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嘉年華》影片中小女孩受害誰之過?
在26日晚上剛剛落幕的第54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上,導演文晏憑藉《嘉年華》獲得「最佳導演」獎。影片的故事不複雜:在一座不知名的海濱小城,兩名小學女生被某民間商會會長性侵,影片對準的是性侵之後發生的種種故事,兩位女生、受害者父母、事發賓館經理與服務員、派出所民警、醫院鑒定醫生、性侵官司律師等不同角色在整個過程中的反應與變化。它所講述的是性侵,卻又遠遠不止性侵。從《嘉年華》中看到了什麼?
《嘉年華》的導演文晏說:「真正的罪犯,可能是整個社會中,大家的缺失。」
在虐童新聞發生的同時,關於未成年女孩被性侵的國產電影《嘉年華》今天上映了。
故事講的是,在性侵發生後,女孩的父母,警察,醫生和整個社會,是如何用不知所措、沉默、迴避、搪塞,甚至謊言,把女孩獨自推進了黑暗裡。電影很克制,沒有表現性侵過程的任何細節。
上午,辦公室集體去看了這部電影。從影院走出來,每個人都很沉默。
沉默並不是因為情節悲慘。所有人都覺得這是件壞事,所有人都希望這件事「趕緊過去」,好維持生活平靜的水面。
但水面之下又是什麼呢?
安靜的、可怕的、假裝平靜的水面。就是我們的生活。這幾個故事都是現實的《嘉年華》,而她們被性侵後最想說的話,我們應該聽一聽。
我幸運地逃過性侵,卻逃不過其他人的眼光初中時,我和其他 16 個女生遭到一個近 40 歲中年人的猥褻。16 是警察公布的數字,其實很多人沉默了,沒敢站出來。
後來那個人判了死刑。
我逃過了強姦,被那人監禁一晚打了幾頓。當時覺得是種幸運。
可事件後,大家覺得我在那男人那兒過了一夜,一定被強姦了,不幹凈。
男生在網上問我:聽說你不是處女了?
沒有人相信我沒被強姦,包括父母。
第二天回家,爸媽要帶我檢查身體,我以為他們帶我驗傷,結果被帶到婦科,醫生拿了擴陰器。我問了好幾遍,為啥來這?這個塑料的東西是什麼?我媽不說話。
見了醫生,我媽第一句話就是:能不能檢查下她還是不是處女?
親戚回去跟孩子講。妹妹就來問我:「我爸說你那天晚上沒回來,是不是,你幹嘛去了?」
過了一個多月,爺爺過生日,全家族的人都去了,我也打算出門。我爸忽然把鞋柜上的東西摔了一地,問我:全家人都知道你這點爛事了,還好意思去?
後來爸媽不讓我碰手機電腦,不讓我出門,把我送進全封閉學校。強迫我把頭髮剪短,禁止和男生說話。
《嘉年華》中被媽媽強行剪掉頭髮的小文
其實爸媽非常愛我。爸爸放棄了非常重要的生意回來陪我,損失了很多錢。後來公司倒閉了,爸爸一度崩潰,精神抑鬱。那段時間全家人都和神經病一樣。
我很內疚,感覺害得爸爸理想破滅。
第一次當父母,遇到這種事,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需要發泄的窗口。
其實最大的感受不是痛苦,而是隔膜,被異化的感覺。
我只希望人們正常對我,不要弄得我很可憐或可恨。
對孩子的性教育很重要。我會告訴那些小女孩,錯的不是你,不要害怕。
其實痛苦往往不來自於這件事本身,而來自於它發生後。很多人並不明白這一點。說是「性侵帶來的陰影」,不如說是「性侵後帶來的陰影」。
1.《嘉年華》究竟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對於保守的中國電影來說,大膽聚焦少女性侵案的《嘉年華》,無疑是一種突破。該片講述的是初中少女小文和欣欣遭遇中年男人「劉會長」性侵之後發生的故事,在案件發生的同時,另一位16歲流浪少女小米作為目擊者正在為生計掙扎。雙線交錯並敘的進程中,男權社會的陰影籠罩在少女們的周圍。
預告片為我們展示了一組各具神色的女性群像,這其中有少女,有成年女性,有母親,也有畫外音的女律師。她們因為一樁「那天晚上」發生的社會案件,上演著情與理的衝撞與拉扯。2.值得一提的是,在預告片中,身在這起案件暴風雨中心地帶的女孩,和事件之外的旁觀者女孩互為映照,她們也以雙視角的功能承擔起了影片的整體敘事。
中國女導演文晏執導的電影《嘉年華》是今年威尼斯電影節上唯一進入主競賽單元的華語電影。雖然最終沒有獎項加持,但作為中國首位入圍威尼斯主競賽的女導演作品,也是本屆電影節唯一的女導演作品,該片仍具有相當分量。導演文晏是歐洲藝術電影節的常客,她的處女作《水印街》曾入圍威尼斯電影節國際影評人周單元,而擔任製片人的《白日焰火》更斬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在新作《嘉年華》中,她作為一個女導演,視角獨特細膩,片中的性侵者、警察、案發地主人、社會混混以及女孩家長的各種行為都昭示了男權社會的象徵。3.而被性侵少女的家長的狀態,則展現了中國傳統社會關係的負面影響。受害者的家長為了息事寧人,欲以獲得賠償來抵消官司,卻反過來協助壞警察和性侵者,可恨又可悲。本片還反映了中國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少女被性侵後長時間沒有認識到事件的嚴重性。對於底層人群,也缺乏法律的指引。
文晏在威尼斯電影節期間的影片發布會上表示,這個主題是她多年來一直想要探討的,但是沒有找到很好的角度,因為她曾認為作為旁觀者是沒有資格以受害人的視角去講故事。直到四年前,她終於想到以旁觀者的視角切入這個主題,並在當事人之外又安排了一個女孩的角色,探討旁觀者的責任和失職。她隨即花了一年的時間寫劇本,又通過三年的思考和籌備,在福建沿海選了兩三個地方,完成了拍攝。對於片中呈現的中國社會元素,電影中並沒有迴避。文晏認為,中國在步入法治社會的過程中有很大的進步,同時也有問題,她選擇直視這些問題。片中也引入律師的角色,代表有勇氣的人,幫助推進社會的進步。
《嘉年華》就像一個心理素質強大的女律師用冷靜的狀態在講述一樁「少女性侵案」。對,你可以想像這個「她」,就是片中由史可飾演的那位女律師。案件中殘忍而令人絕望的部分,律師出於人道,自行消化了,只告訴我們,那個中年男人「劉會長」,帶著兩個才12歲的少女開了兩間房;凌晨後,他不顧少女反對進了她們房間,關上了門。
《嘉年華》的題材以及創作初衷,讓它有別於普通劇情片。一般觀眾不會苛求這部電影多麼好看,但在「少女性侵事件」自帶的「同仇敵愾」氣場之外,它仍然讓人為之動容,讓人為主人公深感欽佩。我覺得,原因在於主創們真正地走進了孩子的心裡。這不是一個大人憐憫孩子的故事,而是一個大人向孩子懺悔、道歉、尋求諒解從而共同成長的故事。
影片中幾位少女演員的演技,絕對吊打時下當紅小生、小花的臉。特別是她們的眼神。被性侵女孩之一小文的眼神,浸透了一個少女被家庭、被惡人傷害的陰鬱,卻和同樣遭受性侵的同學無辜、懵懂、怯弱的眼神完全不同。這樣的眼神,但凡生活中遇見過同樣的少女,你都會立刻想起。而目擊者小米的眼神,我相信更多人都不會陌生。在飯店、賓館、工廠,到處都有這樣的少女,用這樣的眼神看過你。但是,多數人不曾留意,因為下意識地,你會覺得她們和我們似乎不是處於一個世界的人。無論自認是哪一個階層的人,都會因為一個群體產生共同關注,那就是「孩子」。多數家長、成人眼中的孩子是可愛的,是天真的,是幼稚的,是純潔的,他們認知中的孩子,是一種抽象的美景。
「性」,很少有成人願意將這一行為主動普及給孩子。然而,因為家長對這個世界的誤解、無知,孩子們付出了太大的代價。《嘉年華》中受害的兩個少女,她們的父母雖然性格不同,但在一件事上,他們都一樣失敗——沒有對孩子進行過「性教育」。《嘉年華》不是一部需要觀眾帶著沉重情緒離開影院的電影,它的出現,是想促使那些困擾我們太久的現象發生改變。我覺得,如果你是怕和孩子提「性」的家長,你也還是個孩子。其實你要懂得,孩子應當會用你的思維所想像不到的方式,觸及你覺得難以啟口的境域——前提是,你得和他們坦白。
推薦閱讀:
※【幕後】文晏導演想通過《嘉年華》向觀眾傳遞什麼?
※臉盲症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90後現在收入多少才算不拖後腿?
※黑出租盛行,日本為何難以取締?
※一場文化的交流盛宴「十人行」走進商協會系列之2018第3期