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這他媽也要證明?」的一個命題

你迷信數據嗎?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有各種人做的各種分析報告的所謂數據總結是不是每次都會讓你覺得詫異?原來,這個世界跟我所想的不一樣誒!這時候,人往往會說:

是的,數據是真實的,可是,演算法會騙人的。

這已經成為了大家都知道的道理。

但是,當這個「數據報告」換了一種包裝,成為了「人生經驗」之後,有多少會說:

是的,經歷是真實的,可是,總結是錯的?

而當這個訴說人生經驗的人是自己的父母以後,這個發問就會更少了。似乎冥冥之中有著這樣一個邏輯:我的生命來自於我的父母,我的「初始化」都是父母設定的,如果我否定了我的父母,就是否定了我的初始人生,那麼也就是否定了我的源頭。否定了我的源頭,那我屁都不是了,那我又憑什麼要否定他們呢?

似乎就成了個悖論。

這裡卻暗含了一個默認的規則:你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

於是,他們做什麼都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他們為你設定人生路線,幫你選擇就讀的高校和專業,幫你安排工作,幫你安排相親,幫你買房子結婚……你找不到反駁的理由。

可是……明明我認同了這種操作模式,可我為什麼還那麼難過呢?

因為:你是人。

個:表示單獨的。

沒錯,你是一個人,有了生命便是個個體,而且這個身份先於你作為一個兒子、女兒的身份而存在。沒有生命,就不會有「這個人」,沒有「這個人」就不會被定義為「兒子」或者「女兒」。

每個人的初始值是由父母設定的沒有錯:家庭財富、身材樣貌、教育背景、道德標準等等……可是每個人所接觸到的空氣、所感受到的濕度、所看到的顏色、所嘗味的食物都是完全不同的,這些對於個體來說完全不同的數據源源不斷地刺激著我們自己的經驗累積過程,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演算法去解釋、分析、預測這個世界。隨著時代的發展,數據不斷更新,我們已經無法理解窩窩頭的美味,無法理解醬紅色的美麗,無法理解很多老一輩人心心念念的東西了。

數據在不斷更新,演算法跟著數據一起在不斷更新,然後促進了數據又在更新。我們通過自身的演算法去不斷預測、產生誤差、修正演算法、再預測、再產生誤差、再修正的過程中不斷前進。這大抵就是所謂的歷史變遷?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

一個人的成長確實是一堆一堆的數據堆起來的,通過自身的演算法處理,又變成了另外一堆一堆的數據。這些數據傳遞給別人又變成了別人需要處理的一堆一堆的數據,於是,有些數據經過了許多次的傳遞以後完全變了模樣,影響了另外一堆一堆的數據。這大抵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

演算法很重要,所以教育很重要。一個人最初對數據的處理方式主要學習自父母,後來學自學校,不過,歸根結底,還是自己總結。一個不會總結的人就像直接套用演算法包的人,由於無法對演算法進行優化,所以數據結果有了偏差就會覺得是數據的錯。翻譯過來就是那些:「我犯罪是因為社會逼的!我沒有錯!是世界的錯!」這種人。

相反,會總結的人,也就是會對演算法進行優化的人,他們吸收別人演算法的長處,用在自己的演算法上進行優化,獲得對數據最全面最準確的處理方式,最終獲得全局最優解。這種人是真正的大牛,他們的世界我們永遠只能看到一部分。

很多的演算法它只能在處理某特定環境下的特定值進行處理的時候可以得到最優解,這種我們稱之為「經驗函數法」,就是通過大量的經過了控制變數的數據處理後進行的歸納總結。這種演算法有著非常多的局限性,如果沒有跳出了特定的環境、跳出了對某個特定值的計算,它可能就是茫然的,不知所措的。現實中的例子:有的學霸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

越是不受環境、影響因子束縛的演算法,越是能被廣泛運用。比如相對論,總結了整個慣性系中關於力的演算法,只要在慣性系裡這個演算法就是正確的可用的,所以相對論是偉大的。可能所有的科學家們都在尋找一套演算法,這套演算法參透了自然法則,能將一切涵括其中,任何數據都能通過這套演算法獲得準確的輸出值。這套演算法是什麼、在哪裡,我們是不知道的,不過好像確實暫時被命名為為「萬有理論」,只不過我們還沒有找到而已。可能最接近它的是老子的演算法。

我們用著現有的演算法去模擬去趨近於「萬有理論」,是徒勞的。這就像用線性思維去模擬一組龐大的數據一樣,繁瑣、維度高,而且計算量龐大。——這大概就是我們為什麼要製造超級計算機們?

我們總是用自己的那套演算法總結自己的一生,高校總是用他們的演算法總結為校訓,企業也是用他們的演算法總結為企業文化……這樣看來,你的人生選擇是不是就簡單了些?——你的演算法是不是匹配的了對方的演算法?如果相似的演算法,妥妥穩。如果是能疊加的演算法那就更好了,不是嗎?

小生的一丟丟感悟,見笑了。


推薦閱讀:

大學之後
來日方長只是一廂情願的想當然

TAG:人生 | 演算法 | 人生的抉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