輕了,可每天還是被不甘心和迷茫來回折磨。」

「明明是有長進的,但又總害怕再沒機會前進。」

上周,對這個問題最焦灼的 91 年同事賽賽和暢銷書作家、青春光線總裁丁丁張聊了聊。

和這位「過來人」聊過後,她最大的感受是:

不知道自己在之前焦慮什麼。沒活過的人生,都不算數。

今天的文章,是有用的迷茫安慰劑。

它主要想說服你一件事:長大,是放棄和想像中的自己較勁的過程。


別和想像中的自己較勁

作者:賽賽

最近辦公室對 29 歲危機的討論,搞得我很心慌。

22 歲生日那天,我給自己定了五年計劃:有 20 萬存款,有穩定的感情關係,練到跆拳道黑帶。

然而到了 27 歲,我依舊在月光,感情還是總在搞砸,跆拳道的班都還沒報上。

感覺是一事無成的五年了。也完全不敢想到 30 歲時會是什麼鬼樣。

所以世相君讓我去和丁丁張聊聊時,我是很開心的。

丁丁張老師今年 40 歲,是位男性總裁,也是對我有影響的作家——大三時看他的《人生需要揭穿》,勇敢和對象提了分手,然後自己痛苦了仨月。

我抱著功利的心態去和丁丁張聊天,希望他能給我指條明路。然而這件事並沒有發生。

不過他讓我意識到了一件更有用的事:

我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愛跟想像中的自己較勁。

覺得自己沒達到理想中那麼好,所以總是不滿意,總是痛苦。

和想像中的自己較勁,讓人變得容易放棄。

我工作 5 年,換了 6 份工作。每一次的理由都是,「這裡不適合我」。

最初是因為和專業不符,「我這樣的文學專業怎麼天天在寫傻文案」;

後來是因為和同事聊不來,「我應該和聰明的人共事」;

再後來長本事了,開始對行業挑挑揀揀,「這行前景不行」。

感覺不對就辭職,聽起來很瀟洒,但苦只有自己知道:逃跑成為了我的肌肉記憶,導致我常常害怕這輩子會一事無成。

丁丁張和我的路徑完全不同,他在一家公司呆了 15 年:

「我是 03 年來的北京,之前已經在河北衛視做了兩年編導,堅信自己來了光線就能做主編。

結果來了以後還是做編導,設備比河北還落後,回到純手工的狀態,特別累錢還特別少。

幸好我不是一個喜歡琢磨未來的人,而且也實在不想回老家,這才堅持了 15 年,熬到了總裁。

我現在總勸年輕人在一個職位上待久一點。

你正在做的這件事,不會做著做著就沒了。

這個行業你積累了經驗,你為什麼不會變得更厲害?

也許你和我一樣,總是忍不住預測未來。

但這些事想想就好了。真正可倚賴的,還是實打實的人生經歷。

畢竟我們只能通過真實的經歷自我堅定。

和想像中的自己較勁,也會造成不必要的悲觀。

總是達不到想像中自己的標準,總在自責,然後慢慢真以為自己過得很失敗。

丁丁張和我說了自己曾遭遇的危機:

「2008 年對我是特別難熬的一年,比窮還可怕:因為要面對 30 歲了。

那時候我在上海,3 年工資沒漲,住在一個 15 平米的小公寓,躺在床上就可以用腳把電視機打開關掉。

接著我就不停不停想:我沒房沒車,沒成家也沒有愛人。和我五年前的想像差太遠了。」

我們經常忘了一件事:自我否定的理由,只要你想找,實在是太容易找到了。

這種搜羅還容易上癮,不知不覺中,我們就給自己扣上了「我真的不行」的大帽子。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做電視劇宣發,經常要和片方客戶打交道。

當時還沒學會說場面話,任何會上我都非常尷尬,說完了工作就躲在一邊。

越躲越發怵。於是就死命給自己扣「社交恐懼」的帽子,認定了自己沒法和人溝通。

我是離職了之後才從朋友圈感受到,客戶其實挺喜歡我的——「你雖然話少,但特別有想法,每次都能說到點子上。」

別因為一時的焦慮把自己全盤否定。

因為你的焦慮可能都是自我加戲。

但即便如此,還是會捨不得放棄想像中的自己。

因為不捨得放棄一個清晰的目標——如果沒有了它,我的生活好像會失去方向。

但丁丁張問我說,

「可是這五年里,你總有目標之外的收穫吧?

我曾經說我人生里沒有上海這一站,結果我去了 3 年;

我對廣告一無所知,結果 30 歲時我突然成了營銷負責人;

我們總以為到了一定年紀,人就能找到軌道,自此目標明確。

但人生的彎路無處不在。

所以我們一直都會是這樣的狀態:在不知道怎麼辦時,硬甩出一張牌。

我回想了一下我的「被迫出牌」時刻,沒什麼燃的,但都帶一點小小的收穫;

比如 10 歲時第一次踩死蟑螂,然後偷偷得瑟小半個月;

比如第一次替同事講 PPT,表現不怎麼樣,但知道了這件事我其實做的來;

比如我曾經在心慌意亂下買機票衝去對方的城市,人沒有見到,但這讓我了解到我並不是非要維持這段關係。

我還沒有成為想像中的自己。

但這些「被迫出牌」時刻,讓我變成了更完整的人。

- 為什麼越長大越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對於最後這個問題,我只能說:

年輕時對生活的想像,並不是它最好的模樣。

還沒活過的人生,都不算數。

頭圖來源:Katie Joy Crawford


讀後思考:

你和想像中的自己較過勁嗎?現在呢?

更多故事移步微信公眾號:新世相(ID:thefair2) ,每天最後一分鐘的人生學校,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 。

推薦閱讀:

和桐桐一起長大(6) 讀書有用論
教育散記(1):只有用現場的,有體驗感的學習,才是最有效果的學習
所有的努力奮鬥,都是為了更加優秀
和桐桐一起長大 (2) 深度工作
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

TAG:成長 | 治癒 | 自我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