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收藏的天下十大行書之一的《韭花帖》居然是贗品?
乾隆十二年(1747年),愛作妖的愛新覺羅·弘曆忽然想顯擺一下自己搞書法收藏的成果。於是精選340件歷代名家手跡摹刻成石,謂之《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共32冊,在第五冊的最後收錄有唐末、五代書法家楊凝式的《韭花帖》。該帖凡計7行63字,位列「天下十大行書」之一。
全文為「晝寢乍興,朝飢正甚。忽蒙簡翰,猥賜盤飧。當一葉報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實謂珍羞。充腹之餘,銘肌載切。謹修狀陳謝,伏惟鑒察,謹狀。七月十一日狀」。
200多年過去之後,當初收錄在冊的《韭花帖》輾轉到了無錫市博物館。但沒想到的是,被學術界一致指認為「贗!品!」
是誰坑了乾隆?
乾隆的審美雖然讓人理解不能,但確實是一個收藏小能手,所以翠花一開始堅定地認為,《三希堂法帖》收錄的一定是真品,只是在後來的流轉過程中被人偷梁換柱了!不過,事實證明乾隆辜負了萃花的信任,
向來觀點難以統一的學術界,這次團結起來黑了一把乾隆,認定了《三希堂法帖》收錄的乃是摹本。
博物館學家楊仁愷的觀點是,清內府收藏的《韭花帖》一開始是真跡來著。但康熙一朝時,被膽大包天的鑒書博士高士奇偷回自己家藏了起來,只給皇帝留下了一件摹本。
幾十年後,摹本被不省心的乾隆翻出來,不僅沒發現被人掉包了,還刻成石碑、集結成冊到處顯擺......
書畫鑒定大家徐邦達的觀點就更傷人了,他覺得乾隆一家子都沒眼光,從一開始收藏的就是摹本。真品從明朝末年就不知去向了。至於那個鑒書博士高士奇,他手裡確實也有一張《韭花帖》,不過,是另一個摹本,就是現在台灣蘭千山館收藏的版本。
而乾隆手裡的那件「贗品」,在清末時被溥儀偷出宮,建國初期在無錫市「籍沒」(登記並沒收),也就是如今無錫市博物館收藏的版本。
兩個館藏版本都是假的,那真品去哪裡了呢?在這個問題上,楊、徐二位的觀點一致,都傾向於《韭花帖》真跡在近代考古學家羅振玉手中,目前,這也是學術界的主流觀點。
徐邦達還特別指出,羅振玉編撰的《百爵齋歷代名人法書》上冊中就有真跡的影印本。並直言在藝術水平上,前面兩件摹本比之真跡相去遠甚。
不過,遺憾的是,真跡於1945年在羅振玉的長春寓居丟失,不知落入何人手中。
「韭花讚歌」憑啥吸粉無數?
收穫大小粉絲無數,讓人競相模仿,並且連摹本都被乾隆當成寶的《韭花帖》到底有什麼魅力呢?
《韭花帖》是楊凝式的代表作,內容大致為「午睡醒來嘗到了美味可口的韭花,心情瞬間變得棒棒噠,一定要給送韭花的朋友寫封感謝信」。
呃,萃花想說這一定是封有味道的信,韭菜味的。
此圖有說是在影印版本的基礎上復原,亦有觀點認為是來源於真跡現任主人從信的內容我們不難看出,楊凝式很愛吃韭菜。楊凝式寫信時輕鬆愉悅、恬然自得的心境,反應在作品上,《韭花帖》的風格同樣瀟洒而隨意。
於字體而言,此帖介於楷書和行書之間,楊凝式在楷書中運用了行書的筆意和章法,一改唐楷的端正森嚴,飄灑超脫,自由縱逸。
布白舒朗,是《韭花帖》為人稱道的一大藝術特色。書法作品中的字距、行距,對整體視覺章法的影響極大。《韭花帖》字距、行距之大是歷代墨跡中少有的。
對比十大行書之首的《蘭亭序》,《韭花帖》的字距、行距極大,而且其字距和行距並不固定,似隨意卻又有規律可循,前密後疏、自右上向左下呈放射狀擴散,即統一又富變化,使舒朗的布局更加生動,構成了一種背景開闊、格調淡雅、氣韻非凡的深遠境界。
在結字上,縱覽帖中諸字,結構或長或扁、或收或放、或疏或密,真正做到了疏處可以跑馬,密處不使透風。形成強烈視覺反差的同時,又不覺突兀,與通篇字距、行距拉開的處理協調統一,仿若自然天成,奇趣盎然。
乍、報、韭、切幾字極收,而秋、伏、察、實幾字極放
實字寶蓋頭下留出大量空間,與下部密集點畫形成強烈視覺反差
乾隆應該輸得心服口服!
徐邦達說摹本比之真跡相去遠甚,那我們就來看下乾隆的無錫博物館版本,在藝術造詣上和羅振玉版本相差到底有多遠。
楊凝式的超級迷弟,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評《韭花帖》的一大特點為「欹側取態」。再配合整體左疏右密的布局,《韭花帖》單體結字上呈現左展右斂的特點,而錫博本在結字上則弱化了這種種對比。
其次,錫博本採用了雙鉤填墨法。(先用細線勾勒輪廓再在中間空白部分填墨)但在勾勒字體輪廓時,把筆畫走勢上的不平行變為了平行,稍顯呆板,而失了自然、靈動。
其實諸如此類的細微差別還有很多,可見楊凝式的書法造詣是再細緻的臨摹都無法企及的。萃花只希望真跡能夠早日現世,讓我們有機會親睹其風采細細體味1000多年前那個閑適的秋日午後。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藝萃」(vx號:yicuichina)
推薦閱讀:
※乾隆皇帝的童年是怎樣的?
※假如當初馬格爾尼帶來的是直升機,乾隆會不會改變想法?
※精明的乾隆為什麼離不開和珅?
※有哪些食物的傳說里有「乾隆吃過讚不絕口」的描述?
※乾隆是滿人還是漢人?野史不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