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強盛的大宋是怎麼失去燕雲十六州的?
【版權聲明】
作者:鏗鏘陶辭 ;
古人云:以史為鑒,可以明志。
兩宋的羸弱,如果說要找出罪魁禍首,大多數史學家都會攤開地圖,指在北京、山西、河北這三省北部的長城內外。如圖所示,這裡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燕雲十六州」。
因為,失去了燕雲十六州,不但讓長城天險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共有,就連良種馬都成為稀缺的硬通貨,直接導致了兩宋以降中華民族多次被戰馬精良的游牧民族問鼎中原。
眾所周知,趙宋是承命於後周之上的。
而禍根,早已經在公元958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前,就已經悄然種下。
五代十國,軍閥混戰。公元936年夏,後唐天平節度使石敬瑭在龍城太原起兵,攻打後唐末帝李從珂。由於實力懸殊、折戟沉沙,無奈之下,石敬瑭動起了歪腦筋——派謀臣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聯絡請求支援。其開出的條件就是:1.只要能將後唐攻破,石敬瑭就尊奉契丹國君為「父皇帝」;2.割讓燕州、薊州、河東節度使所轄制區域內的十六州給契丹。
結果,契丹君主欣然應約,派出強大的軍隊將龍城的官軍包圍並擊破,「冊封」石敬瑭為「晉皇帝」。在1年後,有了起兵資本的石敬瑭率領大軍直取洛陽、問鼎中原之後,居然信守承諾:於938年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每年還進貢給契丹絹布三十萬匹。
石敬瑭也許不知道,他的這次割讓,讓漢人再度踏上燕雲十六州只能推到430年後的明朝建立(1368年)。
燕雲十六州,其實不只是「燕州」(北京宛平)和「雲州」(山西大同),只是因為這兩州區域最大,所以合稱為之。此地一失,逾十二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讓敵人牧馬不說,更讓中國北方長城、燕山、太行山的險要地形化為泡影,更讓游牧民族的鐵蹄不費吹灰之力地踏破中原、直抵黃河。日後的北宋、南宋、明等中原政權,由於失去了山河險峻的屏障,不得不在北部邊境長期布置重兵,以應對游牧民族的南侵。
當然,古人也能看出此戰略要地收復的必要性和全局性。
因此北宋甫一建立,為了騰出手全力對付北方強大的宿敵,制訂了「先南後北」的統一計劃:首先收復南方的後蜀國、南漢、南唐、吳越等兵力弱小但經濟富庶的政權,然後集中兵力北伐,攻破盤踞在太原的北漢,再一鼓作氣收復燕雲十六州。
因此,建國頭十年之間,北宋基本完成了對中原和南方地區的統一。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神秘去世,只留下了一個成語「燭光斧影」,北伐的重任就交棒給太宗趙光義了。
趙光義繼位以後,厲兵秣馬、枕戈待旦,改元「太平興國」(976年)(取「太平天下,興國興軍」之意)。在三年後,北宋旗開得勝終於攻破了太原,消滅了割據北方、勾連契丹(當時已經是遼國)的北漢。隨後乘勝追擊,但因為戰線太長、尾大不掉,被遼軍誘敵深入、重兵圍困。結果損兵折將,宋太宗本人也身重流矢,落荒而逃。
初戰告「劫」,讓北宋元氣大傷。在休養生息多年以後,趙光義心心念要收復北方。於是趁著遼國少年皇帝繼位、人心不穩的機會,再度興師北伐。主將曹彬又一次孤軍深入,在河北涿州被遼軍算計,結果「血流成河」,易州也被遼軍趁勢佔領。
這一次,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經此大敗,北宋只能轉入防禦。
多年征戰、勞民傷財、損兵折將、銳氣大挫,這就是北宋前四十年兩代皇帝折騰後的戰果。遼國也不是省油的燈,多年以來被南方的宋軍搞得焦頭爛額,早就想蓄勢待發、反咬一口了。終於在公元1004年等來了這個機會。
這一年,宋太宗駕崩已經七年。長大後的遼聖宗忘不了當年被趙光義「將的一軍」,這一次他御駕親征,帶領二十萬精兵南下。由於無燕山、太行山、長城阻隔之虞,大軍一口氣衝到了黃河北岸的檀州。
越過了黃河,就是北宋。北宋名將寇準親率大軍與敵對峙,也只能換來暫時的和平。在1005年,雙方達成了著名的「檀淵之盟」:宋遼各自退回到雁門關-瓦橋關一線,宋不得再圖謀燕雲十六州,遼也不得南下。宋納歲幣銀10萬兩、絹布20萬匹。兩國結為兄弟國,各自承認對方的合法性。
不可否認,對宋來說,與其花費更多的錢備戰,倒不如繳一點兒「歲幣」來得實在。的確,在金錢利益面前,和平局面能夠得以延續150年。
但是,懸在漢民族正北方的燕雲十六州的詛咒,並沒有就此破除。遼軍佔領險要地形,宋軍只能就勢派兵防守。再加上李元昊在寧夏建立大夏國,宋軍面臨的軍事壓力絲毫不亞於前蘇聯百萬大軍壓境時期的中國。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實行募兵制的北宋,平時只能備足龐大的兵力,戰時才能有備無患。從宋太祖到宋徽宗年間,宋軍員額從20萬飆升到125萬,足足膨脹了六倍!事實上,冗兵只能給中央政權造成過大的經濟壓力,並不能有效提升戰鬥力。
軍人不行,還得靠歲幣。
中國歷史上,一朝往往是在國運衰退、軍事收縮中被滅的。但弔詭的是,北宋末年不是這樣。大家可不要以為宋徽宗趙佶只會舞文弄墨、書法字畫。他居然在亡國的前七年——宣和二年(1120年)越海勾連金國,只為了圖謀聯合金國收復燕雲十六州!雙方劃定了南北戰線:長城以北,金國負責攻打遼國上京與中京;長城以南,北宋負責收復南京(燕京)和西京(雲州)。
這一次,只怪宋徽宗心太大。
宣和四年(1122年),宦官童貫率領15萬宋軍出師不利,在白溝被遼軍優勢兵力守株待兔、各個擊退。童貫軍事指揮無能,吹牛的本領一流。他暗中向金國求援,允諾「只要城不要錢」,終於收回了一座空城:燕京。
不光如此,童貫對宋徽宗大言不慚:北伐大捷!宋徽宗心花怒放,過河拆橋——竟然索要在燕雲十六州之外的平州。這無異於背信棄義,當然讓金國咬牙切齒。
靖康二年,金國卷土南下。
公元1127年,汴梁城破,北宋亡。
燕雲十六州詛咒兌現,徽宗、欽宗踏上了燕京之地,只不過是被押送的階下囚。
其實,宋徽宗是有實力北伐的。只不過他錯誤地預判了形勢,高估了宋軍的實力、低估了遼軍。事實證明,100多年的和平時期,讓125萬北宋官軍文恬武嬉、鬥志渙散。它只是一個虛胖的病人,在遼國這個老人面前,尚且占不到便宜,更拿新生的金國為之奈何?
一個朝代,本來可以永遠昌盛於「清明上河圖」中的,可是當宋徽宗看到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的時候,也許他胸中激蕩的是急於恢復北國的神聖使命和一位文藝大師的浪漫想像吧。
一個文人,固然可以放縱他的浪漫;
一個國家,卻不可以放縱他的浪漫。
多年以後,
從宋徽宗的瘦金體中可以看出,
那瘦骨嶙峋的是收復北方的刀槍劍戟;
從宋徽宗的山水畫中可以窺見,
那飄渺飛散的是圖謀燕雲的迴光返照。
可是,歷史從來就沒有假如。
推薦閱讀:
※原來你們是這樣的邊防軍人!中印邊境雙方士兵對話畫風萌萌噠
※零零碎碎嘮嘮叨叨
※若兩會後新軍官法能實現一點,7年副連我願一世不升!
※軍人休假趣談:最害怕的是家裡養的雞!真相讓人沉默
※滾蛋吧鍵盤俠!失事飛機官兵訓練犧牲不該評烈士稱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