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驚現巨大神秘數學圖形,60歲大爺用腳踩出「麥田怪圈」

對於人類來說看見一片完整的雪地就像貓看到了紙箱,大多數人會選擇就地來一套連滾帶爬。

英國60歲老大爺Simon Beck同樣是位雪中痴漢,每次玩雪激動的就像磕了葯。但不同於其他人的狗刨,他竟然能把「踩雪」玩成藝術。下面這副「雪地畫」就是他的作品,花瓣由中心擴散,層層疊疊,紋路精細到炸裂:

然而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這樣龐大精緻的圖案,其實是Simon Beck用腳畫的。

在過去近10年的歲月里,Simon Beck將雪地當做是畫布,用雙腿作畫筆,一步一個腳印,在皚皚白雪中走出了近百幅驚世之作。像是飄落于山間的巨型雪花:

生長在雪地中的銀色樹葉。

印在雪原中的古典建築。

仰天長嘯的冰雪獨狼。

展翅翱翔的巨龍。

有些圖案彷彿像是由齒輪構成的巨型機械。

而有的圖案則精細規則的像是一種神秘的魔法陣。

而這幅畫作的精細程度像是用剪刀裁過的窗花。

偶爾Simon Beck還會利用視覺欺騙,讓畫作充滿立體感。

或是利用黑白相間的色調製作一個「大漩渦」。

Simon Beck的作品不僅精美,同時還極為龐大,平均每一副都有上萬平方米,畫一次基本就是朋友圈步數第一。

如果畫在山坡上則接天連地,磅礴大氣。

初觀之下你可能被這些圖案的巨大面積所震懾,認為你和老大爺的差距是藝術天分與堅韌的毅力。

然而事實上狂丸不得不告訴你,Simon Beck的作品中其實還蘊涵著數學知識,因為大多數圖案都是根據數學中的「分形」變化得來的。

「分形」的概念簡單的可以理解為由一個大圖案,逐漸分化成多個相似小圖案組成的圖形,例如謝爾賓斯基三角形就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分數圖形:

而它在Simon Beck的作品中也極為常見。

另外他還順便挑戰了更為複雜的變形版本。

此外你還能看到分形圖案中的曼德勃羅集合。

所以想要完成Simon Beck那樣的作品,你不僅要體力充沛,還得懂數學,在雪地中還要保持正確的方向,直線足夠筆直,花紋的每個曲度都大小相同。

簡單的說,腳上要有「掛」才行。

而Simon Beck則是整個人生都在開掛。第一次見到雪時Simon Beck才9歲,這種潔白冰涼的飛花讓他十分著迷。

然而儘管他酷愛自然,熱愛與雪有關的一切,但為了生活他不得不呆在城市,隱藏好自己的熱情。就這樣他在50歲前過著「平凡」的人生,考上了牛津大學,成為了一位製圖師與定向專家。

直到2009年,年過半百的Simon Beck突然童心大起,用滑板在雪地中踩出了一個簡單的星星圖案。而這一瞬間壓抑了數十年的熱情與靈感噴涌而出,他決定為自己的人生開闢一個全新的方向。於是他離開了溫暖的城市,來到了冰冷的雪山,開始創作自己的雪景藝術。

沒人會相信一位耿直的理工男會與浪漫的飛雪能碰撞出什麼創意,然而開掛的人生不需要解釋。Simon Beck先是利用自己的工作經驗與知識尋找作畫場地。雪地一定要開闊,最好是湖面,因為足夠平坦。

同時雪面要鬆軟,剛下過雪最好,這樣作畫時畫痕深淺一致不會突兀。

然後他需要進行精密的構圖準備,計算好圖形的方向以及繪畫時所需的步伐數量。

另外Simon Beck每年冬季都會製作大約30張這樣的雪景圖,他必須不斷推陳出新。為此他不僅需要從數學中尋找靈感,還要結合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水中的波紋,蛛網的絲線,都是他最好的「靈感顏料」。

繪製好圖紙後就要在雪地中艱難的作畫,Simon Beck的裝備簡單的到可怕。一雙雪地鞋幫助他將雪壓的更均勻平整:

滑雪桿則會讓他參考方向,不至於走歪前功盡棄。

當然,沒有電腦實時計算,更沒有基友幫助指揮,Simon Beck在繪畫時自身就在畫中,基本就是「盲畫」。所以,他還需要用羅盤定位自己在畫中的位置,防止迷失方向。

繪圖的過程和我們在紙上塗抹大同小異,先要勾勒線條框架,然後逐漸填充內部,添加陰影。平均每幅作品要走5-10個小時才能完成,而且不能停止。

停止就意味著步伐會亂,上帝隨便一個噴嚏捲起數股雪花都有可能讓他前功盡棄。

就這樣精謀細算,直到按計划走出最後一步,Simon Beck才有機會真正看到自己的傑作。

儘管它們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可能消失於一夜小雪,也有可能一陣狂風就掩蓋住這些嘔心瀝血才完成的大作,但Simon Beck依然會用心做好每一步。

因為他並不在乎這些畫作留存於世間的長短,而是希望通過它們能夠在漫長的人生中留下值得回憶的印跡。

推薦閱讀:

向 京|人 生 從 31 歲 開 始 ?
這麼好看的水彩,你應該沒見過吧
美的歷史
ARTYOO專題 | 影像的思辨與迷戀:從錄像藝術到藝術家電影
林容生:因心造境

TAG:科學 | 藝術 | 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