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告訴你如何能把單詞記牢
說到記憶,大家會條件反射的想到一位19世紀的老爺爺:艾賓浩斯。艾賓浩斯的記憶曲線被大眾所熟知,多半要歸功於近年來走紅的很多移動APP,比如日本的ANKI,波蘭的supermemo。鑒於有做廣告的嫌疑,國內的就不點名了。
這個艾賓浩斯記憶曲線,也就是所謂的記憶遺忘曲線,第一次揭示了我們的遺忘規律:
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
所以說,一定程度上我們的學習行為,和熊瞎子掰苞米是真的挺像的。熊瞎子邊掰邊扔,我們邊學邊忘。然而,這個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
學點東西是不容易的,需要不斷重複地學,從而有效對抗無時無刻進行著的遺忘。
既然要不斷的對記憶進行摩擦摩擦摩擦,那怎樣的重複最有效呢?艾賓浩斯還提出了一個Spaced-Effect,即時間間隔效應,也就是說高強度的集中複習效果,不如間隔開來的多次複習有效。作為一個曾經的化學狗,這個原理在我們的合成實驗中被無數次的證明:一次加入大量試劑對於反應的作用,遠遠不如緩慢、間歇加試劑來得有效。這個很好理解的么:誰都不能一下吃成個胖子。
雖然艾賓浩斯老爺爺的故事在19世紀就發生了,但真的開始大規模把基於間隔效應的不斷重複學慣用到外語單詞的背誦上,還是1930年代的事情。這種學習方法的名字叫做:Spaced repetition(間隔重複法)。關於這個間隔重複法,還有一個經典的跳盒子模型。
一看到「模型」二字,瞬間就高大上起來了。其實一點都不!新!鮮!這種方法恐怕是你在平時背單詞的時候,用得最多的。app在鼓吹,很多老師也是這麼教的,至於效果呢?不能說多好,但也絕對差不了。這個模型的具體形式就是:
假設有5個盒子,最開始所有你需要背的單詞都在盒子1中,你背完一次,發現自己認識它了,就把它放到盒子2裡面去,下次背單詞的時候把盒子1和2中的一起再背一次,如果1中的新單詞認識了,就放到2中,2中的單詞依然認識,就放到3中,2中的盒子不認識了,就返回1,以此類推...直到一個單詞把盒子1、2、3、4、5都走了一個遍,就可以扔出盒子去了,也就是可以開心的認為你擁有了這個單詞的所有權,不會輕易忘記了。
基於這樣的一個spaced-repetition模型,有2點,讓老師、程序設計者以及語言學習者很苦惱:
? 單詞在盒子中的時間間隔如何設計
間隔太短,縱使一個單詞把5個盒子都跳了一個遍,也不見得真有效;
間隔若久一點好,那多久才算久?從盒子1到2、從2到3、從3到4,這個間隔是一致的么?
可以說,針對這個問題,即使到今天,搞心理學研究的,和做程序設計的,都沒有什麼定論。
? 不斷的重複重複重複,執行難度忒大
給學習者的一個很糟糕的體驗就是:越往後,可能每天要複習的單詞就越多,傷不起。。。想想多少人是在最開始信誓旦旦,卻最終抵不過指數級增長的單詞學習量而中途放棄的?每天背得多,後面hold不住,每天背得少,神馬時候是個頭?茫茫幾千單詞,怕是到了出考場,也背不完的。。。
正是因為大部分人知道記憶曲線,卻忽略了以上2個棘手問題,所以常常陷入一種「幻覺」的困境中:我已經在用最科學的方法背單詞了,為何還是效果平平?
1 說來容易真的踐行起來難,這個重複重複重複的記憶摩擦大法,本身就有點「反人性」,很難堅持。(當然,從來都不排除有一小撮很流弊的學霸,總是能逆著人性而行到底,最後獲得逆天的成績)。
2你只看到了艾賓浩斯記憶曲線這個點,卻不了解認知科學早就讓教育更超前了。
是否有更有效的記憶方式?
其實早在17世紀,培根就曾經說過:
If you read a piece of text through twenty times, you will not learn it by heart so easily as if you read it ten times while attempting to recite from time to time and consulting the text when your memory fails".
把這句話稍微誇張一點的解釋,就是:與其不過腦的一遍又一遍閱讀,不如嘗試去背誦,背不下來的時候去查閱原文這樣記得牢。
回想一下你為數不多的背課文經歷吧,恐怕就是個很好的佐證。縱使讀到滾瓜爛熟,如果不真的嘗試脫稿順幾遍,怕是還有記不牢的地方!
這裡還要介紹一個名詞:retrieval。字典里查來的意思是取回、索回、檢索。在心理學上,這個詞有一個專門的意思:
The process of recalling information that is stored in memory
也就是從記憶中找回信息的過程。
到了19世紀末,William James在《心理學原理》一書中提到:積極的重複比消極的重複,對於記憶更有效。
回想一下課堂提問這個場景吧!老師問:上節課我們講得重點是什麼?
你能自己全都說出來,和聽其他同學一一作答,不停點頭甚至點贊,是截然不同的。自己能主動回憶並正確陳述,才能證明你真的記住了。
所以,對於提高學習效果、提升記憶效率而言,retrieval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方式。到了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認知心理學和教育的跨學科發展,人們對於傳統的記憶和學習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質疑。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只知道艾賓浩斯的記憶方法,貌似真的落伍了。
2006年,大名鼎鼎的Science上曾經發表過一篇名為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Retrival for Learning的報告,用實證研究的方式證明得到了一個「驚悚」的結論:考試本身,才是最佳的學習方式!這與大眾們的普遍認知,還是存在不小的距離的。
傳統的教育者們認為:重複的學習(閱讀、記憶、上課等)是促使一個人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手段,而重複學習後的測試,並不是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途徑,而是一種用於評估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這種知識和技能的方式。
如果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是從重複不斷的學習(閱讀、記憶、聽課)中獲得,而測試只是一種評估方式,那麼不難推斷出:增加重複學習(複習)的次數,知識的獲取和掌握會更牢固,而增加測試的次數本質上沒有什麼卵用。
事實當真如此么?
非也。
在這項實證研究中,來自普度大學和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的心理系專家們對4組學生進行了外語單詞的記憶效果評估。4組學生的具體學習差異,在下圖中更一目了然:
組1最接近艾賓浩斯記憶法:全部學1組,全部測1組;全部學1組,全部測1組;如此反覆;組2的學生:全部學1組,全部測1組;學沒記住的1組,全部測1組;學繼續沒記住的一組,全部測1組。即:不管學會多少,每次的測試都是完整的。組3的學生:全部學1組,全部測1組;全部學1組,測試掌握不牢的一組;全部學1組,測試繼續不牢的一組。組4:全部學1組,全部測1組;只學沒掌握的,只測沒掌握的;依次往複。
如此的測試得到了怎樣的結論呢?
短期來看,4組學生的掌握情況不相上下,沒什麼太大的區別,在幾乎相當的學習效果下評估學習效率,組4完勝,組1完敗。
有沒有覺得這很符合一個常識:學完知識要測驗,把測驗中沒通過的內容拿出來再學一遍,然後接著測驗,直到所有沒掌握的內容都過關為止。
然而,這個短期結果和長期結果去有著天壤之別。對於以上4組測驗的學生,隔1周重新檢測記憶外語單詞的效率,如下圖所示:
這意味著,其實第一次記住的內容,後續完全沒必要不停去重複記憶,這樣是低效的。只要保證在測試中,能把之前已經掌握的內容再次拿出來測試就OK了。
為了更有效的記憶,應該增加測驗的次數,而非學習的次數。
這個結論同時驗證了一點:儘管教育工作者長久以來把測試看做是一種檢驗記憶效果的評估手段,但其實在測試中,大腦不斷進行的主動回憶是增進記憶的最佳方式。測試要比單純的複習更有效。
有時候我們不禁要嘲笑西方這些嚴謹的科學家們的「迂腐」。你看,他們用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和理論,不過證明了一些在我國傳統的教育中一直踐行的經驗而已。
想一想那些特別出成績的學校和機構,他們有什麼妙招?拋開師資和生源的差別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採用了更科學、有效的方法。比如,口碑好的老師、機構、公里校一定踐行的是多練、多測的原則。測的越多,學生掌握的也就越牢。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刷題」能達到的境界是:不知道為何一個答案對,但直覺都能幫助判斷這個答案一定是對的。
這種情況並不值得借鑒,但也間接證明了測試和練習的必要性。
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在背單詞這件小事兒上,怎麼就走不通了呢?
有2個主要原因
1 背單詞的總時間太長,這個行為又過於碎片化,再負責的老師和機構也沒辦法一直給你出題,帶你去測試,測試,測試。背單詞,更多是一個自學、自練過程。
2 既然是自學,就要有好的輔助方式。而市面上你找不到太多足夠完整且質量高的測試題。如果考過SAT或者GRE的同學可能會比較有感觸,與其拿著一本厚厚的單詞書沒目的的背誦,還不如直接拿著歷年的真題刷刷刷,邊刷邊背。托福雅思因為本身單詞題就比較有限,而且很多考察的是語境下的同義替換,能用來做測試的題目就更少了。
相比而言,其實APP是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替代解決方案的。因為其有良好的交互性,刷起題來不會讓人感覺太累。但是因為大家都趨之若鶩的投奔了艾賓浩斯記憶法,把關注點放在Study而不是Test上面,所以能選的也比較有限。
其實很多APP里也有TEST,但想想看,這些測試是不是都是圍繞「診斷你是否背下來」這個標準來進行的。給你一些單詞題,做對了就PASS了,做錯了才會讓你額外重點背誦?
如果說國內主流的單詞APP,比較讓人眼前一亮的,應該說就是滬江的開心詞場了。後面,麥小白會單獨寫一篇文章,詳細介紹為何滬江開心詞場是目前國內最科學的單詞APP軟體(這絕對不是一篇滬江軟文,我都不認識滬江家的人),在此不贅述。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告訴你關於背單詞的幾個重點:
1 詞根詞綴也好、圖像記憶、音視頻記憶、片語記憶也好,這些所謂的「差異化」特徵其實沒太大卵用。如果你是有著明確的備考目標的話,找一個匹配度最高的詞表,用最符合你認知習慣的方法,完成初次的單詞關聯和認知。
這裡要重點推薦一位知乎高人Frank Huang以及他的微信公眾號:辭彙眾籌實驗室。 竊以為他的辭彙眾籌實驗室是把單詞講得最清楚的,柯林斯的那些高頻詞都跟著他們的方法看一遍,絕對有效。(這年頭推薦材料都得附帶非軟文聲明,也是不容易的。我不認識Frank Huang,完全是基於該公眾號的內容進行評判)。
當然,他們把單詞整理的那麼好也是因為把字典吃透了。如果你有空,就拿一個高頻詞表,自己老老實實查一遍釋義、同反義詞、collocation、例句,那是最好不過的。
2 在完成了初次記憶後,後續的鞏固,盡量要調動自己的積極大腦。「過目不過腦」的方式是糟糕的,無論你用什麼書或者APP。最佳的過腦方式就是不斷做測試!而且盡量換著花樣去測試。除了知道一個單詞對應的中文釋義以外,考你同反義詞你怕么?考你英文釋義、拼寫發音、句子填空,你hold住么?看到一個單詞你能想起來意思,如果單給你聽音,你還能反應過來么?反反覆復的測試,是幫助你記憶和理解的最佳方式。再別以為只要看那些沒背下來的單詞就過了!
這裡推薦一個美國網站: Vocabulary.com. 作為一個在線字典,它有2大好處:
1是提供了口頭式的單詞講解,特別有趣;隨便截圖給你看個例子。
2 是http://vocabulary.com上面有超級多好玩的測試題,真真是換著花樣在考你用法。
最簡單的題目往往是這個樣子的
如果你實在不知道答案,還可以選擇提示,比如去掉2個錯誤答案,或者看一個在線例句。
如果你答錯了,系統還能給你個小互動。
推薦閱讀:
※100個句子背完7000個托福單詞?
※墨墨前進365天
※如何背誦牛津高階詞典
※TOEFL單詞表背不完怎麼破?
※背英語單詞比較不錯的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