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得做市商嗎?
「做市商模式」,一個突然聽起來變得很刺耳的辭彙,甚至被新聞炒作的近乎聞風喪膽。做市商,被國內現貨投資帶入中國金融投資界輿論的高峰。
隨著國內的現貨交易市場已經進入第三輪合規整頓階段,有關部門骨幹也是紛紛出來講話,伸張「正義」;媒體方面,為爭搶頭條和點擊量,也開始盲目加入「正義軍團」。
有一天,一位做現貨、外匯投資的朋友問我「最近看新聞了嗎?這現貨、外匯投資還能做嗎?」。話語中我聽出他是擔心做市商這樣的交易制度,我問他「擔心那幾點?」。現在回憶起來,他主要說了這幾點:
1)做市商合法嗎?國家會取締做市商交易嗎?
2)做市商到底是不是對賭?
3)做市商和撮合制有什麼區別?
我想這也是大多數投資者朋友關心的問題,今天,用文字的形式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看法,希望也能藉助這個動亂的時期讓自己上一回頭條。哈哈!
做市商是不是合法交易?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應該先定一下在什麼範疇?那個國家?那個領域?回看一下「做市商交易制」的發展史,這個機制當然不是中國創造,也不是現貨交易市場在國內首次引用的,最早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美國證券市場,算是比較古老的證券交易模式了。在美國,這一交易模式當然合法。在中國是否合法?誠實的說,我的確沒有詳細翻閱所有金融法律、法規,沒辦法從法律層面去界定這個答案。但從當前國內各金融市場、金融機構(不包含現在爭議較大的現貨市場)對做市商制度的使用情況看,還是有實際案例可以依據的。
我們從國內最具信譽的金融機構——銀行說起,如果有出國旅遊、留學和國際購物的朋友應該都接觸過銀行換匯的業務。銀行換匯,就是典型的做市商交易制,①匯率報價分為銀行買入價和銀行賣出價,存在買賣兩個價格且有價差。②不論你是用人民幣購買美元,還是用美元換購人民幣,交易對手方都是銀行。銀行換匯的交易制度直至今日仍在使用,會突然取締嗎?現在工行等正在兜售的紙黃金、白銀業務,也都在使用做市商制這一模式。
做市商是不是對賭?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正如上面我提到的銀行換匯業務,你的買與賣,交易對手方都是銀行。但前提是你也是賭的心態才能成立;如果你是以理性投資和實際需要為目的,這自然也不能稱之為「對賭」。
做市商和撮合制有什麼區別?首先大家需要知道兩種交易制度的專業定義,這個我就不在這裡給大家贅述了,可以去問問「度娘」、「谷哥」,粘貼複製也是很累的動作。我做了一個簡化示意圖(圖1),希望能幫到你們從感官直接理解。
(圖一)
言歸正傳,我們說點都喜歡的乾貨。很明顯,做市商制和撮合制的界定在於你的交易對手是誰。兩個模式必然也存在各自的優點和缺點。
做市商制中,最大的優點就是充足的流動性;不足的是該模式無法擁有價格發現功能,且存在信用風險。
做市商制中,所有該市場投資人的交易對手方都是同一個機構,因該機構擁有足夠的資本和貨物,為整個市場提供流動性。報價方面以主流市場報價為基礎,做市商報出對應買賣價格,投資人選擇是否接受;投資人以做市商報價提交的所有訂單,不論多空,做市商都無條件接受並完成交易。據此原理之下,當交易商品報價完全來源於市場,且交易終端不存在任何貓膩,(信用風險)那麼做市商就必須和其他投資人一樣,必須承擔價格波動所帶來的風險,且做市商相比是被動的。如此試想一下,你是否有能力或者願意扮演這個做市商的角色?
撮合制中,最大的優點是擁有價格發現功能,協助對應商品定價;不足的是,當市場參與者較少,流動性就會匱乏,且容易被有實力的財團控制價格。
撮合制交易中,市場中任何一個投資人或者投資機構都可能成為你的對手方。像購買商品一樣,買、賣雙方報價,數量達成一致,即可成交,且誕生新的商品市場價格。(價格發現功能)表面上看參與者都是公平的,但事實證明,消息往往是不對稱的,資金優勢明顯的參與者便成了價格主導者(股民口中的莊家),莊家會選擇性的吃掉需要的籌碼。
從純個人投資角度講,投資好,投機也罷!如果交易商品報價完全市場供需決定,且交易終端獨立,做事商不存在任何貓膩,那麼做市商制會優於撮合制,畢竟這裡的「莊家」是誰?它明確的告訴了你,且保證了足夠的流動性。撮合制中,莊家不會告訴你我是「做市商」。
從市場推動和商品定價角度講,撮合制交易完勝做市商交易。理論上做市商均是場外交易,無法直接影響市場定價。
無論撮合還是做市,兩種模式都經歷過歷史的洗禮和證明。如今「做市商」淪落至此,不是模式錯了,錯在監管不嚴,監守自盜。現貨投資市場的整頓合規,是當前最迫切的需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