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他和諸葛亮都走出了家門

司馬懿,少聰達,多大略。崔琰謂其兄朗曰:「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操聞而辟之,懿辭以風痹。操怒,欲收之,懿懼,就職。

——《資治通鑒?卷六十五?漢紀五十七》

在諸葛亮出場後的第二年,司馬懿的名字也出現在了《資治通鑒》當中。並不是說這兩人相愛相殺,司馬光故意為之,而是因為在這一年,司馬懿正式出仕

我們在前篇曾經說過,曹操廢除東漢的三公,改設丞相和御史大夫。而司馬懿此次出仕,就是到曹操的丞相府任職——任文學掾,在丞相府給各種政府材料潤色文字。從這份職業上,完全看不出司馬懿後來的任何特質。

但有關司馬懿的出仕,在不同的史料中,記錄又有不同。

《晉書·宣帝紀》中,說司馬懿不願意給曹操效力,所以不願就職,是曹操半威脅半強迫,才讓司馬懿屈從的。但在《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裴松之引注《魏氏春秋》中卻記載,荀彧當時向曹操舉薦人才數十,其中就有司馬懿。

這兩種出仕,對於日後職業發展所起到的影響,完全不同。而從司馬懿後來的職業生涯來看,《晉書》中的記錄可能撒了謊。否則,如果曹操對司馬懿一心防範的話,又怎麼會讓他和曹丕攪在一起。一個基本事實是,司馬懿早年跟隨曹丕,文青氣質爆棚的曹丕知恩必報。曹丕登基後,司馬懿的官職開始火箭般上升。


而且,荀彧的舉薦,非同小可

現代人可能無法體會這其中的意義,我們不妨打個比方來做說明:

荀彧向曹操所推薦的人才中,有的原來已有職位,如荀攸、鍾繇等。推薦他們任職,大致相當於現今總裁給董事長遞交了一份人事任免提案。

但是,司馬懿本身是沒有官職的。因此,荀彧的推舉,就相當於總裁親自招了個人進公司。這人跟總裁關係怎麼樣,你自己想吧。

因此,有一種推測認為,司馬懿早年不願意出仕,並不是因為看不上曹操或類似的原因,而是他在找一個好出身。若沒有這個好出身,他寧願在家裡待著。

事實上,在此次出仕之前,司馬懿是曾經被政府徵辟過的。只不過,是地方上的一個小官:《晉書·宣帝紀》記載,「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

當時曹操就曾經徵辟過司馬懿,但司馬懿卻選擇了辭官,沒有真的上任。

其中原因,可能是因為司馬懿覺得如果去了,就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央選調的公務員,只能在體制內混日子,不知道得什麼時候才能再出頭。但上級機關選調你,你又不能不去,所以司馬懿只好辭官回家。

一直到建安十三年,司馬懿終於獲得了荀彧的推薦。這時候,他才開開心心的去了國務院辦公廳文字辦公室上班。而從此,司馬氏的家族地位,也獲得了關鍵一躍。


這一躍,並不是說司馬懿謀了個好差事,而是說,司馬氏得到了汝潁集團的真正認可

汝潁集團是陳寅恪先生提出的一個概念。陳先生在總結曹魏時期的政治勢力分野時,發現曹魏的文官高層,其出生地基本上都在汝南和潁川一帶。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荀彧、鍾繇、陳群等。

——

這些人除了出生地集中外,還有另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是名滿天下的累世巨族。

荀彧的祖父荀淑官雖不高,但名望極盛。到了父輩這一代,荀彧的叔叔荀爽做到了三公。

鍾氏家族的聲望,則要回溯到鍾繇的曾祖父——鍾皓。鍾皓終身未曾出仕,不是官府不要他,而是他自己不去。朝廷先後徵辟了九次,他都一一拒絕,由此名聞天下。

鍾皓在當時與另一個人齊名,這個人就是荀淑。

而鍾皓還有另一個小朋友,與他特別投緣——這位小朋友叫陳寔。之所以說是小朋友,是因為陳寔小了鍾皓整整十七歲。

陳寔的官位也不高,最高只做到了縣長,但是聲名之盛,天下無出其右。到陳寔死的時候,前來送葬的人達到了三萬多人。這是個什麼概念?考慮到當時整個東漢王朝只有大約六千萬人,也就是說,全天下萬分之五的人都去給陳寔送葬了。按比例換算一下,大約就相當於如今的七十萬人——注意,這只是個縣長!

而陳群就是陳寔的孫子。

——

通過這麼一番梳理,你不難發現,汝潁士族之間的關係,早在幾代人以前就已經確認了下來。之後經過荀彧在曹操麾下的經營,終於在漢末達到頂峰。

而司馬懿呢,卻是河內溫縣人,在地域上跟人家就不挨著。而且,在那個靠名望吃飯的年代裡,他祖上的名聲又不大好:司馬氏可考的祖上,是司馬懿的曾祖父司馬均。此人做到過征西將軍,但後來因兵敗之時臨陣逃脫,下獄被殺。

直到此時,司馬氏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才終於獲得了上層執政集團的認可,成功進入其中。

  • 當然,這並不是司馬懿的時代。當時的曹魏集團,群星璀璨,第一代人的光芒仍在閃耀,司馬懿在其中,幾乎是默默無聞的凡人。要再過近二十年,等第一代人才凋零殆盡後,才輪得到他登上舞台大放異彩。
  • 而在這之後,又要再過二十年,被大魏臣民認為是「國之柱石」的司馬懿,才會突然換了一副面孔,以新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這一部分故事,就且待日後分解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是一句在小學生作文里高頻出現的名言。但什麼才叫做好的開始?諸葛亮和司馬懿就用自己的出仕,給我們提供了一份標準答案:原來別人的成就真的不是運氣偶然,而是從一開始就苦心經營。諸葛亮等的,是一個好機會;而司馬懿等的,則是一個好條件

成功可以複製嗎?當然不可以。儘管你把名人傳記背得滾瓜爛熟,你也不可能重複他們的人生。前些年《喬布斯傳》大熱,可有幾個讀成了喬布斯第二呢?這也就是成功學最大的問題所在:做好自己的事,可能會成功,但不是必然會成功。這是一個邏輯思維問題。

那麼,這種名人傳記是不是就沒有意義了?

當然也不是。以在下的觀點,這類人物傳記最重要的作用,應當是在於增廣見識,讓你看到成功者身後那些不為人道的事;在於汲取經驗,讓你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也在於砥礪自我,不斷地提醒自己,不要輕言放棄。

因此,去做好自己能做的每一件事吧,創造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條件,如司馬懿。然後,靜待機遇的降臨,如諸葛亮。

(圖片來源於網路)


番外 | 我們的說書時間

我們曾寫過一篇文章,論述當下大熱的階層固化問題(鏈接見文末),而且最終得出結論:當下並不能算是一個階層固化的年代。

有很多筒子當時對這個觀點提出質疑,認為現在的階層固化很嚴重。對此,在下真的只能說一句,那是你沒有見過什麼叫做真正階層固化的年代。

而現在,我們終於要寫到這種時代了:漢魏兩晉南北朝。

雖然曹操堅持「唯才是舉」,但在行文之中,諸位一定已經發現了,汝潁集團的地位,是幾代人的積累所致。在當時,普通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資源和地位的可能,正越來越少。甚至於像司馬懿這樣家世已經相當不俗的,也仍要想辦法擠到那個圈子裡去。豪族佔據、壟斷資源的時代,正在不可避免的到來。

這種階層固化,在曹操死後,終於以制度的形式被確認了下來:曹丕稱帝後,陳群制定九品官人法,正式宣告門閥士族時代的到來

此後兩百年間,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雖然在下始終認為,歷史沒有如果。但說回本篇,我們也不妨來討論一下:倘若歷史有如果,將會如何。

假如曹丕沒有接任太子,那司馬氏將會如何?

篡魏自立可能就不一定會出現,但是,司馬氏的榮華富貴卻一定會有。因為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當時就在曹植的陣營中。因此,無論曹丕還是曹植繼位,都少不了司馬氏的達官顯貴。

這種兩頭下注,並不是司馬氏的老奸巨猾,而是當時的常態。荀彧的弟弟荀諶,就是袁紹手下的重要謀士;而荀氏的另一位成員荀悅,則任職侍中,其對曹操的專政頗有非議,可以算得上是漢獻帝的忠實擁躉(荀悅有《申鑒》傳世,部分內容被司馬光摘入《資治通鑒》中)。

而這些都還不算是最牛的。最善於多頭下注的,非琅琊諸葛氏莫屬!

諸葛亮為蜀漢丞相,諸葛瑾則在孫吳位至大將軍,其子諸葛恪曾受孫權託孤之任。而諸葛氏的另一子孫諸葛誕,又在曹魏官至征東大將軍。時人對此很是艷羨,曾有「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之語。

這位身在魏國的諸葛大將軍,早年曾與司馬師親密合作,平定了毌丘儉、文欽的叛亂,但後來還是起兵反抗司馬氏,只是事敗被殺,被夷三族。但這並不意味著諸葛誕的血脈被徹底斬盡。諸葛誕的長女,就因嫁與司馬懿的兒子司馬伷而免於死刑。

這位諸葛氏共生有三子,長子為司馬靚。而司馬靚又有一個兒子,叫司馬睿,是為東晉開國皇帝晉元帝。

(圖片來源於網路)


- Review -

我們的階級,真的已經固化了?

金鱗豈是池中物,今朝我亮初登場

那些長青的累世家族,那些不倒的傳奇人精

- More -

文字內容原創

謝絕未經授權轉載

三國之前內容已歸檔入

微信公號「喻以流年」

不再搬運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屬於原作者

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

推薦閱讀:

諸葛亮是怎麼死的?
魏延子午谷奇謀也就問諸葛亮要幾千兵馬,諸葛亮為什麼不敢一試?
諸葛亮有哪些代表作?
蜀漢入川後,地位不高的諸葛亮是如何擺平蜀漢各派系的?
諸葛亮呼風喚雨近乎神人,為什麼七星燈續命失敗?

TAG:司馬懿 | 諸葛亮 | 發現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