攪局者阿里:為什麼它倡導的「新零售」不受大佬們待見?
自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以來,除了阿里巴巴的擁躉和利益相關者之外,鮮有主流意見對這一觀點進行附和或者正面評述。反倒是在不久前的一次論壇上,宗慶後和董明珠兩位企業家對包含「新零售」在內的「五新理論」此提出質疑。
宗慶後稱,除了「新技術」,其他都在胡說。而董明珠則表示,90後開網店是國家隱患,危害實體經濟。兩位大佬的表態說明,在回歸實體經濟成為共識的背景下,傳統產業對「豬都能飛起來的」互聯網心存芥蒂。
而在零售業,阿里更是以攪局者的形象出現:它通過關聯企業針對實體店的一系列併購引發業界擔憂。在併購銀泰、蘇寧、三江購物之後,阿里參與投資的易果生鮮收購永輝了所持聯華超市的股份成為聯華二股東。「阿里系這樣收購下去,將來會很可怕」。有實體店老總表示。
《第三隻眼看零售》認為,「新零售」的提出是一個分水嶺:阿里通過一系列併購擁有了實踐其構想的實體依託,表面上看上去線上線下融合更密切了,但實際上二者之間的鴻溝越大了。阿里系併購越兇猛,實體店越忌憚。
實體店經營者希望通過傳統渠道來掌控流通業,就跟日本零售一樣,讓電商無處插足;而阿里則希望通過「新零售」把實體店變成淘寶「店小二」,二者出發點就站在彼此對立的角度上。
太陽底下無新事,零售本質依然是商品服務
為什麼很多零售業大佬對「新零售」無感?這是因為他們深知,零售業的本質依然是商品和服務,除此無他。
以物美為例,物美集團是最早踐行「新零售」的一批線下企業。早在2015年,物美就開始與全渠道零售平台多點Dmall開始合作,並實現了北京五環內以3公里為配送半徑的全覆蓋。2016年3月更是有消息稱,物美全盤接手多點Dmall。
但物美集團董事長蒙進暹在近期接受媒體採訪時卻表示:「很多企業的概念僅僅是從口號上說的,近年來新名詞、新概念盛行且泛濫,大多聽上去很美妙,但實際操作卻相差甚遠。其實,結合企業經營實際變革才是關鍵,沒有結合自身實際,做出的決定往往容易錯誤」。
實踐出真知,蒙進暹喊出了實體店經營者對「新零售」的真心話。最早提出要做「區域版阿里巴巴」的步步高也是如此。儘管前兩年步步高在「新零售」方面高舉高打,但2016年以來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就是步步高開始回歸實體店。不管是通過併購心連心、入股重慶百貨擴大疆域,還是投資梅溪新天地等夯實線下業務的舉動。可以看出,步步高的重心還是回歸到了實體店的基本功上面。
筆者認為,剛剛過去的2016年,是實體店回歸零售本質的一年。《第三隻眼看零售》走訪企業的一個直觀感觸是,大家都在爭分奪秒進行門店改造、業態升級、供應鏈優化以及服務提升方面。而比之前兩年,關於全渠道、O2O等方面的口號喊得少了。
《第三隻眼看零售》認為,「新零售」與此前的全渠道概念並無二致。只不過,「新零售」的提出再次把水攪渾,讓迷茫者更加迷茫而已。當然,馬雲的「新零售」概念在資本市場吃得開。在公告阿里系「入駐」復牌後的14個交易日內,三江購物收穫了13個漲停板。
成全了阿里「新零售」,實體店將剩下什麼?
「新零售」背後是阿里的戰略大轉移。儘管阿里作為中國電商霸主的地位不可撼動,但其電商活躍用戶增長速度正在放緩。馬雲也曾坦然:純電商必死。
因此,阿里構築的「新零售」生態系統包含以下幾個層面:一是以天貓、淘寶為陣地的商品交易系統;二是以支付寶為樞紐的支付和金融系統;三是以菜鳥網路為核心的物流系統;四是以阿里云為依託的大數據和雲計算系統。
按照馬雲「新零售」布局,未來阿里將線上、線下通路都佔領了。為實體零售商提供貨源、信息系統、物流配送、流量導入,甚至營銷和宣傳。其結果是,實體店淪為阿里的「店小二」。到時候阿里成為真正的「國家模式」,躺著輸錢,而實體店則成為苦逼的打工者。
如果真的成就了阿里的「新零售」:大部分淘寶商家是一個什麼生存狀態,未來的實體店就是一個什麼生存狀態。有數據顯示,90%以上的淘寶賣家是不賺錢的。
財經作家吳曉波在「預見2017」演講中提出這樣一個概念:新型壟斷。吳曉波表示,互聯網經濟作為一個讓社會變形的普適化經濟,在各行各業都引發變化。但我們一方面看到互聯網、新技術的力量把舊的商業模式徹底推翻,另一方面又看到新型的壟斷。
《第三隻眼看零售》認為,未來阿里「新零售」布局成型之日,便是新型壟斷形成之時。「新舊零售」之爭,表面上看是新舊技術之爭,本質是不同利益體之爭。【完】
推薦閱讀:
※18年-3.6消息:新零售時代,互聯網巨頭會是最後贏家嗎?
※18年2.28消息:「李寧到中國李寧」現象:國際零售進入中國時間(一)
※零售業革命:內在邏輯與路徑選擇
※不玩「超市+餐飲」、叫停線上業務,這家超市通過做強生鮮讓客流翻番:它的秘訣在哪裡?
※永輝2017年凈利潤18.01億元 比上年多賺了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