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楚辭》等經典取名淺探

《詩經》《楚辭》等經典取名淺探

中國傳統社會一直有這種說法,男詩經女楚辭,或者男楚辭女詩經,乃至文論語武周易之說,總之命名總要引經據典,而這個經典總在先秦經典範疇,以十三經為多。 筆者很久之前就聽到這種說法,當時也感到很新奇,刻意查證之,確實前人以詩經楚辭論語周易命名的佔一定比例。 比如周邦彥,駱賓王,錢謙益,朱九思,呂九如,胡克家,戴望舒,周信芳,南懷瑾,等等可以列一本書。 之所以如此,筆者試做分析。

首先是~先秦經典,特別是四書五經(十三經)是古代讀書人最熟悉的文字載體。

大家知道,從漢代立經學博士,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之後,儒家經典就為士子廣泛深入學習。最初是公羊穀梁,論語,詩經,周易,孝經之類,孟子還沒有這麼高地位。 而公羊穀梁不像詩經,文學性不強,偏重義理。 周易與論語,除了都是儒家的「經」之外,且都有篇幅比較短小,容易記誦,且寓意美好,文學性鮮明的特點。 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出日之容,瀌瀌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皎日嚖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並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 因此詩經被格外重視,乃至於用於名字之中是合乎情理的。其次詩經「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據三國吳人陸璣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統計,全《詩經》所涉及的動植物共有150種,其中草類52種,木類36種,鳥類23種,獸類9種,蟲類20種,魚類10種。後來清代學者徐雪樵作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詩經》所載的動植物總數共計355種。(引自《美育學刊》2016第2期,作者王柯平)黃鳥、鵲、雀、燕、雁、流離、荇、葛、卷耳、苜、蘩、蕨、薇、藻、茅、葭、蓬、瓠、葑、菲、荼、薺、苓、茨、唐、麥、綠、竹、瓠、芄蘭、草、 桃、楚、甘棠、梅、唐棣、李、棘、榛、栗、椅、桐、梓、漆、桑、檜、松、柏、翟、杜、木瓜、杞、檀、舜、柳、等等。。。 而周易,論語以其特有的特點也被納入取名傳統中。

其次,看看楚辭這部作品。

楚辭的一大特點「香草美人」為大家熟知,香草美人當然不單單是摹狀而已,實質上是寄託一種對君王忠誠之思,這種傳統,古詩文中乃是常見。

漢·王逸《離騷序》有:「《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寫香草、以配忠貞,。。。靈修善於美人,以譬於君。『』 故楚辭中特有之器物,美好之辭彙,遂被賦予特有之意象,(關於這些辭彙之名字,百度中很多)如~佩蘭 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九歌·雲中君》

木樨(桂樹)桂樹列兮紛敷,吐紫華兮布條。——《楚辭·九思·守志》 菊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楚辭·離騷》

扶桑(朱瑾)飲余馬於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楚辭·離騷》

蓀(菖蒲)夫人自有兮美子,蓀何以兮愁苦。——《楚辭·九歌·少司命》

橘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楚辭·九章·橘頌》

伯庸。《離騷》:「朕皇考曰伯庸」。

信芳。《離騷》:「苟余情其信芳」。如京劇表演藝術家周信芳。

望舒。《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望舒:神話中為月駕車的神。如寫《雨巷》的詩人戴望舒。 陸離。《離騷》:「斑陸離其上下」。

宜修。《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甄嬛傳》里的皇后名字 懷瑾。

《九章·懷沙》:「懷瑾握瑜兮」。如國學大師南懷瑾。 這裡不再舉例(百度資料之借鑒,基本上是常識) 因此,楚辭似乎如同《詩經》是一個美好辭彙之寶庫,用之不竭。。。

再說中國人有慕古之傳統,《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於老彭。」 中國文人的祖師爺---孔夫子,就是慕古,好古之人,述而不作即是其為文原則之一。

而命名則也是一種文藝創作,因此遵循「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之原則,引經據典也是很正常的,試看從兩漢到近代的,大量詩詞古文,其重要修辭手法之一就是「用典」 這裡提幾個人~南北朝時期的「任昉」「庾信」唐代「杜甫」「李商隱」其詩文基本上字字用典了。

雖然難免堆砌,但是能體現出「用典」之重要傳統。 於是乎,名字用典化用亦因此幾千年不衰,具體用典手法,可參考拙著《桃花扇底舊姓名》

第四 接受與模仿。 當詩經楚辭論語,周易起名成為一種傳統,於是漸漸被廣泛接受,而《詩經》《楚辭》《周易》《論語》等等經典,原文本往往不被重視,而直接出現了對其既有之名字,模仿的現象。 如今網路化時代,通過百度就能得到很多諸如《詩經,楚辭取名》《周易起名》之類的文章。於是似乎這種傳統得到了繼承,實際上只是接受,而不是創作了。

第五 傳統文化被認可後的文化自覺 前面說到,從秦漢之後的漫長君主專制時代,由於先秦經典的特殊性,導致姓名文化尊崇經典,長盛不衰。

這種情況,一直到近現代才有變化,這要追溯中國近現代之歷史,自從近代西方工業革命之後,西方列強既大,打開中國國門,中國文化之反思,否定,以及重新被肯定,在百年內對知識分子衝擊巨大!

五四運動只是在部分知識分子階層中作用,而部分知識分子,特別是中底層,依舊認同中國傳統文化。 對本國既有文化衝擊最大的時期,乃是民國於大陸鼎革後,破四舊,文@@革等等。。。這一系列運動,其影響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

可以說從1949-1999接近50年,中國社會主流對中國傳統文化持否定態度,中國知識分子從此再未以傳統文化為重要知識結構組成。 因此,除了少數相關專業人士外,這幾十年出生之國人多不具備傳統文化素養。 故而,以詩經楚辭為代表的取名傳統,也就終結了。

然而,2000-2017這十幾年,特別是最近幾年,由於本屆政府大力推進傳統文化復興,才有了取名文化重續傳統的現象。 (關於這種現象,筆者有專文論述)故而 楚辭,詩經取名,一則與文革時期,改革開放初期,具有濃厚政治性,口號式的名字大不相同。

二則具有美好內涵,乃至於音韻美,修辭美感。 這些對這些於傳統文化隔膜至深的寶寶家長來說,無疑是新鮮的,有魅力的!且充滿家國情懷,民族自信!

參考資料有~ 百度相關資料

《美育學刊》2016第2期,作者王柯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兼美學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跨文化研究院教授兼院長,主要從事中外美學與古代哲學研究。


推薦閱讀:

畫山水畫用什麼宣紙好?
《硫磺島來信》,一部站在法西斯立場上的影片獲得了廣泛的褒獎,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
當今中國的人才現狀是怎樣的情況?
男生也穿小裙子?蘇格蘭人民美滋滋!
有什麼關於江西的冷知識?

TAG:古典文學 | 取名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