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他人排擠應如何應對?

前不久,哈佛大學一項歷時75年的研究顯示,健康的人際關係是人類幸福的關鍵,而非金錢、權利或是名望。研究還發現,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人類長壽、快樂以及感受幸福的根本。然而,孤獨,又幾乎是每一個成年人的必修課。被群體排斥,被朋友疏離,甚至被親人冷漠對待,可以說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境況。那就讓我們來聊一聊社會孤立與排斥現象,看它究竟對我們每個人有什麼樣的影響,它是怎麼產生的,以及面對孤立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應對。

排斥,殺人於無形

心理學對於社會排斥(ostracism)的系統研究始於2001年,Williams在《社會孤立,沉默的力量》(Ostracism, the power of silence)一書中系統闡述了社會孤立的效果,模型,以及研究方法(1)。隨後,大量的研究證實,社會排斥或孤立會極大地削弱人的四大基本心理需求:控制感、歸屬感、自尊、存在價值感。被孤立的人普遍感受到不被尊重,在集體中難以尋覓價值和對集體的認同,同時,由於難以和孤立自己的人直接對話,被孤立的一方往往在開始不太清楚自身被孤立的原因,從而導致控制感的喪失。

社會科學研究經常使用拋球實驗來研究社會排斥現象。在實驗中,被試者被分為兩組,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人都在電腦模擬下參與拋球遊戲。如下圖所示,被試者和兩位電腦虛擬人物進行互相拋球的簡單遊戲,實驗時,我們讓被試者認為另外兩個人物是由真人控制的,而實際上,這只是兩個電腦控制的虛擬人物。實驗開始後一分鐘內,實驗組和對照組均會得到約三分之一的球權。一分鐘後,對照組持續獲得三分之一的球權,而實驗組則不獲得球權。整個過程持續五分鐘,隨後,實驗者比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心理和生理狀況。結果,在遊戲中被孤立僅僅五分鐘的實驗組,表現出糟糕的心情以及被削弱的基本心理需求。

有趣的是,即便我們將普通的球換成炸彈,當被試者無法得到炸彈時,社會排斥仍會傷害被實驗者的心理需求。因此,對於被排斥和孤立的恐懼不隨被排斥的原因而改變。人類的基因會在我們受到排斥的時候提醒我們:「不好,我可能會死掉。」

現代醫學技術通過對人腦部的掃描告訴我們,社會孤立對人大腦的影響和身體上受到重擊時對大腦的影響沒有任何區別(2)。也就是說,當別人孤立你、不理你、排斥你的時候,他們正在用無形的重拳傷害你。同樣的,如果你是排斥他人的那一方,你也正在殺人於無形。

也許你也曾見過這樣的景象,一名坐在教室角落的學生,ta不怎麼和其他同學說話,也不怎麼笑。身邊的同學並不怎麼主動和ta玩。沒事的時候,總能見到ta望著窗外,似乎遠方的天空有著ta的另一個家。有人說ta是不合群的少數人,有人說ta性格古怪不好接觸,也有人說ta是新轉來的,還不熟悉班裡的情況。「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不論怎樣,ta正經歷的一切,誰也不會願意去主動經歷。

為什麼排斥ta?

如果我們認同存在即合理的邏輯,那社會排斥就一定有其存在的意義。社會學家通過對進化論及其證據的研究,認為社會排斥的起因首先是為了避免大規模傳染病的傳播而產生的(3)。當原始人類族群中有人表現異常,或者身體表徵和他人不同時,有可能表示惡性傳染病的開端。漫長的進化讓人類發展出對惡性傳染病源的排斥反應。這些深植於人類內心的恐懼,則一直延續到了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代。

於是,便有了那些對於「和我們不一樣」的人的排斥現象。社會科學研究顯示,很多的社會排斥現象,都是因為被排斥的個體和群體中的大部分不一樣引起的,無論這種不一樣是宗教信仰、性別、能力水平、或是性取向(4)。

不同人格的人使用社會排斥的行為也會不同。研究顯示,隨和型(Agreeableness)人格的人傾向於更少地使用社會排斥手段,而不隨和(disagreeable)的人則更傾向於使用排斥的手段處理問題。

社會排斥,同時也是一個習得的習慣。研究顯示,父母經常冷戰處理問題的家庭中的孩子,在成年之後更傾向於使用冷暴力處理家庭問題(5)。

有些社會排斥行為,是為了避免負面溝通而採取的行為。例如你的身邊一定有那麼幾個人,你就是不想和他們說話,他們找你搭話的時候,社會排斥就成為了你自我保護的手段。

我被排斥了,該怎麼辦?

如果你正在遭受社會排斥的痛苦,你一定不是一個人!研究顯示,平均每人每天都會經歷一次程度或大或小的社會排斥。有可能是同事沒有理會你的打招呼,有可能是領導沒有理睬你的報告,或者,是你知道朋友參加一次聚會但並沒有邀請你。這些事情都屬於社會排斥。

如果,你覺得你正遭受的排斥程度遠遠比上述所說的嚴重。如果,你經常思考被排斥的原因也沒有結果。如果,你看完前面的文章覺得你確實是社會排斥的嚴重受害者。

請你立刻、馬上停止對「為什麼他們不理我」這個問題的思考!

因為,你即便猜對了答案,也不會有人給葛萊芬多加上十分。

而對於這個問題的索求,只會讓人陷入芻思(rumination)中不可自拔,不斷加重社會排斥對人造成的傷害。

其次,請你儘力改變周遭的社會關係,現有的集體沒有你的朋友,那就從這個集體中脫身(social withdraw),尋找新的集體。換個學校,換個工作,甚至是搬家。這聽起來可能有些荒誕,但社會脫離(social withdraw)卻是從社會排斥中恢復的絕好良藥。從現有的負面的社會關係中脫離,會給社會排斥的受害者帶來難得的喘息之機,也讓他們有機會自我審視,重拾建立新人際關係的信心。

接著,去尋找新朋友吧,或者可以試著和身邊的人更多地建立聯繫。所謂的朋友,其實並不用很多,和他人的關係,質量遠遠比數量要重要。對於學齡青少年的研究顯示,一些天資聰穎的學生在學校經常受到排擠,只是因為他們的學業表現異於常人,行為也經常被打上「奇怪」的標籤。然而這些人並沒有被社會排斥壓倒,一般他們會有數量不多的幾個非常要好的朋友陪伴他們左右。而社會排斥,在他們看來,反而給了他們更多成長的空間。看似被排斥的「天才」們,由於沒有過多的社交活動的牽絆,往往在自我的精神世界中自由發展(6)。

那些殺不死你的,只會讓你變得更強。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如果你正遭受被排斥的痛苦,堅持下來,你一定會找到與你心意相通的夥伴,並且成為更好的自己。

以上,與君共勉!

參考文獻

1. Williams KD. Ostracism: The power of silence. Guilford Press; 2002 Jul 1.

2. Eisenberger NI, Lieberman MD, Williams KD. Does rejection hurt? An fMRI study of social exclusion. Science. 2003 Oct 10;302(5643):290-2.

3. Kurzban R, Leary MR.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stigmatization: the functions of social exclus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1 Mar;127(2):187.

4. Aydin N, Krueger JI, Frey D, Kastenmüller A, Fischer P. Social exclusion and xenophobia: Intolerant attitudes toward ethnic and religious minorities.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2014 May 1;17(3):371-87.

5. Zadro L. Ostracism: Empirical studies inspired by real-world experiences of silence and exclusion.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2004.

6. Striley KM. Unlimited: Ostracism』s potential to awaken us to possibility and mystery. In: Gilchrist-Petty E, Long S, editors. Contexts of the Dark Side of Communication. New York, NY: Peter Lang; in press.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遠方誌」,帶你一起出去玩,教會你快樂的小秘密。


推薦閱讀:

TAG:社會心理學 | 人際衝突 | 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