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維爾·多蘭——有人說他是加拿大的王家衛,我信
阿布在之前的文章中就說過,王家衛是我最喜歡的導演之一。
他那些神神叨叨的旁白加配樂簡直完美,當然還有他那些對於光和影的處理技巧。
說也奇怪,那些歌曲單拿出來可能不會給人很突出的感覺,但是加到片中配上那些旁白或者配上當時的場景劇情就顯得那麼的恰到好處。
在中國,任何一位導演都無法做到像王家衛這樣拍電影。
去年張某某嘗試著拍了一次,結果······
不提也罷。
說起風格與王家衛相似的導演,阿布想到一位,而且網上很多朋友都認為這位導演的風格與王家衛相似。
那就是來自加拿大的80後導演哈維爾·多蘭。
多蘭對於光與影的處理以及背景音樂的插入都會讓人想到王家衛的作品。
早在2009年,多蘭不到二十歲的時候,他就憑藉著處女作《我殺了我媽媽》在第62屆戛納電影節上斬獲三項大獎。
這部電影的編劇、導演、主演都是多蘭,而且據說在他高中的時候就完成了這部電影的劇本。
在這部電影上映之後,多蘭似乎成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寵兒。
2010年,憑藉愛情片《幻想之愛》獲得第63屆戛納電影節年輕視線獎,成為戛納影展官方選片單元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人選導演。
2012年,憑藉《雙面勞倫斯》入圍第65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一種關注大獎。
2014年5月,憑藉《媽咪》獲得第67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獎。
2015年,26歲的多蘭成為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評審團成員,他也是該屆電影節主競賽評審中最年輕的一位。
2016年5月,新作《只是世界盡頭》入圍第6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最終斬獲評審團大獎。
多蘭能夠在電影上取得這麼高的成就,一切都離不開他的成長環境。
多蘭的母親是一名教師,父親是一名演員,受父親的影響,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演戲,他出演過加拿大最大的製藥公司Jean Coutu的廣告,同時他也是《歌舞青春》的賈斯汀以及《暮光之城》的狼人雅各布在加拿大的法文配音者。
更讓人嫉妒的是,多蘭天生長了一張迷倒萬千少女的臉。
然而,擁有這樣一張英俊臉龐的多蘭卻公開宣布自己出櫃了,他曾公開寫信追求萊昂納多並高喊要和美國隊長約會。
而且他的第一部作品《我殺了我媽媽》中,多蘭就把親情和同性作為電影的主要描寫點。
這部電影,應該也是類似於他的一部自傳性質的片子,我相信有很大一部分故事情節都是根據他的親身經歷改編的。
本片講述的是一名十六歲叛逆期的同性戀男孩和單親媽媽之間的故事。
處在叛逆期的孩子和父母之間本身就存在很多的問題。
影片在開始的時候就引用了莫泊桑的一句話——
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著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後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扎的根有多深。
多蘭在電影開頭放上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這種血濃於水的親情無論怎樣破壞都會隨著時間的修補而完好如初的。
就像片中的于貝爾(哈維爾·多蘭飾)和母親香塔爾(安妮·杜爾瓦勒飾)一樣。
母親香塔爾在十六歲的于貝爾眼中是那麼的不討人喜歡。
于貝爾不喜歡她吃東西永遠都吃的滿嘴都是,還不知道擦乾淨。
他不喜歡媽媽邊開車邊化妝這種危險的動作,他不喜歡媽媽每天收聽的新聞電台。
於是,影片剛剛開始三分鐘,母子倆就爆發了第一次爭吵。
兩人之間每天都是以這種爭吵的方式生活。
當于貝爾的語文老師要求他拿著一份調查表詢問父母意見的時候,于貝爾騙他的語文老師說我的父母都去世了。
于貝爾覺得他的母親根本不愛他,他想回到小時候的生活,那時候母親每天都對著他微笑。
他深知自己在內心深處是很愛自己的母親的。
他知道當母親被欺負的時候,他會有殺了那個人的衝動,但是他卻也能想出百八十個比起他的母親來他更愛的人。
于貝爾說不出自己對母親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感覺,反正每次兩人都會以爭吵的方式結束對話。
他不知道應該怎麼與母親進行交談。
當母親問他:「現在的小孩都像你這麼跟父母說話嗎。」
他會立刻反駁:「現在的父母都像你這樣教育孩子嗎?」
其實母親根本沒有變,變的是于貝爾自己。
他不知道他正處在一生當中最叛逆的時期。
于貝爾和他的母親身上發生的事情,我相信很多觀眾都會有切身體會。
當初的自己也是像于貝爾這樣,覺得父母不好,覺得他們干涉自己太多的生活。
當初的我們也會有于貝爾這樣的想法——
別的學生也都說他們的媽媽糟糕但是他們很愛他們的媽媽,但是我為什麼就愛不起來我的媽媽呢?
他根本不會想到,別的孩子也會是他這樣的想法。
或許現在他的某個同學也對著自己的媽媽說著這樣的話。
世界上唯一一個會無條件的愛你,奮不顧身的為你付出一切的就是父母。
我們從影片中不難看出,母親香塔爾和于貝爾說話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的,每次兩人爭吵的時候,香塔爾都在故作鎮定,于貝爾認為母親爭吵過後哼著歌是一種勝利甚至挑釁的行為。
但是經歷過的朋友們都會知道,這可能是一種緩解傷心焦慮、故作鎮定的方法。
香塔爾一直很愛于貝爾,而作為一個單身母親,她根本無法把太多的時間放在照顧于貝爾這件事上。
她每天都要出去工作,回家要做飯洗衣收拾屋子。
她也很想像以前一樣和兒子有說有笑的生活,但是她現在已經不知道該如何把生活扳回正軌。
全片最讓人心疼的一幕發生在香塔爾第一次把于貝爾送到寄宿學校的時候。
下車之後,香塔爾想擁抱一下自己的兒子作為道別。
沒想到惱怒的于貝爾卻對她大喊大叫,告訴她她吃飯的時候嘴角都是食物殘渣髒的像豬一樣,她顏色俗套的外衣讓人看著想吐。
嘲笑她現在的年老色衰。
可是于貝爾根本就沒有想過,母親臉上的皺紋都是日夜操勞的印證啊。
當于貝爾大聲嘲諷的時候,茫然的香塔爾只是獃獃的站在那裡一言不發。
這段劇情看的阿布眼眶發熱,我能深切的體會到香塔爾內心深處那撕心裂肺般的疼痛。
之後,于貝爾問她:「如果我今天死了,你怎麼辦?」
香塔爾聽後就站在那裡看著自己的兒子沒有回答他。
等於貝爾走後,她默默地說了一句:「那我明天也會死。」
我相信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都在叛逆期做過一些傷害父母的事。
當初的憤怒與自私,現在想起來是否會覺得悔恨?
多年之後,我們才知道,當初父母那些讓我們不能理解的決定都是為了我們以後的成長。
就像香塔爾那樣。
當她得知自己的兒子是同性戀之後內心是十分震驚的。
但是她沒有向兒子詢問此事。
而是把他安排到寄宿學校上學,她想斷絕於貝爾與那個男孩的交往。
于貝爾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卻說出了讓母親最傷心的話。
阿布一直搞不懂青春期為什麼讓我們變得那麼不可理喻。
也許這就上天為我們的人生安排的一段必須走過的不完美的道路。
這部電影能夠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拿到三個獎項足以證明它的實力。
而且也足以證明多蘭作為一名導演的實力。
成長這個題材是很多導演都想要去拍攝的領域,但是並不是每個導演都有能力把它拍好。
從《我殺了我媽媽》中用吵架、反悔直視親情到《媽咪》里用暴力、謾罵反哺親情。
阿布可以說多蘭把成長題材玩的已經爐火純青了,這並不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想法。
而是因為我們的導演總是喜歡把青春成長和墮胎、分手掛鉤。
從本質上,就已經有了明顯的區別。
本文首發於腹黑電影(公眾號:fhmovie)
推薦閱讀:
※百億票房過後,佳片雲集的三月電影看什麼
※李連杰電影中最浪漫的三大女主角,為什麼她今年44歲仍然未婚?
※韓國電影奸臣有什麼有意思的小細節?
※免費看電影
※《愛的獵犬》她幫丈夫綁架少女,之後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