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03-克勞德·朗茲曼-普里莫·萊維

克勞德·朗茲曼1990年的宣言式文章的題目「Hier ist kein Warum」(「這裡沒有為什麼」),來自於大屠殺倖存者普里莫·萊維:

「Hier ist kein Warum」:普利莫·萊維告訴我們,一位黨衛軍隊員是這麼教給他「奧斯維辛」這個詞的:「這裡沒有什麼為什麼。」他一到集中營,就有人立刻告訴了他這句話。

——克勞德·朗茲曼,「Hier ist kein Warum」,1990年,參考德語原文,由英譯翻譯

普利莫·萊維(Primo Levi,1919年7月31日-1987年4月11日),義大利猶太作家、化學家,奧斯維辛174517號囚犯。他從災難中倖存後,進行了多產的寫作。他說在集中營里喪命的都是最優秀的人,最糟糕的人反倒活下來了,時常身處負罪感中。可他那些關於大屠殺的平靜的文字和不可思議的清醒讓我們對他仰視。三本戰爭回憶錄,包括最後那本《被淹沒和被拯救的》(I sommersi e i salvati),數本小說,大量詩歌和散文,還有一本無從歸類的《元素周期表》(Il Sistema Periodico):它既是化學科普作品,但又遠遠不是科普:它還是一本回憶錄,還是歷史文學,還是一篇篇優美的關於生活的故事。

什麼是法西斯?從萊維的二十一個化學元素和一串活生生的敘述中,從他微妙的沉靜筆觸與諷刺中,我們得以窺知。翁貝托·埃科(Umberto Eco)曾以發表於紐約時報的文章「原法西斯主義」(「Ur-Fascism」)概括了法西斯主義的十四個特點。二十一個化學元素,層疊成不休的文字,就像埃科那互相之間並無必然聯繫的原法西斯十四條,彷彿是可以一直百條千條地說下去。

埃科:

原法西斯主義的第一個特徵是對傳統的狂熱。

萊維,「鈾」:

...我糾纏於對社會、對同伴和對貌似的真實的「檢查規範」之中,嫉妒他無界的自由,他突破屏障的創造才能,現在他能自由地為自己建造最適合他自己的過去,給自己縫一件英雄戰袍,像超人一樣飛躍世紀,橫跨經緯。

埃科:

傳統主義意味著對現代主義的拒絕。對現代世界的拒絕偽裝為對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反駁,但它的主要關切是拒絕1789年的精神(當然也包括1776年)。啟蒙運動,理性主義的時代,被視為現代墮落的開端。

萊維,「鉀」:

不僅僅是我們這些不值一提的練習,物理學整個就是邊緣的,從它的本質上、從它的使命上,就它對它的任務的設置上:它是為由外觀組成的宇宙訂立規則。然而真理、現實、事物與人類深層次的本質都存在於別處,藏在一個面紗後面。

埃科:

在這個意義上,原法西斯主義可以被定義為反理性主義。

萊維,「鐵」:

最後,以及根本上,作為一個誠實和坦率的男孩,他難道沒聞到法西斯主義真理的臭氣污染了天空?他難道沒有察覺到一個有思想的人不問緣由地必須相信是一種恥辱?他難道沒有滿滿的對全部的教條、無根據的斷言和命令的厭惡?他絕對是感受到了;所以,他怎麼可能不在我們的學習中感受到某種尊嚴和權威,他怎麼可能忽視,我們所依靠的化學和物理學,除了它們自身的重要養分,正是我們在找尋的法西斯主義之毒的解藥?因為它們清晰明確,每個步驟可以驗證,沒有一絲的像是廣播或者報紙的謊言和空洞。

埃科:

不同意見代表了多樣性。原法西斯主義生長並尋求一致性,利用和激化了對差異的自然恐懼。

萊維,「鋅」:

為了讓輪子轉起來,讓生活活起來,不純粹是需要的,就如我們所知,不純粹的土壤里的不純粹是為了土壤肥沃。不同意見,多樣性,鹽粒和芥末醬都是需要的:法西斯主義不想要它們,禁止它們,這就是為什麼你不是一個法西斯主義者;它想讓每個人都一樣,但你不是。

埃科:

精英主義是任何保守主義意識形態的典型特徵,在於其根本性的貴族式的。貴族式、軍國主義的精英主義殘忍地意味著對弱者的輕蔑。

萊維,「氬」:

智力發育遲滯的人,是上帝的孩子,誰都不能說他們是傻瓜。

(萊維的文字譯自《元素周期表》英譯本「The Periodic Table」。)

……

這個類比的列表還可以無限繼續,正如同黑洞一般的法西斯主義。劫後餘生的萊維,長期關注自殺問題,而他也因抑鬱症中的自殺去世。

參考文獻:

Eco, Umberto. "Eternal Fascism",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June 22, 1995

Lanzmann, Claude. Shoah. Rowohlt Verlag GmbH, 2011.

Levi, Primo, and Neal Ascherson. The periodic table.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84.

Sodi, Risa. New reflections on Primo Levi: before and after Auschwitz.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Wood, James. "The Art of Witness: How Primo Levi Survived", THE NEW YORKER. September 28, 2015 Issue.

圖片來源:

封面圖-bostonreview.net/diego-

文中圖-「The Complete Works of Primo Levi」


推薦閱讀:

四大名著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怎樣的歷史地位?
文學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詩僧?
文藝理論的歷史維度:讀《論崇高》有感

TAG:文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