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傳——馬特·伊斯梅爾·恩維爾帕夏

1.1簡介

馬特·伊斯梅爾·恩維爾帕夏(1881-1922),青年土耳其黨領導人,奧斯曼帝國末期三駕馬車之首,奧斯曼帝國陸軍部長(1913-1918),民族主義者,泛突厥主義者。在執政期間積極地展開了奧斯曼帝國的現代化改革進程,也將帝國拉入一戰。戰爭中先後在埃及,巴勒斯坦,加里波利痛擊英國軍隊,但他的軍隊也在高加索戰役之中損失慘重,而後並且製造了亞美尼亞大屠殺這種令人不齒的惡行。在敘利亞防線崩潰之後,於10月31日與政府的另外兩位首腦塔拉特帕夏和傑馬爾帕夏乘德國魚雷艇逃亡德國。在德國流亡的日子之中,他依然積極地指導著青年黨在國內的運動。1919年在國內被缺席判處死刑,而後去往中亞,積極地組織當地人反抗蘇俄紅軍,在戰鬥中陣亡,被當地塔吉克人秘密掩埋。1996年,被重新下葬在土耳其烈士陵園。

1.2發跡的歲月

恩維爾本人出生於伊斯坦布爾的富商之家,早年的歲月之中恩維爾只不過是一個平凡的軍校學生,他學習十分努力,一心通過成為一個軍官來報效國家,當奧斯曼帝國內部的不穩定情緒蔓延到軍校的時候,他也置若罔聞。當然,最後他依然是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伊斯坦布爾軍事學院,成為一名騎兵上尉,在1903年被派往馬其頓地區處理當地的叛亂。在長達五年的時間裡面,恩維爾目睹了保加利亞人發動起義,將奧斯曼陸軍輕鬆擊敗。他看到了俄國大使可以借著國力的強盛在奧斯曼人的領土上為所欲為,這些事情讓他早年那種不涉政務,一心只做一位軍事統帥的想法徹底破滅了,奧斯曼帝國已經國力衰微,如果沒有人挽救這個局面的話,帝國最終會被列強瓜分殆盡。

1908年,恩維爾在加入了青年土耳其黨幾年之後,已然成為了黨內的重要人員,他負責在農村建立游擊隊,以促進在人民中傳播革命思想,必要時還可作為協會成員逃避蘇丹當局追緝的避難所。隨後他發動革命,迫使蘇丹阿卜杜哈米德恢復1876年憲法,暫時結束了奧斯曼君主專制的時代。

1909年,他擔任了駐德國的武官,在德國的日子中,恩維爾對德國境內發達的工業,強盛的國力感到震驚,他講到「土耳其是屬於土耳其人的,但是土耳其需要德國人的幫助。」隨後蘇丹阿卜杜哈米德又企圖恢復君主專制,並試圖消滅青年土耳其黨,恩維爾立刻回國,帶領軍隊佔領伊斯坦布爾,驅逐了蘇丹,將奧斯曼帝國從君主專制改為君主立憲國家,恩維爾成了全國矚目的「自由英雄」,到處受到推崇和讚揚。

在革命初期,恩維爾表現出很高的熱情,贊成民族團結平等。他慷慨激昂地說:「從此我們都是兄弟,再也不分什麼保加利亞人、希臘人、羅馬尼亞人、猶太人、穆斯林,我們在藍天之下一律平等,都以身為奧斯曼人而感到光榮。」

1.3初入戰爭

奧斯曼帝國在一戰前先後經歷了兩次巴爾幹戰爭和義大利戰爭,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和義大利戰爭失敗之後,青年土耳其黨逐漸的被親英法的自由黨取代。恩維爾本人則自告奮勇前往奔赴利比亞前線指揮北非戰事。事實證明,奧斯曼帝國軍隊武器裝備陳舊,人數都不佔優勢,根本無法抵禦敵人的進攻,而恩維爾本人又喜歡制定的大計劃,最後搞得戰爭進行的很不順利。相反當時他的下屬,未來的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則更務實一些,二人雖然關係比較緊張,但是還算是可以合作,畢竟他們的心還是往一處去的。

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之中,恩維爾交到了好運,他率領部隊收復了奧斯曼帝國的故都埃迪爾內,被人民譽為民族的英雄,他本人也十分樂於接受這個稱號。在首相馬赫穆德·謝夫凱特帕夏被暗殺以後,恩維爾接任軍事大臣,兼總參謀長,軍銜從上校晉陞為將軍(帕夏)。

因為影響巨大,甚至在美國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皮,被稱之為奧斯曼軍隊之中最英俊的男子。

1.4將帝國引入大戰

恩維爾後來迎娶了蘇丹的女兒,成為了國戚。軍權政權在握,他幾乎成為了帝國的統治者,他提出了三個口號「現代化,圖蘭主義,保衛伊斯蘭。」在國內無休止的提出了大突厥主義的正確性,讓帝國一大部分人口支持他的行為。雖然蘇丹本人私下咒罵他是個「只會用帽子思考的跳樑小丑」,卻又不得不接受他的計劃。

隨後奧斯曼帝國因為英國扣押戰列艦的事情,倒向了德國一邊,在接收了兩艘回不去的德國戰列艦之後,帕夏直接命令避難的德國戰艦掛上奧斯曼國旗,讓水兵帶上蘇菲帽,向俄國港口開火,將帝國引入戰爭的熔爐之中。

在1914年的高加索戰役失敗之後,帕夏決定通過屠殺亞美尼亞人來保證自己的政治地位,並洗刷恥辱。150萬亞美尼亞人在奧斯曼軍隊和當地庫爾德人的組織下被殺害,而他們的死,在當時給德國人的報告中是這句話「亞美尼亞問題已經被徹底的解決了。」

大戰最終導致了帝國的崩潰解體,帕夏本人通過德共的介紹,來到了蘇俄的中亞地區,蘇俄當局以為他是來倡導共產主義革命的,結果沒想到他是來以哈里發的女婿,奧斯曼帝國帕夏的身份來領導當地人反抗自己的。在混亂的交戰之中,帕夏本人戰死沙場,與他一同埋沒的是他瘋狂的民族主義之夢和偉大帝國的復興。

1.5結語:毀滅於狂熱之中的人

恩維爾本人其實一直處於一種法國大革命式的熱情之中,他堅信自己是上天派來拯救帝國和土耳其人的英雄,在加入大戰的情況下,奧斯曼帝國將在無數人的屍體之上浴血重生,新的大突厥帝國將會領導整個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於是在大戰開始的幾個月奧斯曼帝國就開始了動員。他並不在乎多少人會死於戰爭之中,甚至不惜一切手段達成他的目標。在瘋狂的民族主義情感之下,他做出了無數違反常理的行為,比如率領連冬裝都沒準備好的軍隊進入高加索山區,在缺乏淡水補給和火力支援的情況下向蘇伊士運河發動進攻,以及在1917年奪取高加索之後天真的認為靠著當地人的支持自己只需要三個團就可以拿下中亞和伊朗。而當他失敗之後,他就會選擇屠殺當地的無辜的非土耳其人來掩蓋自己的錯誤,在高加索失敗他屠殺亞美尼亞人,在巴勒斯坦失敗了之後他又準備執行滅絕猶太人的計劃,當然第二個計劃被德國將領法爾肯海因將軍阻止。

然而事實上他錯了,錯的徹徹底底。在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奧斯曼帝國倡導大突厥主義無異於自尋死路,所謂的「現代化,圖蘭主義,保衛伊斯蘭」,其實矛盾百出。建立大帝國的夢想,只不過是自己的一紙空談。帝國的根基不能經歷慘烈的世界大戰,他需要的是時間來逐漸的緩解歷史遺留問題,需要理智的人來小心翼翼的把這艘老船駛過暗礁無數的海灣。他沒有那些歷史上偉大的奧斯曼蘇丹們一樣的雄才大略,也沒有像凱末爾一樣務實的心態和作風。他驅動於自己的瘋狂之中 ,卻又有著土耳其人那種不服輸的精神,再一次次的失敗之後又重新崛起,又一次次的失敗。狂熱的軍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支配著他的大腦,曾經那個率領資產階級對蘇丹發動革命的青年軍官已經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狂熱民族主義者。戰爭中,與他的夢想陪葬的不僅僅是奧斯曼帝國,還有70萬奧斯曼軍民死於戰爭之中,以及150萬無辜的亞美尼亞人。

敘利亞總督傑馬爾帕夏的話,很好的證明了他們參加一戰的目的,即不成身則成仁。與其成為列強的魚肉,不如最後一搏。

「土耳其人的最終責任在於,要麼作為一個民族堂堂正正的生存,要麼光輝燦爛的退出歷史舞台。」

最後,凱末爾完成了他的部分任務,至少保住了安納托利亞,保證了土耳其沒徹底的被列強瓜分,而今日土耳其依舊陷入在泛突厥主義的影響之下,昔日奧斯曼帝國的榮光與璀璨已經註定和他們無緣了。

推薦閱讀:

2/26 【歷史上的今天】美國加入一戰的契機
歐亞世界簡史(45) 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前準備——走向現代化的印度軍隊
轉捩點——分裂的日本
舍曼代達姆嶺戰役及努瓦永戰役(下)

TAG:歷史人物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奧斯曼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