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朋克那些羞於告人的往事

基本上,多數人對蒸汽朋克認知還停留在威廉·吉布森的《差分機》上——那個想像著蒸汽計算機於19世紀成功發明,從而引發AI失控、生態污染、經濟崩壞和社會變革的故事,被一度譽為蒸汽朋克的開山鼻祖。但其實,在那之前,蒸汽朋克流派走過的彎路遠比想像中有趣和複雜。

如果把蒸汽朋克比作一個人的話,Brian J. Robb這本充滿了珍奇老圖片的畫集,就好比他的青春期秘密日記:在這裡,我們終於可以撥開蒸汽朋克那些千篇一律的歷史,發現這個文化帝國在成熟之前那些不為人知的叛逆往事……

現代蒸汽朋克故事總是圍繞維多利亞時代展開,但反過來,正是那個技術和地理髮現大爆炸的黃金年代,催生了世界上第一批科幻小說,比如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凡爾納的冒險故事和H.G. 威爾斯筆下的時間機器。蒸汽朋克,則是基於對這些內容的重構——那些對科學技術的反思,工業機械和設計美學的聚合,以及對大帝國統治下黑暗社會的影射,共同構成現代蒸汽朋克最深處的內核。

凡爾納《飛向月球》

H.G. 威爾斯的《時間機器》

這時,距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蒸汽朋克小說《差分機》誕生,還有將近100年,蒸汽朋克的最終成形還剩最後幾塊缺失的拼圖。

19世紀末的瘋狂——孤獨的發明家

在大西洋彼岸,愛迪生的出現引發了一大波瘋狂崇拜他的小說家。他們寫下一批千篇一律的「天才發明家智虎口脫險並成功趕跑侵略者」式小說,有一個叫Garrett P. Serviss的人甚至寫了一本叫《愛迪生征服火星》的書,續寫威爾斯《世界之戰》中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並安排愛迪生髮明反重力飛船登陸火星,用鐳射槍消滅外星人,然後把火星變為殖民地——和美國人趕跑印第安人的方式一樣。儘管這故事在現代看來恥度極高,並因為殖民入侵情節成功打了美國人自己的臉,但他還是開創了現代太空歌劇的先河。更重要的是,這些故事中的「發明家/工程師」形象,成為了蒸汽朋克的一個經典元素。

各種各樣的「愛迪生式冒險」

20世紀初的妄想——夢碎維納斯

愛迪生崇拜者們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和世界版圖的擴展而銷聲匿跡,大機器生產意味著世界不再需要孤獨的發明家。維多利亞時代,蒸汽就是未來,但從20世紀開始,石油和原子能為科幻指明了新方向。地球上的未知秘境被科技開闢殆盡,剩下的,只有地球以外的地方。

然而,凡爾納如此鍾愛的月球和威爾斯的火星奇遇已經不再時髦,人們把目光投向了金星——他們相信,金星的厚重雲層下,一定隱藏著愛與美的夢幻天堂。Leigh Brackett(她後來成為《星球大戰5:帝國反擊戰》的編劇)在20世紀30年代寫下一批科幻短篇,想像外星人在金星沼澤里踽踽獨行,而海因萊因在他早期的《未來歷史》系列裡也探索著金星的種種。

1962年12月,NASA探測器「水手2號」以34773 km的距離掠過金星,傳回人類歷史上第一批金星偵測資料:翻滾的濃雲下沒有濕地、史前恐龍和外星文明,而是岩漿肆溢的地獄。科幻作家的金星夢破碎了,殘酷的事實使維多利亞式幻想再度風靡——1968年,Brain Bliss 和 Harry Harrison聯合出版了小說集《Farewell Fantastic Venus》,集結了包括阿瑟·克拉克《Before Eden》在內的一系列經典金星幻想故事。在世界的無聊尚未被科技證明之前,想像力才有生長的可能這陣復古幻想風潮,將為第一批蒸汽朋克小說鋪下溫床。

科幻小說家對金星世界的幻想

「水手2號」金星探測器

20世紀中葉的叛逆——Let』s「Punk」!

二戰後,也許是出於戰爭陰影,架空歷史小說大肆流行,構想著諸如「美國內戰從未爆發」「維多利亞女王發明原子彈」的平行世界。其中,一個叫Moorcock的人站出來,批評那些「愛迪生式發明家故事」充滿了種族主義和殖民思想,簡直「使蒸汽朋克成為了英帝國的政治宣傳機!」他在自己的《Time Streams》三部曲里分別構想了一戰從未爆發、非洲帝國崛起和英德結盟的架空世界,揭開維多利亞時代光鮮優雅的表面,抨擊以往科幻小說里常見的殖民統治和白人優先思想。從Moorcock開始,蒸汽朋克不只再只有優美的維多利亞式機械幻想,而加入了「朋克(punk)」的反叛元素。正如Jeff Nevins所說:「蒸汽朋克反抗一切不合理的現行制度,他關心社會底層的遭遇,他犀利、毫不留情,他知道自己必須殺死以往故事中那個只熱衷於發明創造的男孩。」

Moorcock和他的《Time Streams》三部曲

20世紀末的成熟——Gonzo三人組

時間到了20世紀末,蒸汽朋克誕生於維多利亞時代的大不列顛,然後隨著工業革命的蒸汽船漂洋過海,來到新大陸繼續生長,而那把最後的啟動鑰匙,落在了三個加利福尼亞年輕人(K.W. Jeter、James Blaylock和Tim Powers)的手中。這三個熱衷於討論「異化歷史(gonzo-history)」的摯友,在某次聊天中談到「亞瑟王生活在不同時代的可能性」。於是他們約定,每人選擇不同的歷史時期,以亞瑟王和時間機器為主題,各自寫一個故事。鬼使神差地,Jeter選擇了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寫成後來的《摩羅克之夜》——史上第一部血統純正的蒸汽朋克小說。他的摯友Blaylock和Powers也分別以《挖掘艦》和《怪異之潮》(電影《加勒比海盜》的故事原型),鞏固了蒸汽朋克「工業時代羅曼史」和「異化歷史」的基調。

Jeter的《摩羅克之夜》和《Infernal Devices》

James Blaylock的作品

Tim Powers的《怪異之潮》成為《加勒比海盜》的原本

此後,威廉·吉布森和布魯斯·斯特林於1991年合著的《差分機》問世,令「蒸汽朋克」確立為一種標準風格樣式,然後才有了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蒸汽朋克三部曲》、《帕迪諾街車站》等等。

在Jeter談到蒸汽朋克時,他承認,1980年前後的一次倫敦之行給了他關於蒸汽朋克的大量靈感。當時,他在倫敦考文特花園附近發現了一家販賣古董的小店,櫥窗里,維多利亞時期精美的雕花木器和黃銅機械,這些現代蒸汽朋克的基礎美學設定,令他印象深刻:「維多利亞式手工產品和光滑、潔白、流線型的『蘋果』設備是兩個極端,相比之下,現代工業設計是那麼的無聊。」

蒸汽朋克美學世界

蒸汽朋克從萌發到成熟,跌跌撞撞走過了一個多世紀的路程。它首先是著眼於懷舊的,熱衷於它的藝術家們大多對現代科技缺乏興趣。超市貨架上廉價的塑料製品,終究不能替代雕花皮革、手工蕾絲和組裝機械那種精雕細琢的匠心。於是,「他們湧向了蒸汽朋克。這些作品古舊、龐大、複雜,以蒸汽鍋爐為動力,機械傳動、齒輪、旋鈕、管道、壓力筏等元素大量重複;這些故事蒸汽繚繞,撲朔迷離,講述對未知世界最原始的樂觀幻想——這是我們在走進新時代後,對黃金年華逝去所唱的長長輓歌。」

責編:糖匪

作者:船長,宅學家,碳酸飲料驅動型碼字機,太空美學研究員。

推薦閱讀:

春節假期期間去逛圖書館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夜讀書|四月十九日
金融閱讀書單:14個領域75本精髓好書
秦始皇他親爹到底是不是呂不韋?
620.讀書39~《台北人》

TAG:蒸汽朋克 | 科幻 | 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