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家庭教育有哪些差異?
【文章內容多來自於網路。本人曾在2005年受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小林登先生的邀請,為日本兒童研究網撰寫了長篇連載----皮皮在日本---那是一段親身經歷的感受,記錄了閨女在日本幼兒園和小學的經歷。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在日本的記憶已經慢慢消退了,皮皮也已經上了大學,但因為那篇連載的緣故,有關中日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還是時常被人提起,網路上有很多有關中日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這裡只是從中日兩篇家訓入手,比較兩國家庭教育方面的異同。】
中國和日本,同屬於東方儒家文化圈,在美國人看來,中國人也好、日本人也好、韓國人也好,都是東方文化的代表。因此,西方人眼中的中日家庭是一樣的。但對於身在北京,又有過在日本生活經歷的人來講,中日兩國的家庭教育差異還是相當大的。
儒家社會以家庭為基礎,家庭成宗族,家庭成國,所以家庭起著的作用。宗族勢力一直是歷朝歷代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支柱之一。而家訓無疑是宗族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儒家文化的一個特色。
儒家文化以中國為主,輻射東亞、東南亞地區。其中中國、日本是儒家大國,以此二者中有代表性家族為例子來讀家訓從而比較兩國的家庭教育。
一、中國:《錢氏家訓》
無錫錢氏乃是望族,英才輩出,人傑累累。僅有清一代至今有:錢謙益、錢大昕、錢穆、錢復、錢基博、錢鍾書、錢學森、錢玄同、錢三強、錢偉長、錢永健、錢思亮、錢其琛等。其中父子同揚名者甚多,如錢基博、錢鍾書父子,錢穆、錢遜父子,錢學榘、錢永健父子,錢玄同、錢三強父子等。
追本溯源,無錫錢氏是錢鏐後代。錢鏐(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創建者。錢鏐在唐末跟隨董昌鎮壓農民起義軍,累遷至鎮海節度使,後擊敗董昌,逐漸佔據兩浙十三州,先後被中原王朝封為越王、吳王、吳越王。由於吳越國力弱小,又與鄰近的吳、閩政權不和,只得依靠中原王朝,不斷遣使進貢以求庇護。後唐明宗時,錢鏐因惹怒樞密使安重誨,被削去官職。後明宗時,錢鏐官職恢復。在位四十一年,廟號太祖,謚號武肅王,葬於安國縣衣錦鄉茅山。錢鏐在位期間,採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經濟繁榮,漁鹽桑蠶之利甲於江南;文士薈萃,人才濟濟,文藝也著稱於世。曾徵用民工,修建錢塘江海塘,由是"錢塘富庶盛於東南"。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閘,以時蓄洪,不畏旱澇,並建立水網圩區的維修制度,由是田塘眾多,土地膏腴,有"近澤知田美"之語。還鼓勵擴大墾田,由是"境內無棄田",歲熟豐稔。兩浙百姓都稱其為海龍王。
錢氏家族乃王者之後,名門之尊。血統固然優越,然而能夠保證大量優秀人才輸入社會,為國為民謀利,名震天下,實屬罕見。《錢氏家訓》是錢家人才戰略指南,是揭開錢家之影響力經久不衰的奧秘之鑰。其家訓分為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四部分。
《錢氏家訓》全文:
「個人:
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持躬不可不謹嚴。臨財不可不廉介。處事不可不決斷。存心不可不寬厚。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能改過則天地不怒,能安分則鬼神無權。讀經傳則根柢深,看史鑒則議論偉。能文章則稱述多,蓄道德則福報厚。
家庭:
祖宗雖遠,祭祀宜誠。子孫雖愚,詩書須讀。娶媳求淑女,勿計妝奩。嫁女擇佳婿,勿慕富貴。家富提攜宗族,置義塾與公田,歲飢賑濟親朋,籌仁漿與義粟。勤儉為本,自必豐亨,忠厚傳家,乃能長久。
社會:
信交朋友,惠普鄉鄰。恤寡矜孤,敬老懷幼。救災周急,排難解紛。修橋路以利從行,造河船以濟眾渡。興啟蒙之義塾,設積穀之社倉。私見盡要剷除,公益概行提倡。不見利而起謀,不見才而生嫉。小人固當遠,斷不可顯為仇敵。君子固當親,亦不可曲為附和。
國家: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點,民沾萬點之恩。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利在一時固謀也,利在萬世者更謀之。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
錢家在中國近代史上可謂是人才濟濟,在文理學界深有影響。書香門第,家學淵源。讀其家訓,深有所感,中國曆來注重家教。如今官宦二代、富賈二代而驕而狂而敖而愚而劣而頑者不可勝數,令人心悲。家學何在?國粹何存?
二、日本:《德川家訓》
德川家康(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安土桃山時代、江戶時代的武將,戰國大名,江戶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將軍。日本戰國三英傑(另外兩位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之一。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德川家康生於名古屋附近的岡崎城,父為岡崎城主松平廣忠,母為廣忠正室於大之方(傳通院)。原姓松平,永祿十年(1567年)奉敕改姓德川。桶狹間之戰後與織田信長結為同盟,本能寺之變後先與羽柴秀吉(即豐臣秀吉)敵對,後又迫於形勢而向其臣服。小田原之戰後被秀吉移封關東,雖失去長年的根據地,但得到豐臣政權下外樣大名中最大的領地。擔任五大老的筆頭。豐臣秀吉死後,在關原合戰中率領東軍戰勝西軍,確定了霸權。自此一步步摧毀了豐臣家勢力。慶長十九年(1614年)至慶長二十年(1615年)經大坂夏、冬之陣滅豐臣氏,江戶幕府統治體制從此堅如磐石。德川家康建立了德川幕府後,日本進入暫時的和平。元和二年(1616年),德川家康在駿府城逝世。享年74歲。遺體埋葬在駿府的久能山,1年後被改葬到下野國日光。被日本朝廷賜封「東照大權現」,成為江戶幕府之神,在日本東照宮中供奉,被後人稱為「東照神君」。
日本梟雄德川家康開創百年幕府,德川家族在日本是標準的名門望族。其人傳紀在世界範圍內流傳,影響政商學各界。其家訓如下:
人生有如負重致遠,不可急躁;
視不自由為常事,則不覺不足;
心生慾望時,應回顧貧困之時;
心懷寬容,則能無事長久;
視怒如敵;
只知勝而不知敗,必害其身;
責人不如責己;
不及勝於過之。
此家訓注重的是個人修養。據說德川家康很推崇朱熹之學。其本人信奉佛學,對儒家也很推崇。更以善於忍耐著稱。同時代的梟雄信長、秀吉對其都很敬重。在戰國之時,英雄輩出,德川氏可以脫穎而出,笑到最後,實乃人傑。中國古代歷史上,與其最相似的當數司馬懿。
三、中日兩家訓的比較
通過以上資料的梳理,比較二者之不同,以小見大,分析兩國家庭教育之不同處。
第一,《錢氏家訓》比《德川家訓》更詳盡、具體。前者涉及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方方面面,後者只側重於個人修養。大概德川氏認為一切都是以個人素質為出發點,其他都是建立在此基礎上。家庭教育主要是針對個人,只要教育好個人,那麼成就事業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從這一點上看,日本的務實主義一覽無遺。
第二,錢氏家族成員遍布各個領域,德川家族基本局限於政治領域。當然,主要是二者背景差異很大。這也跟家訓範圍廣闊有些關係。前者以博立家訓,家族勢力遍布各行各業,成為精英人物。後者以精立家訓,集中於權力運作,培養王者。所立家族為一個王朝。其他方面似乎平庸。在幕府政權垮台後,德川子孫湧入社會各業,但是優異程度、社會名望遠不如錢氏子孫。
第三,《錢氏家訓》中個人修身部分重聖賢,《德川家訓》則重佛學。前者是教育子孫如何成為一名聖賢,包括讀書修文。後者注重節制慾望、忍耐等個人品格,有佛學修行之意味。
通過比較二者,我們看到儒家文化在中國與日本教育的不同。所以,當我們教育孩子樹立遠大的志向的同時,嬌慣孩子。想盡辦法為孩子的教育提供最好的環境。日本人更側重教育孩子意志力磨練方面。日本的孩子從小被教導要服從、忍耐、自省。所以,在日本侵華戰爭中,我們看到日本人猖狂叫囂,但是也重氣節,敗則剖腹。中國人重事業成就,但是也有如汪精衛者為功成名就而棄個人名節。在「抗日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今日,對待一衣帶水的強鄰也不可低估。知己知彼方有勝算。
百年前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仍有其借鑒價值: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兩國之競爭在於青年,
青年之競爭在於教育,
教育之本在於家庭。
推薦閱讀:
※克服頑固性障礙
※專註力培養的第一個階段——探索與專註力:2歲
※【蝴蝶姐姐說故事】第17期:獃獃鳥歷險記
※發現內心(10-14歲)——養育女孩
※人生不易,聰明的父母怎樣領孩子走上「贏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