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e to Finland:老式旅行海報里的隱藏細節
小學時學校強制我們每天寫日記交老師檢查,好像是為了培養我們的寫作習慣和作文水平。可惜我的生活平凡得淡出個鳥來、也寫不出什麼新鮮事,每每落筆必須渾身頭疼,扭動腦袋環顧四周,才意識到「家徒四壁」之囧——屋裡屋外能讓我寫過的各種擺設基本都被介紹過一遍了。從沙發到花草,從衣櫃到書桌,家裡沒有什麼東西我沒寫過命題作文。
二十年後的某一天,筆者猛然注意到牆上組圖若干。
要是當年家裡牆上有這些明信片,我一定能寫出一篇通順的日記。如今終於另有一片寫字的空地,076期北歐半月談我們就從這三張木板明信片說起。
這些明信片的重要賣點在於,它們是芬蘭產樺木本地製作而成,價格略貴——然而筆者還是毅然決然地忍了。其封面內容主要取材自上世紀芬蘭基於旅遊推廣目的設計的老式旅行海報,所謂情懷溢價的原因正在於此——本文我們就看看這些芬蘭旅行海報里的隱藏細節及其背後鮮為人知的小故事。
背景信息:本文出現的大多數海報曾在2017年2月-5月於芬蘭國家博物館展出,本人負責文字解說部分中文翻譯。按版權方及出版社要求,本文未使用高清版本圖片——絕大多數配圖下載自 CometoFinland 出版社附屬網店產品頁;為表示感謝,文末會提供出版方及其下屬網店鏈接(有海報、紙質/木質明信片、書籍、日用等芬蘭旅行海報主題周邊售賣)。
特此聲明:本文不是付費內容或軟文,讀者因本文購買其產品或點擊文中鏈接跳轉至該店——筆者也沒提成。寫作目的是傳播該文化及歷史科普,順便更新一發半月談。筆者雖曾購買該公司產品,但本人對該公司及附屬網店售賣產品概不負責,吃虧上當一切後果自己承擔。
- 怎麼來芬蘭——旅行交通工具篇(How)
- 誰來了芬蘭——海外遊客來源篇(Who)
- 芬蘭去哪兒——城市與自然篇(Where)
- 老式旅行海報的衰落與文藝復興
到芬蘭去:老式旅行海報里的隱藏細節
旅行海報作為時代的一面鏡子,忠實地記錄著人與社會、生活與生產、自然與建築的歷史輪廓。作為一種珍貴的媒介,留存至今的海報往往可以真切地反映工業革命早期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下面,我們就先來看看芬蘭旅行海報中——交通工具的進化。
交通工具海陸空:輪船,火車與飛機
最開始的時候,尚在雛形階段的「旅行海報」簡單粗暴,往往就是簡單的旅行信息陳列:比如下面這幅十九世紀中期的輪船時刻表——直接扔你一臉實用信息——告訴你「什麼時候輪船出發到哪個港口」。
可以說是相當不文藝了。
隨著時間的推進,特別十九世紀末西歐藝術思潮的影響,芬蘭藝術界的有識之士及企業家們逐漸意識到海報在商業營銷領域的潛力。這其中,一本芬蘭雜誌在藝術海報概念的介紹、普及方面起到關鍵作用。
十九世紀末,《阿黛濃國際插畫畫報》熱情擁抱了國際上流行的藝術海報風潮,並刊登了包含芬蘭本地作品的藝術插畫。該畫報同時為有創作意向的芬蘭海報藝術家們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建議: 「一幅優秀的海報應該讓公眾印象深刻,它所展示推廣的內容必須醒目,即使對馬路對面的行人也清晰可見。畫面及色彩的運用則務必吸引眼球。」
這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意味旅遊業可以通過對夢想與幻境的描 摹誘導消費者購買其服務,這種廣告傳播的載體正是現代海報藝術。芬蘭旅行海報藝術,誕生了。——《COME TO FINLAND! 天堂的召喚:芬蘭旅行海報故事》作者:Magnus Londen
自此,視覺衝擊力強大的藝術海報開始在芬蘭大行其道,作為市場營銷手段廣泛應用於客運及旅遊行業。除了上圖提到的圖爾庫,鄰近芬蘭的聖彼得堡和斯德哥爾摩也作為重要目的地港口,展示於下面的這幅發表於1909年的芬蘭旅行海報里。
畫面中港口停靠的客輪緊挨著一列火車,彷彿火車到輪船的轉乘切換隻有「一步之遙」——這種「無縫對接」的表現手法似乎正是要突出現代交通方式的便捷。右上角那條收縮向中央遠方的細線,應該是破冰船開路的結果;至於輪船煙囪冒出的濃濃黑煙——那不是二十一世紀的工業污染、而是二十世紀初年人類征服自然的進步象徵!
充滿著進步主義樂觀情緒的工業革命正在俄國和北歐地區飛速發展,頭頂一片陰雲又何妨?
工業革命就是好,自十九世紀蒸汽客輪普及起,遠至西歐的遊客們也可以更方便快捷地橫渡波羅的海、前往芬蘭了。下面是一幅赫爾辛基蒸汽機有限公司 於1898年發布的、介紹德國北部港口呂貝克至赫爾辛基航線的海報。
從海報文字可以看出,這艘船在今愛沙尼亞首都塔林(Reval) 及芬蘭南部港口漢科(Hang?) 亦有停留。這幅海報發布的一個時代背景關鍵詞是1898年——彼時該航線經停站點的芬蘭城市赫爾辛基、漢科及今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尚屬於沙皇俄國。所以這條航線嚴格意義上講,是德意志帝國與沙俄雙邊關係的一部分。
關於上面這幅海報的發布者 赫爾辛基蒸汽機有限公司,還有這麼一段悲催的故事。該公司自創立起就事故不斷,先是在1869年的處女航觸礁——赫爾辛基號在駛往呂北克途中在瑞典沿海觸礁,隨後的1883年,該公司另一客輪Storfursten 號在上次觸礁位置附近被一艘奧匈輪船撞沉;1905年赫爾辛基號再次拋錨造成六人溺水死亡,次年又輪到Storfursten 號遇險——所幸及時得到救援未造成傷亡。然而這還沒算完,1914年一戰爆發,德國對俄宣戰後直接將位於德國領海附近的兩艘赫爾辛基蒸汽機有限公司 旗下輪船沒收,而芬蘭的宗主國俄國則將該公司剩下的另外兩艘輪船強制徵購,要說遇上這麼些倒霉事也真是不讓人做生意了。
德國遊客湧向芬蘭,其實只要穿越波羅的海就可以了,換成大英子民想去芬蘭,就還得多繞一段彎路。從英格蘭東部港口Hull 赫爾城始發的芬蘭號航線,經北海即可抵達丹麥、瑞典,再向東橫穿波羅的海就是芬蘭和愛沙尼亞了。下面這幅在英國發行的芬蘭旅行海報口號是「獨闢蹊徑」,出去玩什麼的最重要的是開心,要開心就要「不走尋常路」——"off the beaten track".
看球的同學應該知道,下圖裡的Hull 就是英超球隊赫爾城 Hull City 的那個Hull.
科技飛速進步的時代,曾經「現代」的蒸汽輪船很快也過時了——二十世紀初飛機的發明和商用革命性地改變了人們的交通方式。芬蘭旅遊業者和客運公司也很快抓住了這個機會,把飛機直接搬到了它們的旅行海報上。1923年,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前往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航線由芬蘭Aero 航空公司 (今芬蘭航空前身)正式開通,下面是該公司於1937年發布的一則廣告。
注意海報中赫爾辛基距離鄰近目的地的航程,赫爾辛基到斯德哥爾摩要兩個多小時(現不足一小時),到柏林要六個半小時(現需兩小時),到倫敦或巴黎則需要十一小時!這麼參考一下吧,今天如果你從北京出發直飛赫爾辛基,也只要七個半小時了。
下面這幅1933年發行的海報衝擊力更強,畫面中的飛機直接掠過赫爾辛基地標「白教堂」上空。其實,這幅作品的戲劇效果在當時可能真沒太誇張,因為早期的赫爾辛基並沒有專門機場,往來飛機都停落在港口碼頭附近的空地。也就是說三十年代出現在白教堂上空、攬手可得的飛機,對當時的赫爾辛基市民還真不是什麼天大的事。
(下圖)畫面頂端的 SCANDINAVIAN AIR EXPRESS 是當時新組建的一家跨國航空公司,由芬蘭Aero 航空公司 與瑞典航空公司合併組建——在斯堪的納維亞航空 的同一品牌下運營。
——《COME TO FINLAND! 天堂的召喚:芬蘭旅行海報故事》作者:Magnus Londen
從今人眼光看,飛機掠過市區地標建築物的畫面更像是好萊塢災難科幻片的海報。
不過真正屬於民用航空的時代還是要等到二十世紀下半葉。1959年的這幅海報由芬蘭航空推出——這時候芬蘭Aero 航空公司 已經更名為今天我們熟知的Finnair 芬航了。發展了幾十年的民航業更加成熟,飛行時間大大縮短,用戶體驗更佳,海報畫面看起來也更現代一點了。
誰來芬蘭:重要的英法德市場與瑞典人
交通工具篇的旅行海報整理大致介紹了大傢伙都是怎麼來芬蘭的,下面我們看看都有哪些人沒事閑的來芬蘭。須知這些二十世紀上半葉來芬蘭的遊客並不是遊手好閒之徒,而是真正的有閑階級。
主要遊客當然來自西歐發達國家,當然距離近也是重要因素。上一節已經有二十年代英國赫爾城的芬蘭旅行海報上鏡,可惜作者已不可考;這裡放另一張同為赫爾城、同一本地代理商 JOHN GOOD&SONS LTD 在同一年代的——一款有作者的海報作品。
宣傳語還是 Off the Beaten Track, 畫面似乎是想強調芬蘭沿海群島眾多。
然後這幅作者再次不可考,這個不可考到底是何方神聖,這麼厲害?
三十年代的英國人忙著旅遊,德國人就加緊備戰,直到戰敗。50年代,西德人民邊恢復生產、同時不忘消遣,西諺有云:WORK HARD, PLAY HARD. 下面這幅海報是歡迎西德人民去芬蘭滑雪的。
下面來到本文開場、筆者家中貼在牆上的那幅經典的,二戰後發布的、針對法國市場的海報。因為二戰緣故,芬蘭於1944年割讓了部分邊境領土給蘇聯並被俄羅斯繼承,也形成了延續至今的版圖。圖中以芬蘭國土形狀為底板,一葉扁舟從西部沿海駛入千湖之國芬蘭的版圖,迎接客人的則是芬蘭境內無聲的森林、湖泊和群島,意境獨到。海報的法語名字 FINLANDE pays de la romance 譯過來大概是芬蘭:浪漫的應許之國 。
因為比較經典,所以此海報被Come To Finland 公司製成木板明信片(文中出現的幾乎所有海報都有明信片產品售賣,不過木板明信片產品因為成本及售價更高,是只有少數精品海報才有的待遇)。
船從「西方」駛來的根本原因是芬蘭西、南方向是海,至於東邊的鄰居——那就還要等到蘇聯解體才有機會成為芬蘭人的金主。此外,船與芬蘭版圖交接處是圖爾庫一帶——瑞治時期事實上的首都所在地——西方特別是瑞典影響最深的地區(貌似這一區域至今還是芬蘭瑞典語人口的主要聚居區)。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插播一條:歷史上對芬蘭影響至為深遠的前宗主國瑞典。幾百年的統治不但讓瑞典語成為芬蘭兩種官方語言之一,也讓這個國家成接受西方思想、文化的管道乃至芬蘭早期發展的模板。鄰近的地理位置,語言的便利條件,頻繁的人員往來都大大拉近了兩國的關係。在三十年代前,瑞典一直是芬蘭頭號入境遊客來源國——比英國和德國遊客加起來還要多。
除了熱衷到芬蘭旅遊,甚至有瑞典人參與其中、為芬蘭設計旅行海報。比如下面這段引文中介紹的這位嫁給芬蘭人的瑞典姑娘 Ingrid Ho?gstro?m-Bade (1908–1989) ,應該也算芬蘭人民老朋友了。
從三十年代起,芬蘭開始意識到人們的旅行需求已經超越了「城市獵奇」階段, 轉而開始追求靜謐的戶外體驗,開闊的原野,湖畔與大自然...
作為最早發現芬蘭在這方面稟賦的少數人之一,瑞典平面設計藝術家 Ingrid Ho?gstro?m-Bade (1908–1989) 一直積極向外界傳遞芬蘭作為「戶外天堂」的訊息。 求學期間,她遇到芬蘭藝術家Edmund Bade, 隨後兩人結婚。夫婦二人移居赫爾辛基後,Ingrid 找到一份平面設計的工作。除了在 Tilgmann 廣告公司的工作以外,她同時為芬蘭的劇院做服裝設計。
——《COME TO FINLAND! 天堂的召喚:芬蘭旅行海報故事》作者:Magnus Londen
下面這幅優雅的海報就是她的作品,也是本文開篇筆者家中那組木板明信片之一。
接下來這幅海報更是明確在小圖部分高亮了芬蘭的瑞典語人口密集地區,信息再明確不過:你來我們這沒有語言障礙,而且本地物美價廉!
怎麼來的說完了,誰來了也說完了,但是「到芬蘭去」去了之後,具體去哪兒?
芬蘭去哪兒: 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三大中心城市,拉普蘭滑雪
對於早期的遊客來說,去芬蘭做什麼是一個核心問題(不黑不蜜: 其實直到今天這個問題依然成立)。芬蘭想被世人矚目,必須得干一票大的,搞個國際性大事件,所以你覺得主辦一屆奧運會如何?
熟悉奧運歷史的同學知道芬蘭曾在1952年主辦奧運會,然而對芬蘭人來說這其實是一屆遲到的奧運會。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1936年柏林奧運會後(被納粹德國用於政治宣傳的柏林奧運會),二戰在1939年全面爆發——導致1940年的赫爾辛基奧運會無限期推遲。1945年二戰結束,不知道是因為芬蘭尚處於戰後恢復期、忙於還蘇聯戰爭賠款無力舉辦還是國際政治因素,1948年的奧運會又轉到了倫敦,於是原計劃1940年舉辦的赫爾辛基奧運會一推再推、推到了1952年。
下面這幅為1940年赫爾辛基奧運會設計的奧運海報附註日語,圖中芬蘭運動員Paavo Nurmi 踩著「地球」奔跑,腳下版圖高亮處是本次奧運會的主辦地——芬蘭。
1940年的這幅海報名叫《飛翔的芬蘭人》,即是上圖。那好事多磨的赫爾辛基奧運會1952年正式版海報最後怎麼樣?下面這個小故事可以給我們解答。
Ilmari Sysimetsa? 創作的這幅《飛翔的芬蘭人》(Paavo Nurmi) 海報,可能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芬蘭海報。這幅海報同時也是一個「回收重複再利用」的典範。
為迎接原定於1940年開幕的赫爾辛基奧運會,芬蘭舉辦了一場大型旅行海報競賽。獎金被三名優勝者平分, Ilmari Sysimetsa? 就是其中之一。隨即開始的蘇芬冬季戰爭及二戰打亂了一切部署。一直推遲到1952年才正式舉辦的赫爾辛基奧運會開始前,當局決定重新舉辦一次海報競賽。這一次,Ilmari Sysimetsa? 就成了評委會中的一員。 這次的賽事規模比此前大很多——芬蘭全國的藝術愛好者幾乎都參與了——但評委會還是不太滿意。所以,他們怎麼辦了呢?他們把 Sysimetsa? 此前為1940年奧運會創作的獲獎作品找出來,照戰後新修訂的邊界調整了芬蘭國土的形狀,換了個日期,於是就有了這幅經典的重生…… ——《COME TO FINLAND! 天堂的召喚:芬蘭旅行海報故事》作者:Magnus Londen
下面的動圖對比 1940 VS 1952 版奧運海報,歡迎來找茬,能肉眼看出區別算我輸。
除了這幅側重競技方面的運動員出鏡的海報,這裡要提到另一幅非常經典的芬蘭奧運海報。也就是本文開頭筆者家中牆上三張木板明信片之一,它的名字叫做《香檳夫人》。
這幅圖頂部布置了到芬蘭參觀奧運會的邀請信息,中間是赫爾辛基的國家議會大樓,靠右側的塔樓是芬蘭國家博物館,寬敞馬路穿過的是經典的有軌電車——這種綠皮有軌電車至今仍然運轉在赫爾辛基市中心。關於赫爾辛基百年街景變遷,參見城市復刻版: Helsinki 1907 vs 2017
赫爾辛基作為芬蘭首都當仁不讓,是芬蘭各類旅行海報上鏡率最高的城市。1949年,在為慶祝赫爾辛基立市400周年舉辦的海報大賽上, 藝術家Gunnar Forsstro?m 憑藉下面這幅作品摘得桂冠。
畫面中跳躍的光束是絢麗的火焰,背景是赫爾辛基市中心碼頭邊的市政廳,遠處是前文已經反覆述及的赫爾辛基主教教堂(白教堂)。
迎面走來的是圖爾庫市海報方陣,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瑞治時期事實上的首都。這座城市受瑞典影響較深,有一座瑞典統治時期遺留的陰森城堡,且至今仍是芬蘭教區的主教教堂所在地。
提著兩隻行李箱,背挎一台照相機,下圖中這位遊客像是卡夫卡小說《城堡》里苦苦等待入城許可的土地測量員。
朋友,坦伯雷Tampere 這座城市你聽說過嗎?
這座城市是芬蘭人口密集三角區的北角——南部的赫爾辛基、西部的圖爾庫與靠北的坦伯雷三點划出的一個狹小三角形內人口佔到全國五百多萬人口的一半。所以坦伯雷也是很重要的,這座城市以工業聞名,有家叫Finlayson 的紡織企業誕生於此,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本地生產了。我一度以為Finlayson 好像跟Finland 有詞根關聯,後來發現Finlayson 是一個來芬蘭的蘇格蘭移民的姓氏——這位蘇格蘭人於十九世紀在坦伯雷創立了這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紡織企業。還是不能想當然。
下面這幅海報體現了工業城市坦伯雷 Tampere 的特點, 它直接把沿河工廠、煙囪和幾座橋作為主體放到了畫面中。
這座繁榮的、不冒煙的芬蘭的曼徹斯特工業重鎮里,喜歡研究工業社會問題的旅行家可以在Tammerkoski 河畔的工廠附近找到不少素材。
——三十年代芬蘭旅行指南
至於上圖水裡的生物,據筆者2017年初訪問期間的觀察,確有鴨子常在河邊走。河邊工廠還在,煙囪也在。
除了這三大城市,芬蘭的戶外特別北部極地荒原也是老式旅行海報的主題——有些地方甚至對大部分芬蘭人都一樣充滿異國情調。
芬蘭的北部是拉普蘭地區,這裡有歐洲唯一真正的原住民——薩米人。雖然芬蘭人跟薩米人在血緣乃至語言上很接近,不過由於地理上的距離,大概還是很容易產生不少浪漫主義遐想。下面這幅1937年出版的海報背景是芬蘭極圈內第一大城市、芬屬拉普蘭地區首府羅瓦涅米(聖誕老人村所在地),人物是一位盛裝出席的薩米族女子。
今天,大部分移居到城市特別是南部人口密集區的薩米人事實上已被芬蘭主體同化了。不過城市之外,野性的北極荒原與森林間的薩米人依然努力地保存著自己舊有的生活方式和認同。下面這幅三十年代拉普蘭主題海報,有馴鹿和大鬍子薩米大爺上鏡。
拉普蘭地區除了「異域風情」,還有一個旅遊吸引點就是很多地方積雪落下就能覆蓋大半年,適合搞滑雪旅遊。而北方國家往往對滑雪運動情有獨鍾,一方面天氣與自然環境使然,一方面多冷的隆冬不玩滑雪、踢沙灘足球凍傷了腳怎麼整?
事實上,每屆冬奧會北歐國家都要佔據獎牌榜前列(這屆挪威獎牌總數第一),好些滑雪競技項目就有北歐起源——比如北歐式兩項。當然了滑雪這種運動,器械、訓練及後天加成太多,不利於第三世界人民參與也是重要因素。
下面這幅之前放過,它是五十年代為吸引德國遊客來芬蘭滑雪的一則海報。德國人也是出了名的熱愛滑雪,上個月的韓國平昌冬奧也是拿到了14枚金牌,與挪威並列金牌榜頭名。發展中國家起步晚,與發達國家在冬季運動領域的差距可能不止差五六十年,2022也快到了,我們得擼起袖子加油幹了。
不過說到最經典的一幅冬季運動主題芬蘭旅行海報,還要看下面這幅五十年代發布的作品。畫面中一個小男孩扛著滑雪橇,拎著一個「百寶箱」也許正走向滑雪場,遠處一列火車大概剛剛將他送達這處滑雪勝地,等待他的會是什麼?
作為對艱苦的四十年代在審美上的回應,五十年代的海報藝術界瀰漫著一股喜悅樂觀的情緒氛圍。現在,即使是孩子們也可以加入旅行的行列中來了,一個明確的信號是——新一代歐洲中產階級誕生了。
大概這一時期,芬蘭最偉大的海報大師之一開始嶄露頭角,他就是Osmo Kalevi Oksanen. 1945年畢業於赫爾辛基中央手工藝學校,他的專業是平面設計。他最著名的火車海報作品之一描繪了這個活潑懂事的滑雪小男孩。創作過程中,他讓自己的女兒Mari 舉著她媽媽的化妝袋站在自家院子里為他做模特。最後,他把自己女兒的形象改成了一個男孩-經典誕生了。在這幅滑雪的男孩/女孩海報中,生活中的一切應有盡有:滑雪板,芬蘭火車,行李箱——還有那種「冒險感」。三十年代出現的那種驕傲與自豪感在五十年代慢慢讓位於芬蘭現實主義, Okasenen 也製作了該海報同主題的夏季版。 ——《COME TO FINLAND! 天堂的召喚:芬蘭旅行海報故事》作者:Magnus Londen
於是就有了下面這個二次創作改編的、夏日版小男孩——本文封面題圖最左側的海報。既然是夏天,雪橇我們不背了,換成雨傘,行李箱還是要有的,最萌的是胳膊下夾著的玩具小貨車,當然褲腰帶和肚子也是很可愛的,蛤蛤。還是放到GIF 里對比一下:
老式旅行海報的衰落與文藝復興
隨著彩色攝影技術的興起與普及,老式旅行海報在六十年開始式微。如果能真切地讓人看到實景,為什麼還需要複雜的平面設計和誇張的表現手法?
仍取滑雪主題的例子,小男孩滑雪的經典海報確實很火,但直接把鏡頭對準系滑雪鞋鞋帶的孩子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非常遺憾,實在很難看出這是小男孩還是小女孩)。
And more...
隨後的幾十年是科技飛速進步的信息時代,連海報這種推廣媒介都被電視、計算機乃至互聯網革了身家性命,人們再想找回從前那份優雅就只能翻翻故紙堆了。
讓我們記住下圖這些為芬蘭旅行海報藝術奉獻過的藝術家們。
它們具體的操作平台可能就是普通的廣告設計、製圖公司,下面這張珍貴的圖片不是海報,卻真實地再現了上世紀四十年代赫爾辛基SEK公司製圖工作室內現場作業的場景。
當然今天筆者本人包括這篇文章的讀者能看到這些老式海報,還要感謝Magnus Londen 和他創立的Come to Finland 出版社。
Magnus Londen 對海報藝術產生興趣的起源正源於上圖中、這份為1940年赫爾辛基奧運會設計的海報《香檳夫人》,據他在書中介紹:
2001年,芬蘭記者 Magnus Londen 在Hagelstam 古董店的舊書屋櫥窗看到了這幅海報。當時,他就被海報所體現的世界主義情懷與氣質深深吸引,不能自已,自己也最終成為海報藝術一生的追尋者。
也正因為這張海報,我們在今天看到這次(芬蘭國家博物館)展覽以及 Come to Finland 系列圖書。 ——《COME TO FINLAND! 天堂的召喚:芬蘭旅行海報故事》作者:Magnus Londen
故事說到這裡並沒有結束,因為這種老式海報藝術正經歷著一場「文藝復興」,你沒猜錯——其推動者正是Magnus Londen 和他的Come to Finland 出版社。從2015年起,該出版社開始主辦一系列旅行海報設計大賽,所以就有了下面幾幅當代作品了:
首先這幅是題圖裡最靠右的一張,極光下一位美麗的菇涼在湖邊的冰窟窿前的台階踮起腳尖、正準備躍躍欲試。
下面這張體現了當代價值觀的影響,美人魚變成了一個移民形象的男子,可能是想突出性別平等、多元文化、包容價值觀的新芬蘭形象。
接下來這一幅我認為算比較完美地體現了芬蘭的自然與人文特色,畫面黑暗處是一處桑拿房中的兩位芬蘭浴者,落得很低的夕陽投射的影子把人影拉得極長——雖然從圖中太陽的方位和角度看好像有點不太科學。
標題"OSTROBOTHNIA" ,指的是芬蘭北部、位於北極圈附近的一個地區。"ENJOY OUR NIGHTLIFE" 則是巧妙的雙關,既在字面上邀請人們來這裡盡情享受夜生活,同時一面「警告」遊客們本地高緯度、極夜期間「不見天日」,一面用獨特、生動的「夜視角」勾引好奇的遊客。
可喜的是,在Magnus Londen, Come to Finland 出版社,新老藝術家,博物館等各界人士的努力下,近年來「文藝復興」的旅行海報+老式芬蘭旅行海報=一次芬蘭國家博物館的展覽。
如文章開頭所述,筆者也因此得以中文翻譯身份參與其中。
一個巧合是:芬蘭國家博物館剛好就在一幅老式芬蘭旅行海報的畫面中。對,就是這篇文章已經出現兩次的那幅1939年發布的奧運海報《香檳夫人》中。畫面右側的那個塔樓式建築就是現今芬蘭國家博物館所在地!
最後,因筆者已回國且不知道猴年馬月再去芬蘭,所以臨走就買了三張木板明信片留念,本來打算送人後來沒捨得,猛回頭想起這也可以寫一篇命題作文。
最後的最後,請允許筆者以小學時日記結尾的扣題必殺結束076期北歐半月談:
我很喜歡它(芬蘭旅行海報)!
BREAKING NEWS: 三大運營商以通訊穩定因素婉拒北歐半月談專屬流量包合作倡議
三大運營商日前發表公告,因北歐半月談流量過大,長期以來已嚴重影響移動信號基站的通訊穩定。一旦辦理單獨流量包套餐,可能會影響公司整體營收乃至中國智造2025宏偉目標的實現。
簡單的說,這次合作終於談崩了。抱歉。
鳴謝
Magnus Londen 及 CometoFinland 出版社
圖片來源及參考文獻
CometoFinland 出版社地址:https://cometofinland.fi/en/home/
CometoFinland 旅行海報衍生品網店:https://shop.cometofinland.fi/
《COME TO FINLAND! 天堂的召喚:芬蘭旅行海報故事》作者: Magnus Londen
推薦閱讀:
※公告|《冨樫義博の正解與誤讀》預購開始(預購送別冊)
※Nussbaum 女王:我是自己靈魂的船長
※身在大陸有什麼靠譜的途徑可以購買香港或台灣出版的書籍?
※說備考「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這件小事
※Chrome 瀏覽網頁時最好的翻譯工具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